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现状分析与路径研究

2020-05-03 13:48刘泽敏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青马马克思主义者

摘 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高校青年视角出发,通过调查报告研究分析当前高校“青马工程”在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并分析其内在原因,进而探索新时期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路径,推动高校“青马工程”的进一步展开和落实。

关键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现状分析;路径研究

2007年共青团中央在北京启动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随后印发了《“青马工程”实施纲要》。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青马工程”,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践行者,并不断推动其理论研究与实施体系的创新。但许多学者往往从思政教师角度出发研究问题,倾向于学术性分析与研究,缺少对高校青年自身的思想状态和对“青马工程”的认同度研究。文章从高校青年视角出发,基于实际走访与调研数据,研究高校大学生对“青马工程”的认同度以及他们的政治信仰情况,分析当前“青马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进而提出实施路径,为高校“青马工程”的开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一、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的重要意义

进入21世纪,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的时代要求和建设任务,中国青年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使命。青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他们能否成长成才事关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否实现,事关国家的未来和祖国的希望。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高校开展“青马工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青马工程”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等战略问题,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去探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问题,主要是统一于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进程中;统一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高校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主阵地和主战场,应该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和战略布局,不断推动其理论研究与实施体系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的现状分析

(一)认同度现状

在思想、价值与观念日趋多元的背景之下,在某些领域中马克思主义逐渐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进入大数据时代,高校青年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当代大学生出现了政治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为高校“青马工程”的深入开展与落实的重要瓶颈。基于此,文章本着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的原则,主要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对高校“青马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294份,数据主要来源于各校院各个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以及在校研究生,分析方法包括单题统计、分类分析以及交叉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统计的数据表明,从“青马工程”的普及度来看,虽然89.26%的参与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实施“青马工程”,但54.71%的参与者表示对“青马工程”并不了解,36.63%的参与者选择一般了解,仅有8.66%的同学选择了非常了解。并且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对“青马工程”的了解情况进行交叉分析,数据表明相比较于高年级的大学生,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青马工程”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不了解人数占到了58.27%。与此同时,其他年级的学生对于“青马工程”的了解也不是很详细。

通过走访调查参加过“青马工程”的大学生,很多学生提出当前青马班培训课程太过单一,课程内容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太少,并且实践课程形式单一或者不具有现實意义。并且在培训过程中,授课教师的讲解吸引力不足,也不够深刻,导致很多学生感觉培训很枯燥。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除去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之外,高校青年学生理想的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的途径有哪些(多选)?76.12%的参与者选择了“兴趣小组,集体学习经典著作”,66.46%的参与者选择了“开展互联网网课教育”,80.53%的参与者选择了“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了”,60.43%的参与者选择了“知识竞赛活动”,62.06%的参与者选择了“基层实践锻炼”,19.32%的参与者选择了其他。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希望进一步优化“青马工程”的培训模式。

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93.12% 的参与者认为“青马工程”的实施有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89.34%的参与者认为开展“青马工程”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有直接影响,89.1%的参与者认为实施“青马工程”对于党的事业与党的建设有直接影响,同时70.63%的参与者对高校开展“青马工程”有所期待。这些数据表明,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希望开展“青马工程”,他们对这项工程抱有重大的期待和期望。

(二)面临的现实挑战

借助网络平台,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295份,调查数据更加直观清晰的表明了当前“青马工程”面临的现实挑战。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87.95%的参与者认为他们需要政治信仰,并且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是否需要政治信仰进行交叉分析,无论是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学生(88.45%),还是马上就要毕业的大四学生(83.33%),他们都认为自己需要政治信仰,这表明当前实施“青马工程”紧迫性与紧要性不言而喻。

同时此次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56.68%的参与者认为自己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且不确定自己是否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占到了28.73%,仅有14.5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且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缺乏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见解和看法。77.37%的参与者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缺乏归咎于自身,58.38%的参与者归咎于社会、文化、历史等原因。此外,41.93%和32.12%的参与者认为高校教育不到位、国内外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缺乏。并且他们普遍认为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会引导大学生更好地生活,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与人生动力的源泉,推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完善,促进全面发展。

此外,各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员在选拔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系统的考核实施方案和考核过程;二是培训内容逐渐趋于形式化,培训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三是不能很好兼顾实践与理论,培训没有针对性,往往存在“一刀切”现象,忽视成员之间的实际情况,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比较弱;四是开班时间比较短,并且时间比较集中,缺乏长效监督与反馈机制。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马工程”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校开展“青马工程”的路径研究

(一)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培养工作,做好顶层设计

“青马工程”是一个涉及不同要素和不同主体,需要长期坚持、矢志不渝奋斗的浩大和系统的培养工程。这就要求各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培养工程,周密规划,以高屋建瓴的全局性眼光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一方面,在宏观战略层面,明确其是一项思想政治性教育工程,需要培养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端正他们的政治观念与政治立场,培养他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注重细节和具体规划。各高校要注重统筹规划,注重整合教学资源,尤其是注重发挥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建立爱国教育实训基地,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注重加强与外校的对外交流合作,从而构建层次多样与体系完备的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二)明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宗旨与培养目标

虽然当前高校共青团员人数众多,但如何发挥共青团员、尤其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进性与先锋模范作用是当前在开展“青马工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这就需要高校在开展“青马工程”中,秉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理念,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宗旨,以习近平青年观为指导思想,培养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四个自信”,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责任意识和爱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致力于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并且高校“青马工程”要注重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明确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心系家国、服务人民”,把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紧密结合,不断增强政治性、先进性以及群众性,承擔历史赋予自己的使命,服务社会与人民,不断学习,进而把自己培养成为具备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实用型人才与全面发展人才。

(三)不断促进培养模式的创新

许多高校在开展“青马工程”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各高校在人员选拔、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组织机构等方面统筹安排、精心设计,进而打造成一个具有层次性、阶段性,注重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全程式培养培训工程。第一,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马工程”培训班。各高校都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政教师队伍,高校可整合以思政教师为主,并涵盖校团委、辅导员、高校教师等人员,开展以时政专题与形势政策为主的理论学习,以及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提高人际交往与团队协调能力的素质拓展,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注重社会实践。各高校可利用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爱国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与红色教育,把理论学习、能力探究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锻炼学员品质,开阔学员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第三,健全选拔和培养机制。从高校中选拔一批包括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骨干等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一般培养”与“精英塑造”,然后通过自身的成长促进其他人的发展。此外,注重加强与外校的交流和合作,吸收和借鉴外校的培养模式,不断推动培养模式的创新。

(四)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进入信息化时代,或者说新媒体时代,网络通讯日趋发达,它拉近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距离,促进了信息之间的沟通与往来,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主阵地。利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充分发挥其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优势,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转变培训方式,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可以利用QQ群以及微信群,促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减少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并且针对学生心理的变化及时给予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建立长效监督和反馈机制。此外,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以及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以及学习强国等网络APP,创建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阵地,促进教育资源之间共享与交流。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知识问答等网络竞赛。借助网络新媒体,把马克思主义培养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现了便利化与交互化,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工作碎片化与长效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0.

[2] 宣丹平.高校共青团视野下青马培养工程的现状与发展[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4(02):37-38.

作者简介:刘泽敏(1990-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黄河交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青马马克思主义者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参考答案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高校党委如何占领青年的信仰阵地——以长春师范大学“百优青马工程”为例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