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以学定教 提高习作教学实效

2020-05-03 13:52尚华云胡金凤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给范文选材

尚华云?胡金凤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的习作阶段目标中,对这一学段的学生在“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技能”“语言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

笔者在执教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写日记》指导课时,紧扣新课标要求,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学会选材,学会将日记写得格式正确,内容真实、明白、通顺,写出事情的“有意思”,激发其写作兴趣,树立其写作信心。

一、目标定位,选材指导,抓住习作教学要点

教师将习作指导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①引导学生学会审题:了解日记的格式、要求;②引导学生学会选材:什么样的事是有意思的事;③引导学生学会写作:怎么写出有意思。

1.确立目标——落实“知识技能”

什么是日记?日记格式有何要求?与以往习作有什么不同?一则好日记的标准是什么?这次写日记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写作应用文体,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①指向本次习作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教师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明确本次习作要求的过程。这是对本次习作在“知识与技能”层面的目标落实。

2.指导选材——紧扣“做、见、闻、想”

目标②指向习作能力的提升,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如何从生活中选材?教师从“做、见、闻、想”这四个方面,启发学生“今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事?你读书或运动后有什么感想?”等去思考选择,避免选材的单一性,拓宽了选材的面。贯穿这节课始终的,无论是范文给出,还是引导学生选材,教师都注意了兼顾“做、见、闻、想”这四个方面。

3.写出意思——抓住重点和难点

目标③指向本次习作的重难点:如何写出“有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说清楚哪里有意思。教师通过让学生互说、指名交流等形式,给学生充分的时空,把学习的自主性教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弯下腰,倾听孩子们的发言,及时给予肯定,珍惜学生的灵感,保护学生的热情,给孩子们树立榜样的同时也为孩子们导向。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点拨,随时将稍稍偏离航向的小船拨正,让它们向着既定的目标扬帆远航。

二、教材研读,调研学情,把握作文教学尺度

教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做到知己知彼。而这里的“己”就是教师对文本的透彻解读;“彼”,则是指教师对学情的了解。

1.研读教材——了解连贯性和序列性

本次习作与之前相比,要达到什么要求、有什么提高,以后又要达到何种高度;学生如何修改习作,对于标点符号,之前学会了哪几种,之后还要学会哪些……只有基于学情的教学,才是真正发生的教学,才是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高的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老师所要教的教材在他看来浅得如同识字课本一样时,他才能把精力从教材上转到学生身上。为了对本次习作要求的前后连贯性做到了然于心,教师通读了三年级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参考》,对照每一次习作的要求精心梳理,把握每一册教材习作内容,对学生在习作的选材、语言表达、修改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要求的前后联系性和序列性一一了解,这样就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尺度”。

2.了解学情——教作文先教其做人

一切教学活动受到学生情况的制约。教师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

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设计了问卷,例如,了解孩子们心目中的有意思的事情到底是些什么事情等,并和其中的一些孩子作了个别交流。这样,教师对全班学生既有全面的了解,又有重点的研究,努力把握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教师在预设教案时,就有了克服“一刀切、一锅煮”的统一标准。教师课前了解了这一情况,那么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来备课,除了教会孩子作文,更要教会孩子做人。要做出好文章,先学会做人。这样,孩子选出来的事例才是真正的“有意思”。教师正是站在学生现有思想状况的角度去预设,才能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指点迷津,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把握尺度——专为学生量身定制

三年级是孩子们学习作文的起步阶段,而本次习作教学和以往习作最大的不同则是格式上的区别。以往的习作有标题,而日记一般不写题目,第一行要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基于这一点学情,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作了着重强调,并且及时安排了矫正性练习,使得学生在下笔行文之时,都能写对日记的格式。

这一节指导课以教学生学会审题、选材和写出有意思为重点。起步作文的审题教学,无疑是交给了学生在漫漫习作之路上行走的拐杖;把真实的事情写得明白通顺、有意思,这是本次写作的要求。教师根据习作教学的前后序列性,为孩子量体裁衣,让孩子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方法传授,材料甄别,巧用范文授之以渔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教给学生方法和能力,使得他们离开了课堂,还能自主学习,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其提升核心素养的需要。

1.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学会审题

这次习作,文体与以往有所不同,是写日记。那么什么是日记?日记与以往习作哪里不同、哪里相似?教师上课伊始,就开门见山,教给学生审题的方法。

审题,是学生习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走好这一步,以后面对每一道作文题都会知道首先该怎么办;这一步没走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选材再好、构思再精巧、语言再生动,也是徒劳。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方法。学会方法,是学生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2.甄别材料——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很多,从何下手呢?这就要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教师帮学生提炼出“做、见、闻、想”四个方面,这是选材的切入口。

围绕着这四个方面,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想出两三件“有意思”的事情,相互交流,再集体甄别,大家议一议,帮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有意思的事情”,“有意思”和“有意义”有何区别。从而在选材环节,帮助学生排除习作中可能出现的“恶作剧”或是“低级趣味”的事情等。这一指导过程,既教学生选材又进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筛选材料、明辨是非的能力。

3.巧用范文——降低学生写作难度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有范文借鉴,从模仿入手,心领神会,久而久之,就能脱胎而出。”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大部分习作都安排了范文,凭借范文,教师就能将难点一一化解,让学生易于接受。

教师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文本中的范文,出示自己的下水文,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发现范文背后潜藏的写好日记的秘诀。引导学生悟出,日记与以往习作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格式上的区别;悟出一则好的日记,就是要写真实的事情,写得明白通顺。

这节课的作文指导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目标精准,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清楚地知道教什么;学情清晰,解读文本,调研学生,把握尺度,既教书又育人;教给学生审题选材的方法,范文铺路,化解了难点,落实了怎么写。教者立足文本,以学定教,为孩子量身定制,既不拔高要求,也不降低标准,使得孩子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习作素养。

尚华云   江苏省扬州市扬子津小学,一级教師。

胡金凤   扬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督导室。

猜你喜欢
教给范文选材
A Father
《论语》—为政篇
我爱你,妹妹
分析找出题目限制之外的范围,开拓思维,广泛选材
猫咪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春色几许(简谱)
教老师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书面表达题参考范文
选材“碰头”好热闹
开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