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版的“马工程”教材已经全面推广使用,里面融合大量的习近平新时代理论思想,有效实现理论向学科转化、向实践转化的目标。在高校思政教学体系中融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科学设计教材内容,精准提炼分析精髓;关注群体思想诉求,遵循心理接受规律;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知行合一;注重教学语言艺术,创新表达载体工具,力求为推进相关领域发展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学体系
一、把握最新统编教材思想,精准提炼动态教学内容
教师精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辅导读本》,准确把握时政热点和学生思想动态,结合教学计划设计教学内容,逐渐形成符合学生需求的学科体系。
(一)把握基本观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发展成果的结晶,教师要分析从供给侧和需求侧角度进行分析,结合高校学生思想矛盾、关注热点、学习规律,从实践视角讲清理论内涵。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必须时刻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首先,讲清战略目标。教师重点讲清:2050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目标及历史任务的关系,为青年学生学习和发展指明方向,培训成熟的价值体系。其次,讲清历史变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最新理论成果的巅峰,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讲清“从何处来”问题,使命从来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责任,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管理体系的责任,明史才能知责。最后,讲清时代要求。教师要全面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策方法,从14个基本方略入手,明确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使青年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的拥护者。
(二)关注时政热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解决社会倾向性问题的抓手,能够全面学习、思考和贯彻,最大限度提升学生自我解惑、自我发展能力。首先,契合时政热点。中国正处于发展的“快车道”,社会变革必然会产生新的热点问题,教师必须选择符合发展需求的理论内容,将关注视角放在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上,不断端正学生的发展思维。其次,关注热议焦点。高校学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有着探索世界的热情,敢于创新的动力,不怕失败的勇气,同时由于其不成熟的心理状态,极有可能受到外界思维影响,教师必须要将习近平新时代思想作为教学指南,有针对性排行好纠偏扶正工作。最后,解决思维难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而十九大精神为思政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教师通过相关内容教学,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统一起来,推动责、权、利协调发展。
二、关注大学生主体诉求,遵循大学生心理接受规律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迈进新时代,不仅生活状态发生深刻变革,青年学生心理也产生相应变化,教师必须要紧盯学生心理诉求,按照大学生接受规律实施教学。
(一)关注学生主体诉求
学生诉求与教学实施构成一对动态的平衡供给体系,大学生群体视野开阔,价值追求多样,思维极为活跃,但由于环境、阅历、专业等因素影响,对于社会价值热点总会心存疑问,教师必须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用心去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教师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师,青年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思维形成和发展阶段,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疑惑,如果单纯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必然会出现走弯路、走错路的现象,教师存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向前看”、“走正路”。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必须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形成新的价值引导机制,在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时,能够起到方向性作用。
(二)遵循心理接受规律
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特定的心理接受规律,教师必须要全面研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到其价值核心及内容要点,与学生教育需求结合起来,符合其心理接受规律,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接受效果。习近平对于青年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从人文视角提出很多希望与关怀,都是实施教学的良好素材。教师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认同感,学生成长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价值观偏移,教师应当遵从学生心理接受规律,选择他们能够接受和认同的方法实施教学,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遇到困惑和疑虑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自我解惑,以期能够达到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目标。
三、创新多种教学方法,培育学生知行合一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合开展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多种教学载体或工具,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一)引入参与教学
教学是知识和能力升华的过程,为确保青年学生掌握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师可以在教学载体或工具上下功夫,提升学生研学实践的兴趣。如案例式、研讨式、启发式等,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实现积极性融入目标。学生不仅仅是受教者,更应当成为参与者,教师在教学增加分组讨论时间,主动解决学生思想中的困惑,每组指定1人发言,教师针对问题集中的内容进行解析,以期达到良好的解惑效果。甚至可以邀请部分思想体系成熟的學生介入教学,分享心得,激发他们对时政理论的学习热情,在任何情况积极融入都是教育的先决条件。对于教学而言,最大难点在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降低,从中选择符合学生思维特征内容进行教学,从而与学生思维特征对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
虽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时代发展的精华所在,但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实践性,不仅来源于实践更能够对实践产生深刻的指导效果,要想在高校思政教育达到实质性融入目标,必须要将其与时代发展、社会创新、学生成长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假大空”理论,增强教学组织的实践特征。另外,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校与课堂,更应当走进社会,让学生结合专业进行体验式学习,看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变化,从而坚定理论实践信心。如,观看《厉害了我的国》、《我和我的祖国》等记录片,能够更加全面看到国家发展强大来之不易及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什么比“看到、听到、想到”更直接的教学方法,学生们虽然会产生很多质疑,但绝对不会怀疑自己亲身实践得到的思考。
四、创新表达方式,讲求语言艺术
(一)创新教学表达方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不断融合发展,对于教学载体工具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师不应当局限当前的教学环境,要选择最新的载体或工具组织教学。首先,依托平台实施教育。国内设计领域研发很多理论学习APP,无论从教学资源还是呈现方式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教师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推荐,让学生可以定期进行阅读或思考。由于智能终端在高校已经全面普及,为实施平台教育提供硬件基础,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甄别工作,将真正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推荐出来。其次,依托碎片时间教育。教育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过程,更是生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利用微信群、QQ群、微博及其它社交类APP,与所有学生建立联系,而后通过打卡、转发、讨论等方式,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好助手。
(二)提升语言艺术底蕴
习近平主席始终提倡“用生活的语言讲好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升华,华丽辞藻堆砌效果未必好,但返璞归真的语言却能够深入人心,习近平主席的很多语录都能够看出这种风格。如,讲民生时,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讲惩治腐败时,提出“老虎”、“苍蝇”一起打;讲生态保护时,提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些提法都从浅显的视角呈现极为深刻的道理,不仅仅能够震撼一瞬间,更能够影响一辈子,这才是真正的语言艺术。教师也必须要仔细学习习近平主席的语言艺术,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语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不断优化学生的价值信仰体系,让他们做到知行合一,稳步前行。理论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少走弯路,潜移默化的让理论入脑、入心、入行,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升化理想信念,做到真学、想信、真用。学生是未来社会实践的生力军,只有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问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水群.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实效性[N]. 中国民族报,2019-11-05(003).
[2] 贾少鑫.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河南日报,2019-10-29(007).
[3] 张太帅.高职院校推进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0):123-124.
[4] 何承云.高职院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19):175-177.
作者简介:张宇飞(1986.08- ),男,汉族,山西左云人,法学硕士,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政治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