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公园线性景观规划设计思路与实践

2020-05-05 03:00:24孟鑫鑫顾涛涛孟明浩
山西建筑 2020年9期
关键词:仙姑文化公园道教

孟鑫鑫 顾涛涛 孟明浩,3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旅游与健康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 2.香港城市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中国香港 999077; 3.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道教文化公园,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旅游需求下的衍生物,是在道教文化背景下,集诸养生、娱乐、休闲和服务等设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并在旅游过程中,观赏道教名胜宫观,感受道教人文资源氛围,体验道教养生过程,学习道教养生文化与养生方式,进而自我保持的大体过程[1]。道教养生旅游的核心为养生,旅游是实现养生的方式,依赖于高质量的自然生态环境,线性景观规划设计融入道教文化,以满足人们修养、康健、运动、休闲等的需求[2]。山地线性景观是保护自然山体、改善生态环境和维系社会功能的重要纽带,具有景观多变、地形坡度大、地貌丰富、绿化程度高等特点,将山川、河流等自然线性环境与道路等人工线性结构交织联系,有利于构成格局丰富、功能完善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景观空间[3,4]。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康体养生、延长生命、颐养性情的地方令人向往,本文以临安柳溪江景区仙姑岛道教文化公园线性景观设计为实例,分析道教养生文化的精髓以及对养生旅游发展的启示,将道教养生智慧精髓和现代生态景观理念融合在一起,以期打造一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洞天福地,为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参考。

1 临安仙姑岛现状分析

1.1 基本概况

仙姑岛道教文化公园地处浙江省杭州临安区柳溪江风景区,为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约为175 m,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充沛。据传仙姑岛是八仙中何仙姑修炼得道处,古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项目地位于“杭州、黄山、千岛湖”名城名山名湖黄金旅游线上,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本次项目设计范围从仙姑码头到山顶吊桥,面积约为2万m2,重点打造以游步道环线为中心的1万m2核心区块。

仙姑岛道教文化公园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1)布局的审美性缺乏,主景缺乏中轴线对称布局,使人无法分清景观游览的主次,整个景点缺少给人视觉冲击力的标志性景观;

2)景点的功能性欠缺,旅游景点除了满足咨询、游览、管理等功能之外,还需要合理地导览、展示等,道教文化导览与展示功能缺乏;

3)特色文化体现不足,道教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风味不浓厚,整个空间环境中得不到道教文化内涵熏陶,绿化、铺地以及基础设施的协调布置和形式风格均没有体现道教文化;

4)游憩空间不足,仙姑岛入口周边环境狭小,缺少游客休憩停留空间,更谈不上进行道教文化相关活动的场地了。游人在整个登山过程中只有一处可停留休憩之所,游客达到高峰时将无法满足游客需求。

1.2 资源分析

仙姑岛自然景观资源及人文景观资源较为丰富,依据GB/T 18972—2017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对仙姑岛旅游资源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仙姑岛旅游资源等级评价

2 设计思路和功能布局

2.1 设计策略

根据仙姑岛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影响线性景观的主观及客观因素,对仙姑岛观赏路线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见表2)。

表2 仙姑岛线性景观影响因素及其设计策略

仙姑岛道教文化公园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何仙姑以及道教文化相关元素的提取,如图1所示。

2.2 总体定位与布局

根据仙姑岛现状并结合其上位规划,总体定位为柳溪江景区外围绿色生态、山路幽静、静谧悠然、休闲度假的道教文化公园。顺应地形、地势,依山而建,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引入环形水系,创造自然山涧涔涔溪流,背山面水,形成合抱之势。“依山为屏,三瀑成带,以绿为核,九景环岛”,从而形成“一心·一廊·一环·三瀑·九景”的功能布局。“一心”是仙姑码头旅游服务中心,“一廊”为入口处的八仙长廊,“一环”是八仙祝寿游步道环线,“九景”是根据景观资源分布、总体定位目标,设置的九处景观节点,分别为仙姑探幽、三潭叠瀑、仙人脚印、倒挂荷花、得桃升仙、金蟾戏水、飞瀑浴仙、悬桥飞瀑和金鸡啼晓。

3 仙姑岛道教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3.1 相地合宜的景观结构

道教文化崇尚自然,顺应自然,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效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地抒发着寄情山水,协调共生,以有限而取无限的思想境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5]。

仙姑岛码头入口区结合综合接待服务及人群疏散功能,该片区地势相对平缓开阔,紧邻柳溪江江面,拥有绝佳视角观赏柳溪江江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尽可能的扩展游客游憩空间,将游客的观景视线充分打开,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层次鲜明的观景空间,打造林下空间,提高隐蔽度与私密度,将自然的“外适”与身体健康的“内和”统一起来,为游客打造景观优美、协调和平的社交场所[6]。

游步道区块以“八仙过海,乘风破浪”为主题的八仙祝寿游步道环线,采用祥云图案+混凝土压印地坪+混凝土仿木栏杆的形式,设计符合环保理念,贴近自然,视觉感很强,造型美观,线条流畅,色彩丰富;整个游步道环线根据景观节点分为8小段,每一段分别以八仙进行命名,每一小段内的休息平台铺装采用青石板铺装,并内侧采用八仙法器图案四边采用万字纹进行装饰,使景观与环境互融,丰富了文化景观,体现了文化魅力(见图2)。

3.2 阴阳调和的建筑形式

养生,须讲究阴阳调和,才能气血充足,人体才能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道教讲究道法自然,阴阳调和,繁衍生息。游客在观赏道教名胜宫观的同时,感受道教人文资源氛围,体验道教养生过程,学习道教养生文化与养生方式,进而自我保持[1]。道教崇尚神仙思想、相信神话传说,本次设计中建筑设计的重点为恢复修缮现存的仙姑庙,并以中轴对称的形式设计其入口增强其形式感,登台阶而入,台阶中间采用仙姑浮雕,彰显大道至简的气势。将道教传统绘画、诗文、书法、篆刻、联额、题词、碑刻等诸多艺术形式融入道教装饰,体现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为游客提供一个全面感受道教文化的场所,使其不知不觉感受、体验道教文化魅力,把文化力转为感召力、凝聚力。

3.3 道法自然的植物种植

此次植物种植设计中以“道法自然”为准则,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不求轴线对称,也遵循任何规律,花草树木都是顺应其天性生长,三五成丛,散聚自如,山水排列野趣横生,景色苍润[3]。道教养生植物配置需满足“自在天然、朴实无华”的设计,首先选用一些乡土植物,可以促进人身体健康、有效增加空气负离子的树种,如柳杉、马尾雪松、秋海棠、菊花等种植在入口区及建筑附近,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其次要注意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营造富有层次感的植物景观,游步道环线搭配常绿、落叶、彩色等不同色彩树种丰富林相,改善游人心情的同时,使其对景观保持观赏兴趣;最后还应重视人对植物的“色、声、香、味、触”,广场区块通过不同色彩、形状,产生的不同芳香气味、声音等植物的搭配,如桂花与香樟搭配,创造养生景观的意境[7,8]。

3.4 意在笔先的景观设施

从道教养生传统摩崖题刻、碑碣、书画入手,将文化特色与养生技术以外显和实用的方式注入到景观小品中,使其达到内在的统一性、表现的独特性、全面的体验性。将艺术与环境,艺术与文化,环境与文化,两两相互结合,取其精华,充分融入道教养生历史记忆、当下体验、未来憧憬等,以形成独特的、引人神注的意境,使游客产生美好的联想,成为环境建设中的一个情感节点。此次旅游厕所设计融入道法自然与洞天福地的理念,挡土墙、铺装加建筑主体组成一个“道”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道法自然,“道”字偏旁部首字形演变的挡土墙可有效的避免了汛期水患,洞天式的厕所设计不仅新颖奇特,更是完美的展现了道教文化阴阳调和的独到之处(见图3)。

4 结语

本文将道教养生文化融入景观规划设计中,分别从景观结构、建筑形式、植物种植、景观设施四个方面,充分提取道教文化、养生文化元素,并与当地旅游资源现状有机融合,以塑造文化意向凸显、自然生态的线性景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充分吸收当地文化中蕴含的生态养生理念,深入挖掘道教养生智慧精髓[9],并将其跟现代生态景观理念融合在一起,通过对道教养生文化的表达,设计出符合养生文化理念且令游人喜爱的亲切空间,满足人们修养、康健、延年益寿等需求,有利于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生态景观与养生旅游的和谐统一发展。

猜你喜欢
仙姑文化公园道教
何仙姑避嫌
仙姑
牡丹(2022年9期)2022-05-17 15:13:59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唯实(2022年4期)2022-05-06 03:03:22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孙子研究(2021年5期)2021-03-22 06:26:58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小主人报(2018年11期)2018-06-26 08:52:28
小二黑结婚(节选)
西夏道教补议
西夏学(2018年2期)2018-05-15 11:21:42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