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学习罗盘:设计未来时代的学习

2020-05-06 05:01盛群力
开放学习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罗盘学习者价值观

方 向 盛群力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一、概况

面对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人们日益认识到需要重新考虑教育目标以及学生发展的能力类型。数字化、气候变化和人工智能的进步等全球趋势对教育的目标和方法都带来了根本性挑战(Taguma, 2018)。未来需要创新能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简单机械的东西很容易自动化、数字化。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s)、态度与价值观(Attitudes and Values)才能适应并创造他们未来的世界?教学系统如何有效地开发这些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未来教育和技能2030”项目发展了“2030学习罗盘(Learning Compass)”。

OECD“2030学习罗盘”(见图1)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习框架,指明了2030教育的理想愿景,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个人和集体的幸福(见下页图2)

图1 OECD2030学习罗盘设计

图2 OECD2030教育愿景

(OECD,2019a)。“2030学习罗盘”是一种“学习框架”,主要为学生在2030年之前需要发展的能力类型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图2 显示了一名持有2030学习罗盘的学习者,他或她在学习如何影响周围的人、事件和环境使其变得更好的同时,树立目标意识并发挥责任感。当然,个体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发展和行使主体性的,所以,该学生周围有同伴、教师、家庭和社区,他或她需要与人互动并协同走向幸福。

二、2030能力:主体精神与变革能力

OECD“2030学习罗盘”设计的宗旨是要创造幸福生活。要实现这样的教育宗旨,则必须培养学生的“个人主体精神”(Student Agency),即为了实现未来的幸福生活,让学生从教育中完成蜕变,成为有目标、有反思意识的主体,能积极地投身到学习过程中以实现自我理解和认可的目标。

(一)个人主体精神与协作主体精神

个人主体精神是“2030学习罗盘”设计的核心,是一种能设定目标、能反思并负责任地采取行动以实现变革的能力(OECD,2019b)。它强调主动做出负责任的决定或选择,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决定。学生主体精神类似于“学生自治”“学生选择”“主动学习”,但又远不止这些内容。发展主体精神既是一种学习目标,也是学习过程。作为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需要培养生活的目标感,并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并采取行动而实现;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精神与学习之间存在着循环激励关系,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动机,更有可能为学习定义目标。可以说,主体精神是发展学生未来能力的基础,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在变革过程中的作用,帮助教师清楚教育在这种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在鼓励“个人主体精神”的教育系统中,教育体现为共同建构。因此,OECD还提出了“协作主体精神”概念,它是指学生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教师、同伴、父母和社区成员,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建立在“协作主体精神”之上,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成员共同合作。其中,教师起着关键作用,不仅要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要实现师生共同构建。协作主体精神还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当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时,他们更有可能参与、提问、进行公开和坦诚的讨论、表达反对意见和发表挑战性声明(Salmela-Aro, 2009)。家长也是学生学习的共同主体。研究表明,当负责任和积极的社区成员加入教育后,儿童可以从中了解自己的未来,了解他们如何成为主动的、负责任的公民,而社区也可以了解年轻成员的需求、兴趣和关注点。除了协作主体精神外,还有更高一层的集体“协作主体精神”,是指每个人为一个社区、一项运动或全社会而共同行动,如针对气候变化、移民等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应对。

(二)变革能力(Transformative Competencies)

OECD将“变革能力”定义为学生用于改变社会、塑造未来美好生活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有创造新价值、学会破难题、勇于担责任三种能力(OECD,2019c)。这三种能力可以高度迁移,终身使用。

1. 创造新价值

创造新价值是指个人通过采取多样化并负责任的行动,在一般意义上进行创新和创业的能力(Grayling, 2017)。创造的新价值既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社会和文化的(Rychen, 2016)。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出新工作、新产品和新服务,才能发展新的知识、见解、技术、战略和解决方案,并将它们应用于新旧问题。为了创造新价值,学生需要有“目标感”“好奇心”和对新想法、观点和经验的“开放态度”。创造新价值需要“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并与他人“合作”以找到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评估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时,学生需要“灵活”地尝试新想法,并且可能需要具有与这些新想法相关的“管理风险”本领。学生还需要“适应能力”,因为他们要根据新出现的见解和发现改变自己的方法。当学习者创造新价值时,他们会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并尝试“跳出框框”思考,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断的变化。

2. 学会破难题

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要想找到应对全球挑战的解决办法,就必须有能力处理难题,包括缓和紧张局势或应对困境。这类能力需要协调多个可能相互矛盾的想法或立场,并认识到或许有不止一个解决方案或方法。学会破难题,学生首先需要具有“认知灵活性”和“观点捕捉能力”,以便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理解这些不同的观点如何导致紧张和困境。学生还需要对他人持不同看法,表现出“同情”和“尊重”。他们可能还需要“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针对看似棘手的问题设计出新的或不同的解决方案,尤其是“解决冲突”。学会破难题可能涉及做出复杂的甚至是困难的决定。因此,学生需要培养一种“修复能力”,包括对复杂性和歧义的“容忍度”以及对他人的“责任感”,抱着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态度,接受并容忍他人的观点(即使有些是对立的),这样才能多维度地去思考并破解难题。

3. 勇于担责任

勇于担责任意味着个体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个人和社会目标、所学知识以及是非观来反思和评价自己的行为(Canto-Sperber & Dupuy, 2001)。负责任的行为意味着经过深思熟虑的反思,与规范、价值观、意义和约束相关,也体现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勇于担责任需要有强大的道德准则,有“控制”和“诚信”意识,能根据所产生的行动是否会为他人带来更大的利益进行决策,这也体现了“同情”和“尊重他人”的品质。勇于担责任也需要具有“自我意识”,其中“自我调节”和“反省思维”尤为重要。此外,在承担责任之前建立信任也很重要。当学生得到同龄人、教师和父母的信任时,他们更有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三项能力具有变革性,一是因为它们能帮助学生发展和反思自己的观点,二是有助于学习如何创造并致力于不断变化的未来世界。并且,这三项能力可以在各种环境和情况下使用,能帮助学习者适应未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这些即使是人工智能也无法完全胜任。Bentley(2017)认为,它们属于更高水平的能力,可以帮助学习者在一系列不同的情况和经历中导航。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们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且可以终生使用。

三、课程能力

(一)核心基础(Core Foundations)

“2030学习罗盘”将“核心基础”定义为基本条件和核心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核心基础是发展学生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的基础,也是未来学习中所有课程的先决条件。OECD“未来教育和技能2030”的国际利益相关者强调了三个特别重要的基础:认知基础,包括读写和数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数字素养和数据素养;健康基础,包括身心健康和幸福;社交和情感基础,包括道德和伦理。此外还有基于2030年特定背景的能力基础,如金融素养、全球素养或媒体素养(OECD, 2019d)。

1. 认知基础

读写素养会随着所处的文化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从本质上说,读写素养是“一种能让人们有效地交流和感知世界的听、说、读、写能力”(OECD, 2019d)。数学素养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数字环境中,使用数学工具、推理和建模的能力,是“能够访问、使用、解释和交流数学信息和思想,以参与并处理各个情况下的数学需求”(PIAAC Numeracy Expert Group, 2009)。并且,新时代所需的数字素养和数据素养也将成为未来的核心基础。数字素养是指阅读、解释数字化文本和各种在线媒体资源并进行交流及赋予其意义的能力。数据素养是指从数据中获得有意义信息的能力,包括读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并能理解数据代表的含义(Carlson, Fosmire, Miller, Sapp, & Megan, 2011)。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爆炸式产生,数据素养也成了未来必备能力。

2. 健康基础

要想有效地学习,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心。在这里,健康素养不仅包括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还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健康问题,如获取、理解和应用健康信息,并能就医疗保健、疾病预防等做出有效的判断和负责任的决策,以提高其健康质量。正如OECD21世纪儿童项目所发现的那样,“经常锻炼、营养充足、睡眠良好的儿童更有可能在学校表现出色”(Burns, 2018)。同时,虽然适度的新技术使用可以带来积极的结果,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例如:网络欺凌、潜在的在线有害行为、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更少(Hooft, 2018)。因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3. 社交和情感基础

情绪调节、协作、开放的心态和与他人交往,这些基础影响着个人如何适应并融入所处的环境。可以说,个体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都建立在社交和情感基础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社交和情感技能会对一系列生活成果产生影响,包括教育、工作、人际关系甚至健康。因此,社交和情感基础有助于儿童和年轻人迎接未来的挑战。年轻人需要不断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技能,迎接和克服挑战,并协作解决个人和集体生活面临的重大问题。

此外,当前生活的数字化世界里,一方面是交流日益密切的世界,另一方面是社交能力薄弱的“后真理”文化出现,媒体资源数量和范围几乎无限。数字技术改变传统新闻媒体的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假新闻”,因此学校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媒体素养,如批判性能力、从多个媒体来源中获得意义并评估其可信度的能力。同时,随着“创业”文化的爆炸式发展,以及对传统劳动力模式和职业道路的相应破坏,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学生发展他们的创业技能。OECD将这些放入学习罗盘中考虑,尽管这些“新”能力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和环境,但都基于核心基础。

(二)知识

知识包括既定事实、概念、观念和理论,如基于经验完成某些任务的理论性概念与观念以及对实践的理解(OECD, 2019e)。“2030学习罗盘”设计划分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知识。

1. 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Disciplinary Knowledge)包括特定学科的概念和详细内容,它是理解的基本组成部分,它提供了基本结构和基本概念,也是学习和发展其他类型知识的基础。随着学生获得学科知识,他们还能够横跨不同学科连接知识(跨学科知识),学习从业人员如何在不同情况下应用知识(认识性知识),并了解使用该知识的不同过程和方法(过程性知识)。当学生学习的学科知识达到基本水平时,便能将其进一步发展为专业知识或创造新知识。当前,数字经济和社会的一个主要趋势是人工智能(AI)方兴未艾。因此,学科知识还应该包含理解基本的AI概念,具有数字素养和数据素养,了解在线安全,了解基本的AI编程和道德规范,对某些更高水平的人来说,还要知道如何构建AI系统(Luckin & Issroff, 2018)。

2. 跨学科知识

跨学科知识(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主要用于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涉及将一门学科(主题)的概念和内容与其他学科(主题)的概念和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可以学习跨学科迁移关键概念或“大观念”。大观念是广泛的、跨学科的概念,它超越了特定的学科领域,并具有更深刻的理解(Harlen, 2010)。教授大观念可以促进更深入的学习以及更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迁移。由于各学科之间会相互影响,因此可以用相互关联的方式介绍知识,以反映我们生活世界的复杂性。学生可以通过“主题学习”将不同学科联系起来,也可以通过“重组相关主题”或“创建新主题”来组织和促进跨学科学习。

3. 认识性知识

认识性知识(Epistemic Knowledge),即有关从业者如何思考和行动的知识,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在学习中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相关性。将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也有助于扩展学科知识,帮助解决问题。理解如何运用知识,思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让学习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更具真实性。例如:在我的生活中,我能用这些知识做什么?这个专业领域的专家是怎么想的?医生、工程师、艺术家和科学家等专业人员遵循什么样的道德行为准则?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思考都有助于学生成为批判性思考者、优秀的问题解决者。

4. 程序性知识

具备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的学习者,善于把握任务执行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化流程进行工作和学习,尤其是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有些过程性知识是具体领域的,有些是跨学科的。程序性知识需要“系统思维”(Systems Thinking)和“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模式和结构化过程,使他们能够明确问题并解决。当学生学习系统思维时,他们能将什么是系统、系统如何运行的学科知识和过程性知识进行迁移,去认识并理解真实环境中的系统(Benander, 2018)。Goldman(2017)将设计思维描述为“一个过程、一组技能和思维方式,可帮助人们通过新颖的解决方案解决问题。”可以说,系统思维需要从整体上关注问题,而设计思维则需要集中到具体的视角。

(三)技能

技能是执行过程的能力,是指能够负责任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实现目标的能力,包括动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满足复杂的需求(OECD, 2019f)。“2030学习罗盘”设计区分了三种技能:认知和元认知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身体和实践技能。

1. 认知和元认知技能

“认知技能”是一套能够运用语言、数字进行推理并获得知识的思维策略,包括语言、非语言和高阶思维技能。鉴于当今和未来世界的高度连通性,认知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领域是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当学生置身新环境时,深入了解多种文化的学习者适应性更强。元认知技能包括学习技能和判断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力(OECD, 2018),这种技能有助于认识自己的学习和思维过程,并有意识地将具体的学习技能应用到不同的情况(Bialik & Fadel, 2018)。

2. 社交和情感技能

“社交和情感技能”是一组个人能力,体现为一致的思想、感觉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让人们能够发展自己,也能在家庭、学校、工作和社区中发展彼此关系,并履行其公民责任(OECD, 2017;OECD, 2018)。当前,社交和情感技能越来越重要。需要社交和情感技能的工作不会被技术取代,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取代那些需要进行复杂社会互动的工人。一些学者认为日益依赖复杂机器的现状,会导致部分个体价值被贬低(Turkle, 2017)。因而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价值,学会与人沟通和谈判的技能必不可少。再加上人口和社会的变化,如人口老龄化、物质生活日益丰盛,更需要一些关怀、尊重类的工作,如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职业。

3. 身体和实践技能

“身体技能”是使用手工工具操作并发挥其功能的一组能力。这些技能包括手工技能,如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设备和新机器的能力、演奏乐器、开展体育运动;生活技能,如穿衣、准备食物和饮料、保持自身清洁的能力;调动自身机能的能力,包括力量、肌肉柔韧性和耐力(OECD, 2016; OECD, 2018)。“实践技能”是使用和操作材料、工具、设备和人工制品以实现特定成果所需的技能(OECD, 2016)。这些技能有助于学生发展其他类型的技能,如通过音乐和艺术发展身体技能有助于提高认知和元认知技能。艺术教学生“想象”,可以思考他们看不见的东西,这些技能可以迁移到各个领域中去。可见,身体和实践技能对学生的整体能力和健康至关重要。

(四)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些原则和信念,在追求个人幸福、社会和环境和谐的过程中会影响个体选择、判断、行为和行动(OECD, 2019g)。根据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使用不同的术语代替“态度和价值观”,如“伦理”“道德”“美德”等等。尽管这些表达价值观的术语并不完全相同,但在重视某些价值观(如人的尊严、尊重、平等、正义、责任、全球意识、文化多样性、自由和民主)上体现了共同点。因为这些价值观将有助于塑造基于个人、社区和地球的幸福未来。态度以价值观和信仰为基础,并对行为产生影响(UNESCO IBE, 2013)。它反映了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做出积极或消极反应的倾向,并且态度可能因具体环境和情况而有所不同(Haste, 2018)。

价值观是指导原则,决定人在做出判断时将优先考虑什么,以及在寻求改进时将努力追求什么。具体看,“2030学习罗盘”设计将“价值观”分为四类:个人价值观(Personal Values)、人际价值观(Social Values)、社会价值观(Societal Values)和人类价值观(Human Values)。这些态度和价值观不仅出现在各国的文件中,也出现在课程内容框架中。通常,课程内容以一套明确或隐含的价值观为基础,最常见的如尊重、同情、正直。当然,最关键的是学生如何在学校文化和学习环境中体验。态度和价值观并非在真空中习得,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各个学科中,同时,开设特定学科,如小学阶段的道德课程。

四、能力发展循环圈

学生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课程能力(核心基础、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都是我们要培养的面向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学生的品质。但是,这些能力和品质如何培养呢?需要什么样的流程呢?“2030学习罗盘”设计提出了“预期—行动—反思能力发展循环圈(Anticipation-Action-Reflection Cycle, AAR)”(OECD, 2019h)。其所基于的学习过程是“建构主义”取向的,因此,也可称之为计划、体验和反思的循环圈,它会导致学习者的视野、理解和能力(Persp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competence)的变化。

1. AAR循环圈的三个阶段

在预期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预判能力,即认识到当前采取的行动可能对未来产生的影响。在进行预测时,学习者会利用自己的能力来理解问题,预测做一件事情与做另一件事情或什么都不做的后果和潜在影响,处理紧张局势和困境,并考虑其作为(或不作为)所造成的短期和长期后果(Rychen, 2016),还能增强孩子与未来自我的心理联系,强化行为的动力(Prabhakar, Coughlin, & Ghetti, 2016)。在行动阶段,学生愿意并有能力为幸福而行动。“行动”(Action)是为实现有价值的结果而开展的活动,可能是调查性的活动,也可能是承担责任、创造新价值或者做出改变。行动可以是个人的或集体的,可能会对个人、社会或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责任感。“反思”(Reflection)是一种严谨精准的、训练有素的思维方式,植根于探究。反思意味着结合使用自我导向技能和创造性思维技能,包括动机、伦理、社会和行为成分以及认知成分。在反思阶段,学生会改进他们的思维,从而更好地为造福个人、社会和环境而采取行动。反思能促使学习连续发生,能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从而采取更好的行动,也能不断增加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识。

2. 预期—行动—反思三个阶段迭代更新

学习者采取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源于预期。如果采取行动时没有预期,那么,学习者就不会考虑该行动可能对本人或他人造成的后果。没有对行动进行预期,会使学习者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在期望与行动之间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来架起一座桥梁,并且,预期或预测可有助于将目标转化为行为动机。反思性实践涉及“行动的反思”和“行动中反思”,前者描述了个体对自己已有经历的反思;后者则描述了个体在反思自己行为时的想法(Schon, 1984)。这样区分反思的概念不仅表明行动和反思两个周期阶段相互关联,而且这两个阶段几乎可以同时发生。此外,通过反思可以发展元认知、自我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Rolheiser, Bower, & Stevahn, 2000),而这些能力也是有效预期所必须具备的。因此,任何一个阶段的实践都应该有助于促进其他阶段的发展。总之,反思可以通过积累知识和经验来增强学习者的预期行为意识,预期可以激发负责任的行为,从而将预期转化为现实。

3. AAR循环圈催化2030能力不断发展

当学习者积极地参与预期、行动和反思周期的迭代时,他们会获得一种责任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所研究的论题和问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了这样的责任感,才会取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得幸福感。AAR循环圈使学习者能够在课堂环境和更广泛的生活中表现和发展能力。在一个复杂的、高度网络化的系统中,人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情境。这种适应性方法的核心是预期、行动和反思的迭代过程。勇于担责任、学会破难题与创造新价值的三个变革能力,每一个都取决于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反思能力,取决于采取相应行动并不断改善思维的能力。勇于担责任意味着要洞察与各种利益相关者有关的任何行动方案,并且需要在AAR循环圈的预测和反思阶段中完善相关的看法。学会破难题可能涉及通过描绘当前系统来预期采取行动的效果,目的是找到做出改变的杠杆点(Meadows, 2008)。创造新价值不仅意味着发展新的创新,而且还意味着确保这些创新有益于他人和更广泛的社会。

五、对当前教学系统的启示

“2030学习罗盘”导向未来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希望能够让学生建立个人追求的意识,对未来或者有意义的人生计划进行正确的定位,这对于我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1. 以幸福感为教育目标,设计未来时代的学习

从具体来看,“2030学习罗盘”展示了未来教育的教学内容,指出了未来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素养及其形成过程,即“三大主题七个元素”:2030能力——个人主体精神与变革能力;课程能力——核心基础、知识、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能力发展循环圈——预期—行动—反思。从整体上看,OECD从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全球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教育目标——为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感。“2030学习罗盘”导向未来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希望能够让学生建立个人追求的意识,对未来或者有意义的人生计划进行正确的定位。这也是学习罗盘之于个体应对未来时代的核心价值。每个学生都应持有自己的学习罗盘。即使我们追求的未来有多种可能性,但“目的地”却只有一个,即个人和社会的幸福感。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控制的设备已经逐渐取代了各个行业中做常规任务的工人,与其他技术相比,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前所未有。因此,未来学习如何设计,人类智能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相互补充,才能应对技术进步、网络安全等带来的挑战?学习罗盘将主体精神和变革能力放在核心位置,注重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并强调责任心,这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时代学生所必备的。在知识方面,需要加入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数字化素养、数据素养、在线安全协议,在技术方面,要培养基本的人工智能编程、人工智能系统搭建能力,在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要培养人工智能伦理。当然,尽管计算机正在进入许多领域,但它们不太可能取代那些从事涉及创造新思想工作的工人。尽管人工智能能够有效地完成特定的任务,但是如果任务的目标和背景是模糊不清或变化的,则经常会发生“故障”。人工智能没有自己的意志,也没有道德情感,不可能自己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因此,人类只有与人工智能协同互补,这样才能应用人工智能巨大的、不断增长的力量造福人类,而且还能考虑其行为道德和伦理影响。要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需要将其纳入现有的课程和教育中,通过学校教授来学习这些能力。

2. 以学习罗盘作导航,发展积极主动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的出现,主要为了适应后工业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经济竞争以及全球化发展需要,不仅关注学生当前的能力培养,更关注未来学生要适应社会时代发展,以此提升教育质量,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6年起,我国正式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与OECD“2030学习罗盘”设计目标是一致。相比较来说,通过学习罗盘设计未来所需的核心素养,将个体放入未知环境,具身考虑需要哪些素养才能适应未知环境并走向幸福,这样一来,就赋予了核心素养这一抽象概念无限的情境性,让其更加清楚形象。学习罗盘就是一个隐喻,它强调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自我导航,并以有意义和负责任的方式找到方向。这就体现了核心素养积极主动的一面,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责任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学校和教师的灌输。

当学生发展主体精神时,需要依靠动机、自我效能和成长心态支持有目标的行动,并且还能够在课堂上和更广泛的生活环境中表达出来,最终能在社会情境中实现知识和技能迁移。并且,不同学生所处的位置(其先验知识、学习经历和天性、家庭背景)因人而异,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路径和迈向幸福的速度将是因人而异的。此外,学习罗盘不仅注重基本知识、技能素养,强调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还需要学生能够发展更广泛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如数字素养、数据素养、媒体素养,以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现实和新的需求。此外,由于学校、工作场所、社区在种族、文化和语言上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就更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3. 以跨学科知识为接点,促进融合性课程建设

跨学科知识有助于知识的迁移。将已学的知识和程序迁移到相似的情境,称为“近迁移”,如果是迁移到不同的情境,称为“远迁移”。远迁移更具有挑战性,需要从更抽象的概念和结构上找到新旧知识间的相似性,因而更能促进深度学习。OECD“2030学习罗盘”强调了可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即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使用这些知识从而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只有将知识的不同方面联系起来并加以整合,促进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认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每个学习者才能将其所学知识应用到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促进培养学生的学科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使他们与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相联系,从而加深理解,这是教育面临的挑战。因此,在设计课程时,那些可以在不同情境中迁移的知识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课程的负担。

发展跨学科能力不等于创造一门新学科,也不等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重新设计课程来解决。首先,可以围绕大概念和问题解决来组织课程,关注跨学科内容,实现远迁移。其次,明确不同学科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主题学习将不同学科连接在一起,或是在课程中为基于项目的学习创建空间以促进跨学科学习。第三,通过整合相关学科或者创建新学科促进跨学科学习。此外,还要增强元认知学习能力的培养,学校需要将推理、调节和反思等元认知技能与课程融为一体,让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增加自我效能感。另外,“2030学习罗盘”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也可以体现在课程设计中。除了体现新知识和技能与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外,需要将德性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关注身体,增强综合素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基于此,建设融合式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更广泛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以帮助他们应对新的现实和需求。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学生核心素养目标阶段。很明显,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仅是我国教育的价值追求,也是全球教育发展的趋势。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与“2030学习罗盘”中的内容不谋而合。此外,学习罗盘将最终的教育目标放在个人和集体的幸福感上,有助于导向更积极、更多样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而不是简单的学业成绩或工作成就。并且,用学习罗盘导向幸福的终点,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主动积极地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有助于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能更快地适应未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不仅需要展开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还要与时俱进,将人工智能、数字媒体等其他新兴技术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中。这些也是“2030学习罗盘”对于我国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启示。

猜你喜欢
罗盘学习者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基于FPGA的双通道无线电罗盘激励器的设计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基于磁阻传感器的车载型磁电子罗盘的设计
不宜上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