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办财经研究院课题组
近年,研究院跟踪调研宜信融资租赁提供金融支持的奶牛养殖场,查阅畜牧兽医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形成三份综合研究报告和三个不同规模养殖场的调研报告。这些研究表明,规模化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奶牛养殖业落后的生产关系限制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我国奶牛户均养殖规模仅11头,96%的养殖经营主体为散户。养殖规模在1—4头的散户养殖奶牛占存栏总量的22%,养殖规模在20头以下的奶牛合计515万头占比36%,该部分均为散户养殖,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安全性和卫生标准均难以保证。从某种角度说,“三聚氰胺事件”也与这种分散养殖的格局有内在联系。落后的生产方式严重限制了技术及设备的应用和生产力潜能的释放,与我们调研的规模化、现代化的养殖场相比,无论是在奶牛单产的产量指标及牛奶的蛋白、脂肪含量等品质指标,还是在卫生防疫、配送运输、自动化挤奶、监测化验等全流程安全监督体系及性控育种、饲料配置、环境治理等诸多方面均存在巨大差距。“小而散”的养殖户占主体的从业结构决定了我国奶牛养殖的实际生产力水平远低于潜在生产力。
奶牛养殖业以“奶牛”为核心经营资产,规模化养殖能够通过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显著的规模效应,蕴藏巨大的生产力提升空间和潜在利润空间。根据我们对宜信融资租赁业务所服务的211家200—6000头不同养殖规模的奶牛养殖场调研,在200—800头规模区间,原奶质量、奶牛单产等技术指标随规模扩张迅速上升,以单头奶牛的主营业务利润为衡量指标的经济效益也同步提高;800—2000头规模区间的奶牛场,其技术效率会保持在较高水平,单头奶牛经济效率继续提升,从200头到2000头,单头奶牛的经营利润增长了32.42%;2000头以上,单头的技术、经济效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养殖场的整体经济效益仍在提高,尚未发现养殖场在某一规模上经济效益下降的拐点。
当前,我国奶牛平均单产5.7吨/年,散户养殖的单产约在4.5吨/年。如果达到200—300头的规模化水平,奶牛单产将提升至7.8吨/年,全国奶牛数量不增加,而牛奶产量将从现有的3600万吨产量升至4925万吨,增产36.8%。如果达到800—2000头的规模化水平,则单产会进一步提升至8.1吨/年,增幅42.10%,如果继续扩大至2000头规模以上,则奶牛单产可达8.4吨/年,接近国际发达乳业国家年均9吨以上的水平。
规模化养殖能够在更高层级上实现生产关系与先进生产力的匹配,释放生产力红利,而我国奶牛养殖业潜在生产力各要素也已经具备实现大规模养殖的条件,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是提升奶牛养殖业生产力水平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最佳经营方式是公司制养殖场而不是养殖合作社
我国奶牛养殖经营方式主要分为散户养殖、养殖合作社、公司制养殖场三种。无论是合作社饲养还是公司制养殖场均可以实现规模化养殖,实践证明公司制养殖场是奶牛养殖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最佳经营方式。
这主要是由于养殖合作社这一组织架构本身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与现代公司经营机制相比,生产关系相对落后。首先,奶牛作为养殖业的“核心资产”属于活体可动产,与种植业的核心资产——土地的不动产属性和稀缺性不同,种植业的规模化要求必须进行土地流转才能体现集中种植,而奶牛养殖规模化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租赁或是股份入股的合作方式流转奶农的奶牛,选择直接购买优质奶牛远比把分散在各个奶农手中质量参差不齐的奶牛集中养殖要更好,目前国际市场优质奶牛的供给完全可以满足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的需求。其次,公司制养殖场的产权集中、权责明确,具备现代公司经营管理机能;合作社在奶牛产权关系仍归属于多个散户的情况下,决策主体分散、权责不统一,不利于养殖规模的资本化扩张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应用,进而束缚生产力提高。
2014—2015年,我国奶牛养殖业经历了从合作社形式的小区饲养向产权集中的公司制养殖场的集中转型,这表明合作社只是规模化养殖的一个过渡阶段和中间形态。211家养殖场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00头规模的经营主体中约有50%为合作社,300—500头规模的养殖合作社占比降至40%,500—800头规模的合作社比例进一步降至34%,800头规模以上的大型养殖场无一家为合作社,均采用公司制。规模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公司制经营方式。
三、工商资本下乡是奶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规模化的奶牛养殖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规模扩张严重依赖资本投入。根据我们的调研,规模在300头的养殖场,约需540万元的奶牛活体资产投入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挤奶厅、标准牛舍、饲料搅拌机、青贮窖、饲料仓库、环保设备及办公场所、路面硬化等490万元固定资产投入,养殖过程中每年在饲料防疫、人工工资、土地租金、能源耗费、运输费用等方面的变动成本支出约350万元(不含财务成本);600头规模的则需要1080万的奶牛活体投入及640万固定资产投资;1000头规模所需要的总体投资约在2820万元,年變动成本支出约950万元(不含财务成本)。平均单体的固定资产投入约在3万元左右,每年单体的流动资金投入约为1万元,而流动资金需求还呈现了脉冲特征,每年玉米青贮期需要一次性储备全年需求,而青贮成本约占全部饲料成本的50%,临时性现金流数额较大。
目前,我国100头养殖规模以下的奶牛706.8万头,占比达到49.6%,如果全部实现100头的规模化养殖水平,所需要的固定资产投入保守估计至少在1000亿元左右,每年的流动资金尤其是青贮期的资金需求至少在百亿数量级。资本已经成为奶牛养殖业规模化扩张的第一生产要素,没有足够的资金资源,其他各项先进生产力的要素资源就无法整合,规模化的先进生产力就不可能实现,规模化红利也就不可能实现。
因此,奶牛养殖的规模化过程也是产业资本亟需和扩张的过程,但这一巨额融资需求是当前农村分散的金融资源无法支撑的,现行银行体系也难以有效供给匹配,目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三农业务的整体渗透率不高,也缺乏针对三农细化产业的信贷产品和专业人员;“融资难”具有普遍性,加之奶牛养殖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弱,核心资产——奶牛作为一般银行抵押物难度大,因此现行银行体系作为农村金融的第一大供给方,很难满足奶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融资需求,工商资本下乡成为解决奶牛养殖规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宜信金融创新实践工商资本如何下乡,推动农业规模化
宜信租赁数年之内扎根农村基层拓展创新,与三农小微经营主体对接,提供精准三农金融服务,推动农业规模化进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业务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市场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宜信租赁的主要做法如下:
1.构建专业化团队与现代金融科技相融合,降低風险识别和风险控制成本。多年来一直专注深耕于奶牛养殖业这一基础性细分领域,培养了一支熟知农村、了解奶牛养殖业的专业团队,建立起一套独特的适合农村村情的多维度尽职调查风控体系,运用强大的金融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系统,最大程度上压缩业务成本和有效规避风险。
2.通过市场化的筛选机制选择具有成长潜力和利率承受能力的优质养殖场。宜信支持的养殖场规模均在200头以上,最高达6000头。所提供的多为刚性需求的“短板资金”,具有融资功能放大效应,虽然宜信融资租赁的实际年化利率高达26%,但养殖场由此产生的边际收益率可以达到77%甚至更高,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拓展空间。
3.根据奶牛养殖特点和资金需求特征,提供具有显著指向性和针对性的金融产品:(1)针对三农抵押担保物匮乏,将奶牛活体开发为租赁标的物(2)针对养殖场每月稳定奶款现金流特性,强调以奶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并采用按月分期还款方式(3)根据养殖场养殖周期,融资期限以2—3年期为主,且手续简单、审批迅速。该产品把握住了市场需求关键点,适销对路。
宜信所扶持的养殖户多为银行征信体系标准框架下的“资信欠缺或不全”的“非合格客户”,通过对这部分奶牛养殖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帮助养殖场发展壮大,并逐步建立、积累、提升信用资质后,该群体会逐渐减少对宜信高利率融资的依赖,继而成长为符合银行资质要求的合格客户。一定意义上,宜信已经承担银行的前期产业客户的孵化器功能,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拓展业务的有益补充。
宜信租赁的金融创新成功实践不仅修正了我们对于传统农业项目盈利能力的一般性认识,也为工商资本下乡支持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截至目前,该项业务已先后服务全国300多个奶牛养殖场约12余万头奶牛,业务覆盖面约占全国奶牛存栏量的1%,累计融资规模达到3.48亿元。宜信奶牛活体融资租赁已经成为我国奶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一支新兴的金融支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金融模式和金融工具的不足,展示出工商资本在奶牛养殖业1000亿甚至2000亿规模的市场,对有效解决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具有重要创新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