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东 吕志娟 赵冬颖 刘茵
摘 要:在国际社会全球化以及我国价值多元环境的影响下,“95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探索价值观多元化新常态下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新常态下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通过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教育路径、创新教育体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路径
目前,大学生主体由“95后”构成,他们大多享受着较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没有过多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而随着文化水平和知识储备的不断提升,处于思维敏感期的“95后”大学生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取得一切成就的前提,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新常态背景下,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新解读”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路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而良好的心理素养是新时代青年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从育人角度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常态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凸显的时代,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而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新常态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又一大重点,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也成为心理育人工作的必然趋势。从个人成长角度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大学生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入学适应阶段、学习发展阶段、毕业择业阶段,而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并不乐观,不同阶段的学生存在着具有不同时期特点的心理问题,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得到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新局面”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成长路上的烦恼与困惑,据调查,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疾病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怖症、强迫神经症、神经衰弱、癔症等。大学生处于人生中最敏感的时期,容易表现出恐惧性和欠理性,而遇到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久而久之将引发心理疾病。
(二)新常态下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
(1)大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学生活是一种独立的集体生活,人际交往也要比中学更广泛,学习方式也更加需要自主性同时,还要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等。作为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难免会出现一系列适应性问题,如:校园环境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适应问题、学习方式适应问题。因此,高校须对新生给予及时准确的指导和关心,使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2)大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随着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主要招生模式,而专业分流一般在大一学期末启动,学生在大二年级会被分到各个专业的班级,此时,不同的学生会经历迷茫期、适应期、懈怠期、焦虑期等四大具有明显特点的时期。迷茫期的主要表现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不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产生迷茫心理;适应期的主要表现是面对刚刚适应的人际环境被重新打破重组,新的班级环境和寝室环境需要去适应;懈怠期的主要表现是学生选到了自己心仪的专业,难免出现懈怠心理;焦虑期的主要表现是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选到自己心仪专业,产生厌学、焦虑等情绪。
(3)大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三年级学生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未来的规划问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考研热”在近几年已然成为潮流,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在大三年级已经开始准备复习,但是有学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也不知道去考哪所学校哪个专业,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很容易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况,而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难免出现压力过大等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节,将会对学生心理造成更大的伤害。
(4)大四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大四年级学生主要面临就业选择问题,重点关注群体是考研失利以及未就业的学生。考研失利的学生在准备很长一段时间后没有达到自己心理预期,会出现情绪烦躁甚至自我怀疑等心理问题,高校对这些同学应该给予高度重视,进行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考研失利的阴影;职业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人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以及社会价值等。对于未就业的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成功就业的基础,高校应注重将心理调适和求职技巧辅导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更新换代”
(1)大学生承受更大的社会压力随着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青年人期望值不断增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社会压力。同时,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为自己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砝码,很多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惜付出身体的代价,也有学生因为达不到自己或他人的预期目标而产生低落情绪。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使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风险不断攀升,因此,当代大学生比以往更需要得到心理上的疏导。
(2)大学生接触的事物更加纷杂,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給社会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学生在纷杂的媒体平台会浏览到具有负面导向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学生难免会出现盲从、效仿、偏激等心理,这些负面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3)大学生主动求助意识逐渐薄弱移动电话作为当今社会最普遍的通讯工具,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95后”大学生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使用移动电话,已经习惯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表达自己的想法、发泄自己的情绪、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等。与此同时,大学生在现实世界里的人际交往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也就增加了培养学生主动求助意识的难度。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主动求助的效果远远好于被动引导,因此要不断加强大学生主动求助的意识。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一)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等七大方面做出明确指示和更高要求。各大高校在学习了政策精神后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识形态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受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统一思想、强化意识,才能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常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助推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将成为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然趋势。
(三)新常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
(1)打造“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在當前大学校园生活中,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随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中融入了很多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化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开展理论培训、现场模拟、专业化考核等方式对资历尚浅的教师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更加专业化,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最准确的心理辅导。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化学反应”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将辅导员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作为学生最熟悉的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会有很多优势。辅导员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背景以及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等信息,对学生做出全面的客观分析,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侧重,通过班会、讲座、谈心谈话等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是大学生活中最熟悉、最信任的人,信任是良好沟通的前提,这也为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辅导员也更容易引导学生去学校或社会性的心理专业机构去进行相应的咨询和治疗。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泛化,发表想法的平台更加多样化,拓宽“新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符合当今高校学生的现实条件。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如:预约方式不够便捷、心理活动参与少、对心理健康认识不够以及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能实时跟踪等。高校可以建立网络心理工作室开展线上预约、心理活动报名以及建立动态心理档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便于学生更便捷地进行心理预约、参加相关活动,也能通过电子档案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更全面、更及时的心理疏导。
(4)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随着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和国家生活概念的了解不断提高,很多传统的活动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吸引学生们的眼球,因此,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新常态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高校可通过开展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沙龙、心理健康节、心理视频拍摄等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端正学生队心理健康的认识,加强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四、结语
目前,由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悲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各界应给予高度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不断更新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优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而如何满足“95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发挥心理育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张奇.高等教育心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14-239.
[2] 张莉,闫梁燕.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浅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09):05-06.
[3] 冯小桃.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9(10):279.
[4] 王桂容.论大学生思想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性[J].智库时代,2019(14):157-158.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积极取向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择业焦虑的干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16WSZ010。
作者简介:陈旭东(1995- ),男,汉族,辽宁昌图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东北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