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哓波,阎 洪,任万军, 冯生强,代廷云,孙加威
(1.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 温江 611130)
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排条件好,是四川最早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区域之一,但机械化育插秧比例仍然不高,经调查,主要受制于育秧环节繁琐和秧苗质量不稳定,生产管理标准化欠缺。自2017开始,成都市农技总站积极参与国家粮丰工程项目,借助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栽培团队技术力量,实现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协同。该技术实现了水稻从播种到烘储的全程机械化,大幅提升劳动效率,工厂化流水线播种、集中育秧、减穴稳苗、钾肥中移等技术针对性强,技术熟化程度高,受到广大规模种植户的欢迎。
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有力促进了成都市水稻生产机械化、规模化水平的提升,稻麦(油)主产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比例超过70%,核心区大邑县超过了90%。近年来,成都市水稻规模化种植面积一直稳居全省前列,规模经营主体也从最初的以种粮农户为主的单一主体发展成了以种粮大户、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生产经营与服务主体的局面。高效的生产技术和多种多样的生产服务主体又推动了耕地的进一步集中和规模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
成都市粮食规模化生产的最主要模式为麦-稻周年轮作,过去麦后机插秧品种选择较为混乱,农户盲目选择,种子公司也没有针对性的经营,收期晚、倒伏重、基本苗不足等问题为机插水稻带来风险,这也是一部分农户不愿放弃传统栽插的原因。而在以F优498、天优华占等适宜品种为参照,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麦后机插秧品种筛选指标体系后,种植户选种有了明确的参照物,提高了甄选能力,种子公司在经营时也有了新的拓展方向。
成都农户习惯栽培14cm、16cm的窝距,认为机插秧就是要栽密一点,结果前期漏秧率高、后期控苗又困难,群体结构极其不均匀。现在“减穴稳苗”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普遍将机插秧窝距调整到20cm左右,机插密度由1.5万穴/667m2降到1.1万穴/667m2,节约了用种成本,减少了栽插用工,降低了后期倒伏风险和纹枯病的危害,群体密度均匀程度大大提高。
以流水线播种、叠盘暗化催芽、无纺布覆盖为主要技术特点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在成都的推广速度快、成效明显,该技术契合当下农业生产的趋势,适宜规模化、标准化作业。在以软盘露地育秧为主的时候,育秧一直是成都机插秧发展的瓶颈,育秧技术要求高,容错率低,技术较好的农户也只敢自己育秧,不敢对外服务。而随着机械化育秧技术的推广,育秧成功率大幅提升,育秧成为一个稳定、可控的环节,产生了一批对外服务的育秧组织,并涌现出几个育秧能力在667hm2以上的大型育秧中心。这些育秧组织技术成熟、操作规范,不仅育出的秧苗素质高,而且因为规模效益,单盘成本还能有效降低。
在水稻整个生产环节中,机直播、机插与播种、施肥、打药等环节相比,笔者认为机插秧是最适合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秧苗购买和机械化栽插服务都是“即买即用”的交易,不存在等待成效的窗口期,不会发生交易双方的权责矛盾。成都水稻规模种植户(≧3.3 hm2)较为稳定,但户均种植面积并不大,许多种植户的面积维持在13.3~33.3 hm2(图1)。很多小型规模种植户资金有限,并没有购买太多农机装备,都是通过购买商业化秧苗、商业化机插实现了无固定资产投入的机插作业。
因为水源、光热、茬口等客观条件的约束,成都栽秧的时间非常紧迫,季节性极强。成都市水稻大田栽种季节在4月下旬到6月上旬,主要集中在5月,90%以上的水稻在5月移栽下田。但整个5月栽插季,栽插进度也非常不均衡,有明显的移栽波峰时段,移栽高峰期的每日移栽量大大高于整个5月的日均移栽量(图2)。从农机使用效率上来讲,水稻栽插季的插秧机具完全由本地区解决是极不划算的,本地区的机插秧满负荷作业能力在日均移栽线以下才是更为妥当的经济选择,在此情况下,本地区农机作业能力最多满足高峰时段30%~40%的需求,季节性农机动力不足是成都机插秧无法回避的问题。
要继续扩大机械化育插秧必须大力发展跨区机插秧作业。在成都进行跨区作业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多来自于江浙一带,他们在成都的机均期望作业面积在46.7hm2以上,而跨区作业团队一般按3台以上机具为一个编组,这样一个编组的期望机插秧作业面积就在133hm2以上。如前文所述,成都规模经营业主的种植面积往往远远小于133hm2,而机插秧需求不如机械化收割需求那样“一目了然”,因此如何有效链接规模经营业主的需求就变得极为重要。一方面要大力引导规模经营业主抱团发展,在社会化服务方面统一对外联络,统一对外购买服务;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机械化育秧组织的作用,在商业化育秧的同时,做好跨区作业团队和本地种植户的中介。
成都水稻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还很大,要坚持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做好技术推广,坚持机械化育插秧的方向,大力推广工厂化流水线播种、集中育秧、减穴稳苗、钾肥中移等先进技术;二是抓稳抓好关键环节,大力扶持商业化育秧组织,促进专业化育秧水平不断进步;三是多引外力打通瓶颈,努力引导跨区农机作业团队来蓉服务,有效解决季节性农机动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