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窑瓷”的认知研究和展存价值

2020-05-06 02:08熊瑶生
景德镇陶瓷 2020年1期
关键词:瓷厂景德镇精品

/熊瑶生

“乱世黄金,盛世收藏”。近年来,随着电视台“鉴宝”等栏目的开播,社会上兴起了一股陶瓷收藏热,民间收藏家从古陶瓷转向了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国营陶瓷厂所生产的陶瓷产品,市场上不少人将其称之为“567瓷”或“文革瓷”、“厂货”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有陶瓷生产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80年代初中期,人们思想解放,设计品种多样,生产规模最大,岀口创汇最高。所产陶瓷,无论是器型或者花面,也无论是产量或是产值都突破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获奖项,无论是数量或等级都是最多最高的。据《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1985年年鉴》记载,仅1980—198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选用景德镇陶瓷作为国礼瓷馈赠外国元首和政要就达一百余次,数量之多,层次之高,可见一斑。因此用“567瓷”,“文革瓷”、“厂货”等用语都很难概述这一历史时期陶瓷制品的全貌。按照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专家委员会编著的《国窑—景德镇十大瓷厂风华录》一书提岀的定义,用“国营计划经济瓷”,简称“国窑瓷”来概括这一时期比较合适。

一、什么是“国窑瓷”

所谓“国窑瓷”,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大产瓷区某些特殊国营瓷厂(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各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所生产的,包括“领袖用瓷”、“中央机关用瓷”以及馈赠外国元首的礼品瓷等在内的各种生活用瓷和装饰用瓷的尊称。是新中国成立后,陶瓷制造史上最辉煌时期的产品。这些瓷器制作,不计成本、只求精品,承接了晚清民国以来几近断绝的陶瓷技艺,挽救了部分失传的艺术品种,又在新时代的技术、艺术发展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内涵,带有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对此后的陶瓷艺术影响深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因而特别珍贵,成为见证那段时代的历史文物。

二、“国窑瓷”的历史意义

从清中期乾隆四十六年开始,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革新潮流,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GDP第一的地位被取代,国力迅速被西方超过并拉大了差距,中国瓷器制造的水平也是日渐没落。尽管在清末、民国时期,出现了“浅绛彩”和“珠山八友”等陶瓷艺术创作中的萌动和努力,但因国力衰弱,瓷器绘画的彩料和胎釉配方、器型、烧造工艺等瓷器制造工艺的各个鉴赏要素上,依然无法超越前朝粉彩的艺术成就。在整体创新和艺术成就上无法达到和超过前朝陶瓷文明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十大瓷厂”的景德镇十数家国有陶瓷企业,用制瓷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权,对社会上沿袭惯用的“官窑”“民窑”等词汇进行了新的定义,成为“国窑”的实际载体。“国窑”体制建立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了景德镇瓷业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工业生产力的飞跃。“国窑”体系推进了瓷艺文化的深刻变革,使瓷艺创作摆脱封建传统文化和宫廷文化的束缚,更加注重源于时代、源于生活的艺术创新,从而使“国窑瓷”创作达到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历史高峰。其发展历程与艺术成就,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三“国窑瓷”的时代特性

“国窑瓷”是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它的存在于时代挂钩,也与当时的文化环境挂钩。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出现了“文化大革命”,很多文化都遭到了破坏。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不错的东西流传下来,比如瓷器。“文革时期”曾烧制过很多精美的瓷器,不过后来损毁颇多,导致存世量不多,“国窑瓷”的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

“国窑瓷”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主导成立的国营瓷厂生产,并且很多都是由国家领导人批示建成的,如“建国献礼瓷”、“领袖用瓷”、“中央机关用瓷”等。在技术水准、科研创新、人才引进等诸多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如王锡良、张松茂等大师级人物,就是政府培养和造就的出类拔萃的工艺和美术创作人材。这些陶瓷艺术家们为创作烧制这些精品陶瓷,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才使这个时期的精品瓷达到精美绝伦的程度。

青花玲珑蝶恋花折肩瓶

“国窑瓷”以其特定的社会和政治背景,特有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别的时代和历史旨趣,特殊的生产和创制方式,在传承古法制瓷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国窑瓷”突破了古代制瓷装饰呆板、繁杂的局限,继承中有发展,发展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突破。作品视野更加广阔,内容更加生动,技术工艺更强,散发出独特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难以逾越的。

鲜明的时代性是“国窑瓷”的显著特点。如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人民公社好”是经常见到的题材,也是最有代表性的题材。让瓷器反映现实生活,给瓷器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国窑瓷”在这个时期生产的精美瓷器也逐渐作为“国瓷”,成为外交、出口使用最多的瓷器。具有政治性、历史性、学术性、文化性、史料性、纪念性、投资性等多种属性。

四、如何辨识“国窑瓷”

作为反映特殊时期和重大事件的瓷器,“国窑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在纹饰上,上世纪50年代通常为山水画,孔雀牡丹,仙翁松树等比较中国风的传统画。到了上世纪60—70年代,瓷器图案开始转向反映社会现实,通常为毛主席语录,知青上山下乡,工农业生产,工农兵形象,革命样板戏等。由于政治任务的要求,这时期的纹饰图案内容丰富,色彩鲜艳,故事性强,不会出现模糊,暗淡,粗糙的情况。

其次,“国窑瓷”虽没有注明作者名字,但通常有款识,来反映当时的生产工艺和出口情况。烧制时会直接在底款上烧上“中国景德镇/MADE IN CHINA/编号”等。且语录和其他文字印记相当清楚,颜色鲜润,字体有棱有角。

第三、“国窑”瓷器设计端庄大方,器型严谨,不花哨,不会故意弄些特别绮丽的颜色和花里胡哨的异型。尤其是柴窑、煤窑、油窑烧造的瓷器与气窑和电窑烧造的瓷器,在韵味对比上有明显的差异。

第四、作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国窑瓷”是景德镇陶瓷艺人传承创新的智慧结晶。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湛的制瓷工艺和不断变革的烧制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陶瓷史上已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有着很强的观赏和收藏价值,很值得我们去珍藏和研究。

五、“国窑瓷”研究展存的社会价值

“国窑瓷”的兴起,催生了一大批收藏者和各种研究团体,在这个群体中,“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可谓集大成者。自2010 年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正式成立以来,以独立而紧密关联的空间手笔,展示了近万件(套)“国窑瓷”精品和文史资料,且每一件(套)产品的背后都有故事,有的还甚为感人。

作为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的珍贵历史片段,该馆对“国窑瓷”不仅仅局限于展示,而且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已编纂岀版了《景德镇十大瓷厂精品图录》、《国窑瓷精品荟萃》、《国窑(1949-2009)—景德镇十大瓷厂风华录》三部专著。对每一件征集的“国窑瓷” 实物生产年代、器型名称、艺术特征、背景故事进行了研究并作出鉴定,确保文史数据的真实可靠从而传给后人,体现了很高的社会价值。

第一,他浓缩了时空,再现了历史,给后人了解“国窑瓷”的生产制作留下了一个可直观的场所。除精美的“国窑瓷”产品之外,每一个展馆的后面,都有一块标明历任领导、技艺人员和劳模名字的牌匾,正是这些现代督陶官一任一任的接力,技艺人员和劳模们的忘我工作创造,才成就了“国窑瓷”的历史辉煌。

第二,他展示了“国窑瓷”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国窑瓷”生产品种分工明确,各厂都有主打产品和侧重。虽然景德镇人也许大概知道各厂生产什么品种瓷器,具体到生产了什么品种,有些什么花面可能也不清楚。但只要走进该馆,就能一目了然。品种器型,花面装饰非常漂亮,充分展示了景德镇瓷人注重精益求精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

第三,他填补了陶瓷历史博物馆只注重收藏艺术陶瓷,而忽略了日用陶瓷的空白。走进陶瓷历史博物馆,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历朝历代的艺术精品陶瓷,当然罗,皇家帝王当年就是拿它们当日用瓷使用。该馆展示的“国窑瓷”,除少量艺术瓷外,绝大部分都是日用陶瓷。这些走出了国门,走进了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国宾馆、乃至千家万户,日益艺术化的“国窑瓷”,平时我们看不到,博物馆也见不到,而在该馆,我们就能了却这个遗憾。他填补了陶瓷历史博物馆收藏空白,同时也提醒着陶瓷历史博物馆,日用陶瓷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占有一席。这个社会价值,走在了各大陶瓷历史博物馆前例。

第四,他促进了“国窑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展示的新中国成立后(1949-1995年间)景德镇创制的“国窑瓷”精品与文史资料,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陶瓷艺术家,专家教授、企业家、收藏家、大中小学生等到此参观访问学习,对“国窑瓷”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很好的推介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这个社会价值也是可圈可点的。

猜你喜欢
瓷厂景德镇精品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精品画廊
别老拿十大瓷厂倒闭说事儿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