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批评语境下杰克·伦敦的形象建构

2020-05-03 13:48何乃婷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杰克伦敦

摘 要:杰克·伦敦(Jake London,1876一1916),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认为是“美国文学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外国文学译介史上,伦敦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为国内许多读者熟悉和喜爱,而且对许多现当代文学家产生重大影响。通过研读伦敦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伦敦是如何将美国的文化历史内涵编码于文学文本中,又是如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现美国特定时期的种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当代盛行的多元批评语境下,许多学者从后殖民批评视角出发对伦敦及其作品,尤其是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进行阐释和分析,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此同时却陷入一种误区,对此我们需要认真辨析。文章就此问题作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后殖民批评;杰克·伦敦;作家形象

后殖民批评作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批评理论,对于第三世界的中国批判知识分子而言,后殖民理论作为抵抗政治的文化论述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思想意义。与此同时,一种理论“旅行”到另一个国度,必然会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产生本土化的流变,产生错位,“最根本的原因,是论者没有领会西方后殖民理论和第三世界文化理论的要旨,而且,第一世界的西方仍然在经济政治乃至理论话语方面居于支配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中提出对抗性的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以获得第三世界的文化主体性就是第三世界知识分子一个必然的选择,也被视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章辉,2011(02):196)。因此,在中国复杂的“理论旅行”或“文化翻译”过程中,后殖民理论经常出现有意无意被误读的情况,演变成某种偏狭的“本土主义”意识形态论述和构建工具。

在中国的后殖民批评语境下,伦敦的形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依据具体的政治意识形态,突出表现在后殖民批评家受到中国文化的“社会集体想象”的制约,而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这是因为“批评家在对作家文化形象作总体想象时,批评家所属整个社会或群体的集体想象力也参与其中。它常常以难以被察觉的方式,为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提供形象模式。正是以这种形象模式为核心,逐步发展起未来的作家文化形象(岑雪苇,2001(06):88-93)。

在后殖民视野观照下,中国学者更多关注伦敦对中国东方主义式的负面描写,大多数评论家将伦敦视为一个极端种族主义者。由于中国式的后殖民批评理论所存在的缺陷,中国学界对伦敦形象的解读走向了一个误区:否定伦敦的积极形象,突出他的否定形象。批评家所做出的结论不仅仅取决于客观的材料,还取决于批评家的个体心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选择。加达默尔形象地把它称为“突出”:“一切突出都使得原本是突出某物的东西得以可见”(加达默尔, 1999:392)。过滤突出建构作家的某种形象,使之“得以可见”,又遮蔽了另一些形象特点,使其隐而不彰。因此,何以建构作家形象取决于作者哪些形象方面被突出。“这使得批评家表现出很大的话语权力,致使作家文化形象呈现为一种用萨义德的话来说被 “驯化”的“他者形象”(岑雪苇,2005,(02):92)。其中原因,即在于主流文化的过滤机制突出了伦敦种族歧视者形象的一面,而遮蔽了他的文学天才和追求真理的个性。但是,伦敦作为20世纪初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对于中国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作为文化利用的对象,在一定的政治语境下,伦敦是具有他的“价值”的。

伦敦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中国人形象所凸显的是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心理,而这常常又是作家自己观念和立场的表示,这是因为“任何作家对异域文明的见解,都可以看做是自身欲望的展示和变形”(葛桂录,2005:(05):65)。那么伦敦在中国的形象也是中国将伦敦视为“他者”的自我欲望的表达。“无论何种文化身份,都容易在确认“自我”中想象“他者”,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中国在对伦敦的想象中构建伦敦的作家形象存在误读。韩红梅指出在伦敦的《中国佬》(Chinago)这部作品中,“中国劳工被描写为一种受歧视、胆小怕事、麻木不仁、逆来顺受、任人宰割的奴隶形象。”,“杰克·伦敦之所以写出这样一部歧视中国劳工形象的作品,是因为他对中国人持有强烈的偏见”(韩红梅,2012:(06):50-53。还有学者认为伦敦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中对中国人的描述是“毫无根据的污蔑”,是对中国的妖魔化。但是“即使中国(自我)在现实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也不能接受本该真实的“自我”被妖魔化,被‘他者化”(周建萍,2013:(05):15)。这是因为“在中国后殖民批评家看来,西方对中国的否定是在妖魔化中国,而西方的肯定则是对妖魔化中国的掩饰。”(章辉,2011:(02):196)

郭英剑指出,伦敦视中国人为“劣等的民族”,这是美国东方主义的一个方面。但是“美国东方主义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再现,已经不仅仅是源自意识形态支配的虚幻的相想象,而是相对接近真实的图像,正因为如此,它所带来的感情因素更加复杂多变:同情、拒斥、恐惧、仇恨等等不一而足”(郭英剑,2001,(00):370。)所以我们应客观理性对待这一问题。不管我们是以怎样的途径来认识伦敦,以怎样的角度来观察伦敦,以怎样的心态来评价伦敦,都将伦敦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

在中国的后殖民批评中,“他者”概念被广泛运用。所谓“他者”(The Other)“是相对于“自我”而形成的概念,指自我以外的一切人与事物。凡是外在于自我的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可看见还是不可看见,可感知还是不可感知,都可以被称为他者。”(张剑,2011,(01):118)但是在中国后殖民批评语境下,国内学界对“他者”常常被用以否定性表达,而忽视其肯定性以及“他者”本身的力量和反抗。同时,对“他者”的接受和运用往往选取一些相对安全有力的立足点,没有反思和扩展到社会内部问题。“民族主义以民族国家的利益受到威胁从而把民族内部的矛盾转向想象性的“他者”,这就掩盖了民族内部的社会问题”(章辉,2011(02):196)。伦敦就是以这样一种“他者”的身份存在的。他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中对中国人的种种描述已经被部分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家上升到民族主義的层次,丧失自主判断力和想象力,未能直面本土现实问题。

萨义德指出如果一个民族超越本土的意识,那么意味着这个民族“不是被困在以自己的身份认同为荣的情绪化的自我陶醉中”,也不是将自我置身于“由相互斗争的属性组成的世界观”中,最重要的是“超越本土并不意味着放弃民族”(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2003)。所以,中国的后殖民批评在应用于塑造作家形象问题时必须尊重文化的自律。“不同民族有不同文化,民族文化之间没有绝对优劣,有的只是继承与借鉴,对话与交流”(杨生平,2013,(02):271)。在塑造西方作家形象的时候,中国学界需要站在人文主义立场,保持本土批判意识,秉持理性的、批判性的民族文化立场,肩负第三世界后殖民知识分子的伦理责任,坚持民族差异性和有容乃大的原则,更多关注中国社会的内部差异,和社会中的弱势“他者”。

参考文献

[1] 章辉.后殖民理論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J].文学评论,2011(02):196.

[2] 岑雪苇.文学批评与作家文化形象的建构[J].浙江学刊,2001(06):88-93.

[3] 岑雪苇.论作家形象[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92.

[4] 葛桂录.“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65.

[5] 韩红梅.试论《中国佬》中的中国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50-53.

[6] 周建萍.中国当代文艺实践与“国家形象”建构中的“自我”与“他者”[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05):15.

[7] 郭英剑,王守仁.美国东方主义——论布勒特·哈特、马克·吐温、杰克·伦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1(00):370.

[8] 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  他者[J].外国文学,2011(01):118.

[9] 爱德华.W.萨义德.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0] 杨生平.后殖民主义在中国[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存,2013(02):271.

[11]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392.

作者简介:何乃婷(1990- ),女,汉族,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青海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杰克伦敦
杰克和吉尔
杰克之歌
变成什么好
狐狸杰克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伦敦
On Cultivation of Learner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ELT
喧嚣与孤寂:《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与伦敦人
伦敦畅游记(一)
伦敦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