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蓓蓓
摘 要:新形势下,随着课堂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也得到了及时的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以及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水平的提升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改变提升学生体育运动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需求,合理创设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同时将此教学创新与学生的参与度进行合理的融合,提升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未来发展。
关键词: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终身体育
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研究较少,运用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能给学生自学、自练、自调、自控等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需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进行尝试,寻找和探索新的体育学习方式。为此,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体育教学中加入情景式运动体验,学生在设定的情景故事里相互合作、进行探索,发现、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在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过程中,学生接受多个层面的信息,极大加强学生对知识、信息、情感、技能的充分交流。在合作中相互倾听、观看和帮助,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可起到教师讲解、示范所達不到的效果。教师借此充分优化教学组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更加全面地了解研究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以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克服制约因素,挖掘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的实用性、可持续性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为目标,通过研究提出结论和发展性建议,为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发展方向及进程提供理论依据,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运动行为。
一、研究方法
(一)准备阶段
成立研究组,广泛学习、收集资料,开展交流讨论,落实人员分工,制定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研究方案组织论证,修改、完善方案,进行开题。
(二)研究阶段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走访法、科普调研法
①研究组成员研究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书本教材
②研究组成员利用互联网就研究内容的现状海量搜索资料、文献综述等,并结合所在地区的区域情况进行讨论交流、对比分析。
③研究组成员讨论并分工制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以及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等内容,并在谈论中不断优化,实践中不断改进,为下一步的进程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阶段
对阶段研究成果进行整理,请专家对研究成果验收与鉴定,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现有的体育课堂教学存在如下情况:
(一)重教学,轻发展
经研究,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区别,70%以上的学生体育“偏科”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女孩子比较擅长跳绳、羽毛球等“轻”运动,男孩子比较擅长篮球、足球等运动量大的“重”运动。但大多数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学进度为基本,以考试项目为目标,难以满足“因材施教”而有针对性的个体区别发展。农村中学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吃住在学校,学校封闭式的管理把学生限制在四墙之内,很多体育课堂的新鲜玩意儿不曾接触。有的农村学校就连基本的体育活动器材也只是摆设,紧锁器材室大门。为了追求升学率,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所谓的“非中考科目”的课外活动内容。狭小的生活面、一些家长和老师“体育活动耽误学习”的禁令,这一切“重教学、轻发展”的理念如何换来学生健康良性发展?
(二)以“不变”应“万变”,难以符合学生心理需求
经研究,75%以上体育教师专注于体育课堂教学标准,其中,45%以上过于专注强调课程教学标准,25%左右根据学生需求创设体育趣味情景式课堂运动体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思想内容陈旧、思维僵化、方式生硬,无法针对现实情况解决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更难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三)教学主体本末倒置,机械化模式严重
经研究,55%以上的体育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67%以上的教师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将教师教学作为主体,反客为主,本末倒置;75%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枯燥乏味。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极高的创造思维以及创新能力,但课堂教学若过于“机械化”、“模板化”也容易使其产生厌烦心理,排斥体育课堂。
三、分析与讨论
(一)体育教学评价中讲究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因”,终结性评价是“果”,有因才得果。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重发展、促教学”才是因果正确顺序。针对初中学生该阶段的发展情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从该阶段生长发育高峰期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和心理需求出发,注重从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中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核心价值观凝神铸魂,立德树人,培养身心健康、品质高尚的体育后备人才。促使学生不仅仅在于“学”,而在乎“乐学”。学校体育工作应当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技能的同时,教学内容应当重视学生“发展”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格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
(二)初中学生由于进入青春期,容易产生偏执型和不平衡性的心理特点,这说明,思想教育再也不能走强制灌输的老路,需要充分考虑这一代学生的心理和接受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课堂教育探索,来摒除以“不变”应“万变”的陈旧教育思想。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在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提示说明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人翁”,教师作为“引导员”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创造性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从而达到健康、终身体育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发展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的确存在现实困难和问题,其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学校重视程度、学校硬、软件设施、体育教师群体专业素养、学生主观能动性。(2)中学体育教师群体试错精神薄弱,过于追求教学结果。(3)发展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并未形成方案,推广力度低。(4)全面了解不同身体素质、性别、爱好、习惯等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和体育心理需求的必要性;深入挖掘对于创设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深化体育教师因材施教、以德促学的紧迫性、严肃性。
(二)建议
开发校内、校外一切可利用资源,综合现代化体育课程发展必然要求,鼓励教师发挥体育情景式想象力,发展学生体育兴趣、培养体育习惯,促进全面发展。注重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更不可忽学生内心发展需求和学习情景化意愿,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1)构建三大塊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①趣味式情景运动体验课程。编创例如“环保小达人”的身份限定,使每个学生都成为“环保卫士”,将校园环境创设为“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在此情景中加入各种方式的投掷“垃圾”来“保卫环境”,即在校园中捡拾矿泉水瓶、白色塑料袋、纸屑果皮等真实垃圾,用学习的不同投掷方式将其投掷进相应的垃圾桶。一堂课下来,促使学生在趣味式情景体育活动中学习投掷基本动作,还可促使学生学习到垃圾分类的相应知识。②探索式情景运动体验课程。教师编创非固定性情景。在课前提早准备好道具,例如小板凳、实心球、地贴、呼啦圈、跨栏架等,排放一个活动环境,可加入音乐播放激发学生想象力,促使学生利用所学自我挖掘利用现有道具或者制作建议器材,探索自创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运动能力,激发兴趣。③开放式情景运动体验课程。创设大情境环境范围,强调排除安全隐患。例如“定向运动”,在户外开辟“生存区”,学生分组进行,并且分发指北针,需要按照“地图”所指相应位置一一打卡,所获时间最少的学生获胜,如若出现缺卡、错打卡的情况成绩取消。这种情景运动体验充满冒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专注于地图的了解,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方向把握,增强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孤军奋战”的感受,能充分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学生、教师特长优势、扬长避短。体育教师在创设体育情景式体验课程中根据各专业发挥所长,研究学生体育运动需求方向、运动心理需求、课堂教学普适性需求等方面优势互补。学生可针对性选择趣味式情景运动体验课程、探索式情景运动体验课程、开放式情景运动体验课程,充分挖掘所长,提高运动自信。
(3)体育运动、德育教育两不误。开展体育情景式运动体验课程,从“玩”中学,以“玩”带学;学生的适应性、参与度、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效果充分被激发。从设定的情景和“社会角色”中潜移默化地学到“乐于助人”、“保卫环境”、“团结协作”等德育品质。以德育发展为潜在教学目标,却可得到相同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宇.初中体育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性[J].体育世界刊,2018:10.
[2] 陈立新.初中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堂“课课练”的策略研究[J].体育教学,2016(02).
[3] 缪彩霞.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J].课程教育研究.2017(04).
[4] 吴小芳.浅析初中体育课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J].新课程:中学,2016(04).
[5] 陈刚刚.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的调查与思考[J].运动,2010(04).
[6] 沈超 .“主体参与”策略在初中体 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Z1).
[7] 姚红利.初中体育教学主体参与 模式的应用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S2).
[8] 李岩.论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提 升学生主动参与意识[J].亚太教育,2015(18).
[9] 朱志庆.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 提升学生主动参与性[J].当代体育科技,2015(13):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