本报记者 赵觉珵 王聪
作为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第一个长假,中国今年的“五一”假期迎来旅游与消费的反弹。根据文化和旅游部5日公布的数据,5月1日至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不少地方的统计也发现,假期期间的消费人流呈明显回升趋势。
消费信心正在回升
“终于能够安心地出门呼吸新鲜空气了”,家住天津的王先生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感叹称,这也代表不少游客的心情。这个假期,王先生带着家人自驾前往北京,游览慕田峪长城、北海等景点,还去了几家网红餐厅“打卡”,“但是预约慢了,没抢到故宫名额”。
在“五一”假期之前,全国唯一一个高风险地区北京朝阳区降为低风险,31个省市区也没有高风险地区,这消除了不少民众对于疫情期间出游的担心。交通运输部的数据也显示出全国交通出行的回升。4月30日至5月3日,全国铁路、民航、道路日均客流量创下自春节黄金周以来的最高纪录。另据携程5日发布的《“五一”旅游市场复苏大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五一”期间,自由随性的年轻人群成为旅行主力军,90后、00后占比超过一半,人气目的地有九寨沟、成都、张家界等。
王先生说,在北京的各大景点,游客人数明显要少于往年的长假期间,慕田峪长城这样的知名景点游客都不多,能够看出管理者采取严格的限流和防疫措施。“但在经历了几个月的‘宅家生活后,能够有这样假期出来放松,已经十分不易。”
受疫情影响,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接待国内旅客人数不及前一年的1.95亿人次,但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5日在接受采访时仍表示,“五一”假期旅游市场的增长超过预期,旅游消费的信心正在回升。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副院长蒋依依5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对比今年与去年5月1日至3日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旅游市场大概恢复了60%,旅游消费恢复到40%,还不能完全说走出疫情影响。“但旅游没有对疫情防控造成影响,这也为后续旅游业和一些休闲娱乐行业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
线上线下齐“剁手”
除了旅游,“五一”的另一关键词是“消费”。各地纷纷推出景区门票折扣、发放消费券、打造夜间经济等一系列“组合拳”,刺激群众旅游消费。广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林国强5日下午在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上介绍称,“五一”小长假期间,广州市民消费欲望明显提升,市场消费加速回暖,尤其是汽车消费在今年“五一”迎来小高潮。
在消费复苏中,在疫情中兴起、依托互联网的“宅消费”不可忽视。阿里巴巴发布的《2020“五一”假期消费出行趋势报告》显示,这个假期,与家庭生活相关的商品成为“宅消费”的重点。淘宝天猫数据显示,5月1日至3日,生活电器、烹饪用具成交同比大增196%和89%,家装主材、灯饰分别同比增长101%和53%。
5日,上海与阿里巴巴携手启动“五五购物节”。从5月5日0点到16点,上海商家在天猫平台成交额达到去年同期的近200%。实时监测数据显示,当天上海地区消费支付额实现3分钟超7000万,6分钟达到1亿元。
消费的回暖不仅体现在线上“剁手”,不少消费者也开始重启线下的“逛吃”模式。“五一”期间,《环球时报》记者在北京的西单、五道口等商圈看到,无论是餐饮或者品牌服饰、珠宝首饰的门店,都聚集了比较多的消费者,周边道路也再次出现堵车的现象。在5日举行的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刘梅英也介绍称,北京商业服务业企业经营回暖,“五一”节日期间餐饮企业营业额已恢复至同期水平的50.9%。
行业通过“大考”
“受疫情影响,国内旅游、消费的供给侧和需求侧都还存在限制”,蒋依依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很多室内文化场馆、博物馆、电影院都还没有开放,很多地方接待规模只有之前的30%。与此同时,民众也普遍更加关注自我防护,不少人避免去景点旅游,反而会选择去森林公园或者公共绿地游玩。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5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作为全国范围内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后的第一个长假,在旅游出行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五一”的旅游消费表现已经值得肯定了,也显示出中国消费需求没有因为疫情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蒋依依认为,通过此前的预约出行等一系列部署准备,“五一”期间全国的旅游和相关行业的放开没有造成疫情反弹,这可以说是通过一次“大考”,而考试成绩也是让政府部门和全国人民都放下了心。未来,全国可能也会在这次“五一”假期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循序渐进地推动旅游及其相关行业进一步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