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晓花 周海波 潘文浩
摘 要:当自我相关信息与正性情绪结合时会出现自我正面偏见,即倾向于将正面的结果或特质归于自我较为稳定的人格特征,而将负面的结果或特质归于他人或者外在环境。自我正面偏见是个体在归因时出现的利己偏差,自我正面偏见与个体的很多认知功能存在联系。文章从自我正面偏见出发,从基本的概念概述以及与自我正面偏见有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自我正面偏见;记忆;他人
一、自我正面偏见
自从1890年美国心理学创始人詹姆斯声称“自我是个人心理宇宙的中心”并且认为“自我”是世界的“谜中之谜”后,对自我的研究就一直没有中断,而当前对自我的研究不仅仅包括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控制等,同样也包括具有社会性质的自尊、自我社会比较等方面,但是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体验并不都是对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西方心理学家早在20世纪初就对与自我相关的各种特质进行过多项研究,发现人们在健康水平、聪明才智、伦理道德等方面都会对自我的评价趋向更积极,因而人们对自我的判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见。
二、自我正面偏见研究现状
(一)自我与记忆研究方面
朱滢和张力(2001)采用R/K范式研究了在不同参照条件(下,被试对人格特质词的学习与记忆的成绩差异,结果发现了,自我参照条件下的人格特质词的记忆效果更好,具有更好的回忆成绩。杨红升和朱滢(2004)以老年人作为被试进行的自我参照效应的研究发现:老年人的记忆仍具有自我参照效应,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被试的自我参照加工的再认成绩和对R的判断都显著降低,但是在K值上差异不显著,而且老年被试没有出现母亲参照加工的记忆优势。杨红升和朱滢(2004)利用提取诱发遗忘范式研究了自我参照、母亲参照和他人参照下提取诱发遗忘现象,发现只有在他人参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提取诱发遗忘现象,证明了自我参照和母亲参照可能会有更好的记忆成绩以及更多的记忆量,并且还可以认为母亲是中国被试的自我概念的一个边界。张力和朱滢(2005)采用R/K范式考察了在三种加工水平下(自我/他人/语义)的参照加工和频率因素的关系的二重性。结果发现经过同样的学习阶段,三种参照加工水平下,只有自我参照加工条件下,被试的回忆R会大于K,研究说明了,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以及语义加工参照会有不同的加工模式。管延华和迟毓凯(2006)通过对自我参照编码和朋友参照编码对人格特质词的记忆差异对比,研究了作为同样属于亲近个人的朋友参照条件下的记忆成绩,结果发现了同自我参照一样,朋友参照条件下也会存在一定的记忆优势偏向。杨红升和黄希庭(2007)通过对比中国人参照和外国人参照以及中国人参照和自我参照,采用R/K范式研究了被试对不同参照条件下的内容再认成绩,发现中国人参照条件下被试的内容再认成绩显著高于外国人参照条件,实验结果发现中国人被试存在有集体参照效应,反应出在不同参照条件下的被试会受到集体自我的影响。周爱保等人(2010)利用新的研究范式,采用以听觉为呈现方式以及用口头报告的方式来考察自我参照与母亲参照效应,结果同样发现在自我参照条件和母亲参照条件下被试的自由回忆率以及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这个结果与朱滢等人(2001)[1]的研究一致,更加证实了自我参照会存在记忆的优势。
(二)自我与情绪研究方面
对自我相关信息的加工不可能独立于具有情绪效价的信息而进行,因此对自我和情绪加工的研究方面也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早在2001年朱滢等人对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取就采用了积极与消极属性的人格特质形容词。陈京军(2010)利用情绪启动范式,研究了在不同的情绪诱导条件下的自我参照加工,研究结果发现情绪形容词作为学习阶段的材料,能够在后期回忆阶段产生自我参照效应,且情绪诱导对不一致情绪性形容词的自我参照加工作用会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钟毅平等人(2014)采用图片启动范式,利用正性以及中性情绪图片作为启动刺激, 然后再呈现参照刺激,结果发现无论在正性情绪图片刺激启动下或者是在中性情绪图片启动下,自我参照加工都会存在并且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而作为高自我相关刺激的自己的名字的加工会更加精细以及深入,而对其他刺激并没有更深的加工,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程度效应。
一般对自我正面偏见的研究都会同高自尊个体相联系,刘明(1998)对高中生的自尊水平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了具有高自尊水平的学生会更加倾向于把成绩的优秀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服务归因偏见。
(三)自我与他人研究方面
前人对自我与他人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亲密他人。朱滢和张力(2001)通过跨文化研究方式对中国被试和美国被试在参照加工的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中国人母亲参照和自我参照具有重叠的部分,自我参照加工记忆和母亲参照加工记忆的成绩之间差异不显著,相比之下的美国被试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母亲参照加工和语义参照加工的成绩都显著低于自我参照加工条件下的成绩,表明美国被试并没有将亲密他人纳入自我结构内。张力,朱滢等人(2005)的研究发现母亲是中国被试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母亲包含在自我的结构之中。周丽(2008)选取了不同的参照条件,同样利用R/K判断研究范式对具有不同实际亲密度的被试进行研究发现与恋人有较高实际亲密度的被试组的成绩普遍高于实际亲密度较低的被试组,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恋人参照效应。因此在中国被试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中,自我结构中包含了更多的他人,并且在他人的参照影响下,会出现明显的任务或记忆偏向。
(四)国外研究现状
Header (1987)对澳大利亚的成年人被试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会认为自己的工作业绩高于其他一般人,而只有极少数被试对自己的评价会低于平均值。Pahl发现个体往往会把偏向正面的結果或优秀的特质归于内部稳定的人格特征,相反认为偏向负面的结果或不良的特质与自己的人格特征无关。Watson等(2007)利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通过对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符合自我或不符合自我的判断任务考察了自我参照信息和情绪方面的相关关系,这与陈芸等(2010)的研究一致,同时也证明了Moran之前的研究,并且研究还发现被试在N400的波幅上自我信息的加工与情绪效价的加工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证明了两者的加工不是完全独立的。Eric等人 (2015)通过让被试对正负两种社会性事件情景的观察判断,利用ERP技术证明了自我正面偏见的存在,并且是具有实时影响的。这些研究都从不同方面证明了自我正面偏见存在,并且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朱滢,张力.自我记忆效应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C辑,2001,31(06):537-543.
[2] 杨红升,朱滢.老年中国人自我记忆效应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1):43-45.
[3] 杨红升,朱滢.自我与提取诱发遗忘现象[J].心理学报,2004(02):154-159.
[4] 张力,朱滢.自我参照加工中的频率作用二重性[J].心理科学,2005(03):643-645.
[5] 管延华,迟毓凯.自我参照与朋友参照对人格特质记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02):448-450.
[6] 杨红升,黄希庭.中国人的群体参照记忆效应[J].心理学报,2007(02):235-241.
[7] 周爱保,等.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条件下母亲参照效应的对比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0(03): 39-44.
[8] 陈京军,钟毅平.不同情绪诱导条件下的自我参照效应[J].心理科学,2010(01): 41-43+47.
[9] 钟毅平,等.正性情绪诱导下的自我参照加工:来自ERPs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4(03):341-352.
[10] 刘明.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1998(03):281-282.
*通讯作者:包晓花(1993- ),女,西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原缺氧与认知功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