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敏
作为同道,我和边红举相识多年,但年龄相差大,算是忘年交吧,平时很少联系,各自忙于工作学习。他不擅长社交,而是踏踏实实,且心情愉悦地畅游于书画先贤的艺术世界里,汲取营养与精华,就像饥饿之人突然发现美味,贪婪地摄取。台湾女作家龙应台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应酬中产生呢?”安静的心态,不断地学习,清心寡欲,善于思考,善于创新,才是艺术家的本色,边红举做到了这一点。
“朱粉不深匀,闲花谈谈香”用来比喻边红举先生的作品与人品,是再合适不过了。古人云:“闭门读佛书,开门迎佳客,出门寻山水,人生之乐事也”,他就是这么爱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孤独的领悟与探究,也是这样静心地待人接物。
有句话说得好“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红举其画设色淡雅,笔墨灵动,深谙国画精髓。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学而知不足,其每天早起必先临帖写字,而后读书作画。曾与人语:吾有三不沾,即喝酒,下棋和唱曲。也许因不擅长这三项社交技能吧,后来干脆把家安在了远离市区的黄河南岸附近,出入市里很不方便,减少了许多无谓的应酬,专心致志研习书画,心累了,就徒步去后山沟转转,看看黄河,写写生。像黄公望所描绘的一样“皮袋中藏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摹写记之,分外有发生之意”(《写山水决》)。“心静了,画自然无燥气,恶笔。大凡美的事物,必不止于悦目,更在赏心而对画者来说,画即是心窗,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王微语)
为能体会古人用笔之精要,早期曾购买大量印有先贤古人的名画名作的挂历,悬于画案与床头,用于读帖与临摹,举一反三地学习,但不拘一皴法,一家笔。“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其作画喜用方笔,干脆,朗利,犹如画竹出竿样,刚柔并济,更俱风骨,力扛千斤,不媚俗,擅以一拖泥带水法为之,连勾带皴,干湿浓淡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去掉西画造作刻画之恶习,一展文人胸襟气度,洋洋洒洒,自然天成。细看其作品,不仅有陆俨少之用笔,亦有书画家吴湖帆之墨法。
边红举爱养蝈蝈,喜品茗,好古文学,尤喜宋词,欣赏先贤之才情。“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須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陈衡恪语)。明末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深情也”。有兴趣爱好,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性情。有兴趣爱好的人更加快乐,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爱好里,全身心投入,就暂时摆脱了生活的琐碎,浑身散发着光芒,这光也会感染他周围的人。更何况这爱好也是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古人曰“由艺进道”,可以这样理解:有益的兴趣与爱好,不但可以滋养生命,还可以使一个人精神富足,身心健康。这就是很多人第一次见到边红举便觉得其充满精气神的原因吧。
边红举擅画山水画,他在写生与创作中,更加体会了黄宾虹的画语录:“写生只能得山川之骨,欲得山川之气,还得闭目沉思,非领略其精神不可”。因此,在他近几年的山水画里,体现出气韵和气势的生动与精神。
他喜画折枝花鸟,以工兼写,由于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且在生宣上写出,细看其所绘之花鸟,又与实物不同,与工笔迥异,具有神韵,雅俗共赏。他把“平淡天真”作为书画的最高境界,此为董其昌之“化境”。只有淡到极处,脱离火气,方得高境,平淡到极处,才会有宇宙万象的涌动、空灵和变化。其折技花鸟画构图至简,寥寥数笔,有画处是画,无画处亦是画,画之空处,全局所矣,即虚实相生,用笔越少,越简,越难,越见功。边红举先生的作品与其人一样,体现出纯真与朴实,因此受到大家的喜爱。
(作者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