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楠
我的家庭条件一直不好,家里所有的钱都是父亲在工地上干苦力赚的。我曾怨过父亲,为什么不能多挣些钱,可他仍是每天早出晚归,在家里沉默寡言。读初中时,为了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将我送进一所寄宿制学校。同学们大多家庭条件优越,他们身上是昂贵的衣服,脚上是各种名牌鞋,每年都和父母去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游玩。而我,穿着朴素的旧衣服和从地摊上买来的廉价鞋子,在同伴中显得格格不入,为此,我很自卑。
周日下午返校,室友们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零食,她们互相分享零食,而我只能坐在角落默默地看着。从同学们的口中,我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一种新的生活,渐渐地,我渴望拥有这种生活。我更加埋怨起父母的贫穷,多要一些生活费的想法在我心里逐渐膨胀。
那一天,我没忍住,打电话向父亲要生活费。第二天,父亲便急匆匆地赶来,告诉我他在学校对面的一家面馆等我。我下课后直奔面馆,父亲帮我点了一碗面,说他吃过饭了。我吃了几口面,就放下筷子,鼓起勇氣说:“爸,你再给我点生活费吧。”“不是上星期刚给过你吗?”父亲疑惑地问。我有些委屈地说:“你们给我的生活费能干什么啊?别的同学都能买自己爱吃的菜,我只能吃些便宜的菜和馒头;别的同学每个星期都有零食吃,而我的钱只够吃饭;别的同学周末都有父母陪伴,而你们总是忙着干活。为什么我不能过那样的生活?”说这些话时,我心里恨极了这个贫穷的家。
父亲静静地听着我诉苦,一言不发,等我说完,他用手擦了擦额头,显得局促又无奈。他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个塑料袋,然后拿到桌底下,小心翼翼地打开,将仅有的一张一百元和两张五十元钞票挑出来,放在我的面前,自己只留下几张零钞。我瞟了一眼桌上的钱,不满地说:“呀,还是这么少!”我愤愤地一把抓起桌上的钱,气冲冲地走出面馆。
走出面馆没多久,我就开始后悔,自己刚才说的话是不是太重了?可我想多要点生活费又有什么错呢?我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过了一会儿,见父亲还没有出来,我便返回面馆。走到面馆门口,我竟看到父亲正在大口吃我剩下的面,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硬邦邦的馒头,掰成一块一块的,放进面汤里……父亲不是说他吃过饭了吗?发现我在门口,父亲有些窘迫地看着我。那一刻,我懊悔极了。我在学校里还能吃饱饭,每个星期都能拿到生活费,父亲平时在工地上怕是连菜都不舍得吃吧?我再也忍不住了,大步走进面馆,紧紧地抱住父亲,头深深地埋在父亲的胸前,眼泪流了出来,一个劲地道歉。父亲轻轻地拍着我的背,安慰我说:“傻孩子,爸爸怎么会怪你呢,怪爸爸没本事。”父亲伸出手,轻轻地擦去我脸上的泪水,笑着说:“不哭了,女孩子哭了就不好看了。”见父亲笨拙地哄我,我忍不住笑了。
过了好久,我拉着父亲的手,一起走出面馆,父亲送我回学校。我一步一回头,直到我走进学校大门,父亲的身影才消失在人流中……
(指导老师 卢兴治)
简 评
本文讲述作者因家境贫寒而心生怨恨、感到自卑,向父亲要生活费,看到父亲的艰苦生活,最终理解父亲并拥抱了父亲,叙事详细,内容充实。文章的亮点主要有:其一,线索清晰。全文有两条线索,一个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另一个是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同时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其二,描写细腻。文章的细腻既体现在对自己心理的描述上,也体现在对人物的塑造上。塑造父亲的形象时,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描写父亲掏钱,掰馒头,为“我”擦眼泪,目送“我”回学校等,照应了文章开头作者对父亲的评价——“沉默寡言”。父爱无言,体现在一个个饱含爱意的举动里。
(魏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