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启示

2020-05-03 13:48王硕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王硕

摘 要:万物皆有利弊,人们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巨大生产力的同时,也无声的为自然带来了无尽的伤痛。近几年,随着全球生态危机对人类生活影响的日益加剧,世人警醒,当下生产模式引人深思。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生态环境问题更不能小觑。近年来,包括诸城市在内的大中小城市都在响应国家的号召,纷纷加入到创办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中。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生態环境问题的解决、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以诸城市为例,主要探讨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解决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的问题,并对我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提供有力的哲学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文明;全国文明城市

马克思恩格斯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态环境的变化,在工业文明的初期,他们就敏锐的感知到了生态的逐步恶化。他们受到生物学家、化学家、生态学家等诸多前人对生态研究的启发,以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为科学依据,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辩证地考察了生产与资源、环境与社会等重大生态问题,渐成一套体系。我国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先后提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制定“美丽强国”的生态发展目标,竭力扭转先前只顾开发不顾保护的错误局面,创设出宁可不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诸城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的评选中,其创建工作和迎接复审工作处处体现着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科学学说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生态理念无疑是对国家和城市生态整治工作指明了道路。

一、浅谈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去论述生态观或生态哲学,但在其丰富的文献著作和前人的研究中,充分涌现着对自然生态的高度关注。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是从人类生存问题开展入手的,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生态哲学在他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初现光芒,至于恩格斯,则是在第二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显现出他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忧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不是孤立无援的,它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以及哲学思想中,与其他思想息息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社会制度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资本的贪婪性与自私自利性,对生物界无止境剥夺的影响力,远远强过了大自然自身的净化调节功能,大规模且无序的人类活动打破了自然生态平衡。但新事物还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正处在其上升发展期,我们不能过早的将生态革命和社会革命相联系建立起共产主义社会而从根本上使“自然界真正复活”。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生态问题进一步深层揭示,提出异化论思想,其中包含三个层面。首先是劳动的异化,广大工人劳动产出的劳动成果归资本家而非劳动者自身所有,资本家借此为手段继续强迫剥削工人劳动,以致于在以征服自然为价值追求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导致人类社会出现了普遍异化的状态,资本主义的劳动表现出反理性,反自然荒谬的一面。进而是科学技术的异化,科学技术,大机器生产是劳动的产物,是把人类从野蛮带入文明的标志,但资本的自私性迫使科技为资本服务,在为资本家牟利的同时也给广大工人和自然生态带来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成为毁坏自然的工具,不能做到造福全人类。基于劳动与科学技术的异化,必将导致第三个层面,即自然对人的异化。人本为自然的一部分,但由于资本生产方式的存在,对于生态平衡来说,人也可能成为异己的东西,从而收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

人与自然在实践上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核心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其实人的利益追求与自然的保护并不是完全矛盾冲突的。既然人类能够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去搜刮和剥削自然资源,也可以转变方式,通过保护和涵养自然而激发出新的利益增长点。人的力量无法超越自然界的力量,所以只有放弃传统工业文明的观念,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自我约束实践行为。

二、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针对日益暴露的生态问题,我国通过不断地调整政治经济政策来改善生态环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十分重视生态文明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其中第二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提出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章修正案这样的修改,虽然只增加了“美丽”这两个字,但却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美丽中国”的提出,正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也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完美实践。

我国即将踏入到第一阶段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奋斗中了,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既具体,又抽象,具体在于建设,而抽象则在于生态,全国大中小城市积极参与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是当下城市综合性评价的最高荣誉,它是无形的抽象的,却是反映一个地方综合能力、开化程度、素养形象的最大名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也对增强一个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有至关重要的要求,也是对人民群众整体道德水平和生活幸福感提升的根本所在。

三、诸城市创设全国文明城市及迎接复审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

创城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万事开头难,当面临小胡同墙上的“牛皮癣”,墙角的垃圾堆,路旁满满的烧烤摊等等无从下手,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诸城市各级各部门提升政治站位,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把握整体,系统优化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看待创城工作,自觉做主角、当主力、担主责,以强烈的荣辱感和责任感抓好创城工作。充分把握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更高的工作效率,狠抓落实,全力打好创城攻坚战。

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来看,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诸城市各部门突出工作重点,严格按照上级部门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的要求,认真对待创城工作各项重点任务,不得半点马虎,把握住创建文明城市的主要方向,正确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更着重增强全市软实力,着重提高市民整体素质水平,着重完善基础设施,着重优化城乡发展环境,着重补短板减弱项,抓住中心环节,用重点推动全盘,以昂扬的姿态、临战的状态、必胜的心态,通力协作、动真碰硬,凝聚形成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