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但其能力建设不足之困境仍然存在。据此,文章以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的X机构为个案,分析其能力建设经验。研究发现,X机构通过争取政府资源、组建跨部门联盟、注重人力资源建设等方式获取、整合资源,实现了机构能力水平的提升。最后,文章以资源整合视角切入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对策展开探讨,提出了一条“识别社会发展趋势——判断并获取资源——激活与融合资源——运用整合资源实现组织使命”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路径。
关键词:资源整合;社会组织;能力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组织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落实的有效依托,其在协同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已日益成为政府和学术界的共识。我国社会组织普遍起步较晚,在管理体制滞后、资源匮乏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一直处于瓶颈期。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组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以来,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我国社会组织事业建设。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在数量增长上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能力匮乏却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组织公信力不高、独立性不足、服务专业性欠缺等能力困境普遍存在。
在政府政策推动和社会认同加强的现实条件下,我国社会组织资源匮乏的局面已经有所纾解,但总体上看,社会组织资源总量仍然缺乏。因此,组织与组织之间势必存在竞争。当前,在自身能力不足和组织间竞争激烈的双重挑战下,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借鉴企业发展的资源基础理论,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异质性资源,即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是组织取得竞争优势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组织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异质性资源层面的竞争。每个组织都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关键在于组织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而不仅仅依靠组织所拥有资源数量。组织对资源进行识别、选择、汲取和配置的资源整合过程,也是组织自身能力提升的过程。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如何实现在社会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对组织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社会组织能力的提升,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值得关注。
二、相关文献回顾
目前学界对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一类学者主要以整体角度出发,着重关注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他们对我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进行整体性回顾,认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社会组织能力培训同构化倾向严重、组织资源结构不均衡等资源困局。另一类学者侧重于从某一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问题。有学者在对行业协会能力建设状况分析后提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程,政府的政策支持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重点关注城市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发现其存在资金筹集、专业服务、合作协调、资源开发等困境;还有学者从公共管理视角分析我国慈善组织,提出我国慈善组织目前存在外部缺乏良好环境支持、内部缺乏能力建设体系设计的困境;此外,也有学者关注城市治理中的社会组织,提出政府购买等外部资源的介入能够对社会组织发展产生激励效应。
由此发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领域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础,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探析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路径提供了借鉴。但也应该注意到,虽然有学者关注到资源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但却倾向于将社会组织看作是资源的被动接收方,忽视了社会组织在对内、外部资源使用中发挥的能动作用。同时,目前对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研究大多采用“局外人”的视角,缺乏进入机构内部的深入研究。据此,文章以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X機构为例,通过研究者的参与式观察,透过资源整合视角探讨其如何在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实现机构能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归纳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可行路径,以期能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借鉴。
三、研究方法
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机构能力建设现状及经验,本研究采用“从内部”探索现象的质性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参与者和研究者对所研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通过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深入洞悉机构中相关人员对能力建设的想法、意见、感受和经验。
(一)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X机构为研究对象。该机构于2015年从H机构中独立出来,在实际运营中既遵循总部H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制度要求,共享H机构内部资源,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机构主要业务为公益咨询服务。机构内部设立副主任一名,统筹X机构总体工作,由总部H机构主任直接领导,并下设研发中心、创新力影响团队和专业服务拓展与交付中心三大部门,分别负责产品研发、机构宣传和项目运营。机构现有员工16人,其中全职人员12人,实习生4人。其中,83%左右的全职员工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58%左右的全职员工拥有半年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
选择此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首先,X机构是从我国民间发起的本土社会组织。与政府发起的或有海外背景的社会组织相比,探究扎根于我国本土的草根机构的能力建设经验对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具有更深远的借鉴意义。其次,X机构专业性较强。X机构虽然已经在北京民政局独立注册,但实则是H机构设立的北京分部。H机构至今已持续运作10余年,并曾被民政部评定为“5A级社会组织”,作为其分部的X机构在专业性上的优势不言而喻。因此,选择在业内处于领先地位、运营时间长且专业性较强的X机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数据收集与整理
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法及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资料。参与式观察法要求调查者深入实地和现场,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并在参与的同时进行观察。调查人员以社工实习生的身份进入X机构,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调研。在此期间,调查人员与机构工作人员一同工作和交流,不仅能通过对许多现象和细节的观察得到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还能向他们询问想知悉的问题,从而收集到采用其他方法难以获得的资料。
深度访谈采用一对一半结构式的线下访问方式。该方法不仅能够给予受访者一定的自由度以进行广泛和深入的探讨,而且能够深入了解和获得只按表面程式所抓不住的复杂事实,有助于从多层次全面地把握问题。笔者利用在社工机构实习的机会,与机构工作人员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在把握机构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笔者通过与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的深入访谈收集到了较为准确的一手资料。
此后,研究者将所得资料进行了逐字稿的转录,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编码分析。
四、X机构的能力提升经验
研究发现,X机构自成立以来主要通过对政府资源、跨部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整合,逐步提升机构的能力水平,并形成了机构发展的独特优势。
(一)争取政府资源
政府的支持是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15年,为响应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需求,总部H机构的核心成员迅速成立X机构大力承接政购项目,抢占领域“蓝海”,为X机构的发展壮大争取了“先手优势”;2016年,民政部、财政部联合提出鼓励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扶助开展政购项目绩效评价的要求,X机构又根据此指导意见进一步审视目前业务开展情况,2019年尝试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政府购买服务平台”,以实现项目参与方在平台上的信息对接,督促一线社会组织将服务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向区社工委和街道的积极争取,X机构获得了辖区内8000平米公益众创空间的日常使用权,同时开启了场地对外租赁服务,租金所得将用于贴补机构自身的日常运营。政府的场地支持不仅为机构提供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同时增加了机构运营收入,为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探索跨部门合作
社会组织在构建跨部门合作联盟的过程中,可实现与合作伙伴间的资源互惠。目前,X机构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南都基金会等国内知名基金会均建立了伙伴关系,并与微软、京东、阿里巴巴等知名大型企业达成了项目合作。跨部门的合作不仅有利于机构自身获取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和更多元化的行业信息,机构也可借助基金会和企业的社会媒体资源提升业内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另外,X机构还与北京市多所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了国内知名大学的专业实习基地。机构与高校的对接不仅提升了机构的行业影响力,帮助机构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公众形象,在吸收具有高素质专业知识的高校实习学生的过程中,机构的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三)注重人才培育
人力资源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只有充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育,才能为社会组织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在X机构的全职员工中,学历在硕士以上的约占83%,拥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约占58%。X机构的员工学历水平明显高于北京市社会组织人才的平均水平 同时,X机构十分重视员工的学习培育。调查发现,X机构每位员工每年至少能获得2次业务专题培训的机会。对于一线业务员工,X机构会结合行业资源,邀请在公益领域影响力较大的行业人物或高校专家教授进行培训;对于团队核心管理层人员,除了要对他们进行管理能力和业务能力的统一培训以外,机构还会发起行业交流、外部发声会等活动,给核心成员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间和平台。此外,X机构也注重员工福利的提升。机构员工除了可获得与职级和绩效考评相对等的薪资收入以外,还将获得福利假期、助学与餐饮补贴等额外福利,并享受人性化的加班调休制度和在家办公制度。
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资源即是指社会组织在内、外部环境的制约下,将其使命目标转化为具体实施目标后,为达成目标所必须的有形支持和无形支持。有形支持包括资金、人员、办公场地等,无形支持包括知识、声誉、文化等。深入分析X机构的能力建设经验不难发现,X机构通过响应政府政策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大趨势,获得了组织发展的政策资源及相关政府物质资源支持;通过寻求跨部门的合作,获得了企业、基金会、高校等提供的人力、智力及财力支持,并将支持内化于组织日常运营之中,为机构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对员工的引进及培训,获得了有别于其他组织的人力资源并创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独特资源。X机构正是将资源获取与整合贯穿于机构成立、发展的全过程中,才实现了今日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的成绩。由此可见,资源整合对社会组织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五、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的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路径
资源整合这一概念最先主要是针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提出,但其对社会组织的发展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社会组织而言,资源整合即是指社会组织通过主动挖掘资源,将社会、政府、企业等外部资源和人力、物力、财力等内部资源进行筛选、识别、获取、分配并融合,形成该社会组织特有的难以模仿的资源网络,进而实现社会组织能力的增长,提升社会组织竞争力,使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资源整合一般经历资源识别与选择、资源获取、资源开发及融合等三大环节。研究者认为,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过程可以与资源整合过程相对应,具体可概括为:识别社会发展趋势——判断并获取资源——激活与融合资源——运用整合资源实现组织使命。通过这一路径,社会组织将逐步提升资源判别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与资源运用能力,从而达到社会组织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一)识别社会发展趋势
敏锐的社会发展趋势洞察力是社会组织确定组织使命目标的基础。Miles和Snow(1978)曾经提出了一个非营利组织三阶段战略管理循环,循环中的第一步就指明要识别服务需求与资源机会,即是识别市场机会。正确使命目标的确定,除了要求社会组织核心团队成员要对机构内部进行充分的自我评估以外,还必须敏锐地洞察社会发展趋势与社会实际需求,如此才能制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使命目标。也即是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必须要通过洞察社会发展趋势定位团队的发展目标,形成对组织未来定位的认识。正如X机构的成立便得益于总部核心成员积极响应政府的政策号召,第一时间抢占了行业“蓝海”,赢得了机构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识别社会发展趋势,制定机构使命目标的过程中,机构的资源判别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判断并获取可用资源
实现社会组织使命目标的关键在于识别、选择并获取与社会组织发展相匹配的资源。资源识别实则是资源整合过程中的重要起点,而获取资源则是资源整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组织理论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与组织外部环境发生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组织将会不断地识别并获取与其实现使命目标相匹配的资源。不难发现,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组织往往善于识别组织内外部的可用资源,并在确定了所需资源后,往往会主动开拓资源获得途径,争取一切可获得的资源。社会组织通过运用其资源识别和获取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集聚能量,组织在此过程中对资源进一步内化并加以合理配置,内部则会形成独特的优势和出色的能力,能够为资源整合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资源获取的过程中,组织的资源识别与获取能力也明显增强。
(三)扬弃、激活与融合资源
当组织运用资源识别与获取能力获得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后,组织将有效运用自身的资源配置能力,对资源进行扬弃、激活并融合,使资源能够相互匹配、互为补充,并内化形成社会组织发展所需要的新资源,从而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在这一过程中,组织的资源配置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资源整合的视角看来,这一过程就是组织进行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配置在资源整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对获取资源的承接,另一方面,资源配置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着组织接下来对资源的运用,进而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实现其发展目标。资源基础理论认为,难以模仿的异质性资源是组织的关键资源。因此,组织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所需资源之后,只有经过合理、有效并充分的配置,将资源转化为组织内部的内在力量,才能产生内化于组织内部的独特资源,发挥资源应有的效益和作用。X机构就是在对其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内部独有的、区别于其他第三方机构的工作范式和团队文化,为机构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四)运用整合资源实现组织使命
社会组织通过扬弃、激活并融合资源形成新资源后,通过对新资源的使用,将会促使社会组织进一步突破自身实现发展目标。社会组织进行资源判别、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资源的有效使用,使经过筛选并合理配置的资源能为组织实现其发展目标服务,从而提升组织的综合能力。不可忽视的是,在资源整合这一过程的实施中,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将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进而吸引拥有更多资源的社会主体主动找到组织进行合作,使该社会组织能够拥有更强大的资源网络,从而又促使社会组织能进一步实现其使命目标,发挥其应有作用,实现了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在政府政策的推動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有上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组织实则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独立的个体”,应当相信组织有能力应对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社会组织会获得多类型、多渠道的发展资源,在自身能动性的驱动下,通过对繁复资源的整合实现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瓶颈的突破与自我成长,这既是对问题的解决又是组织新的发展机遇。只有实现了组织内外部资源的合理整合,才能为社会组织更好地发展提供推动力,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寻求科学的对策推动社会组织持续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环境与现实挑战,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应当不断总结新经验,推动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涛.以社会组织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析论[J].理论导刊,2015(07):11-15.
[2] 崔月琴,王嘉渊,袁泉.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社会组织的资源困局[J].学术研究, 2015(11):43-50.
[3] Brown L D ,Hu X .Building Local Support for Chinese Civil Society with International Resources[J].VOLUNTA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2012,23(03):711-733.
[4] 李金海,申丽洋.项目导向下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8,38(06):40-43.
[5] 王名,张严冰,马建银.谈谈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问题[J].社会,2013(03).
[6]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15,2(03):192-193.
[7] Collis D J,Montgomery C A .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1990s[J]. Knowledge & Strategy,1999,73(04):25-40.
[8] 李长文.我国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2013(04):20-29.
[9] 王名,李长文.中国NGO能力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2(02):149-169.
[10] 胡辉华,彭彦霏.走出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观念迷宫--以广东全省性行业协会能力建设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01):74-83.
[11] 汪雷,吴慧敏.我国慈善组织能力建设:问题与对策[J].铜陵学院学报,2011(01):54-56.
[12] 赵向红,王宏民,杨韵辉.城市互助养老社会组织发育与能力建设研究——以无锡市“夕阳红之家”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8,345(09):101-105.
[13] 吴新叶.城市治理中的社会组织:政府购买与能力建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8,19(05):83-92.
[14] Flick U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M]. Thousand Oaks,CA:SAGE Publications,2009.
[15] 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03):87-95.
[16] 风笑天.论参与观察者的角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40-44.
[17] 袁方.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重印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04.
[18] 李长文.非营利组织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青海社会科学,2014(02):84-89.
[19] Wei-Skillern J.Entrepreneurship in the Social Sector[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7.
[20] 劉兰华.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中的人力资源紧张及其纾解[J].兰州学刊,2014(11):157-163.
[21] 王名.中国NGO研究——以个案为中心[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2-8.
[22] Amit R , Schoemaker P J H.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
[23] R.E. Miles and C.C. Snow, et al. Organization Strategy, Structure and Proces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03).
[24] Wernerfelt,B.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4(05):181-180.
作者简介:唐贞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