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据了解,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古诗词的积累量已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我们。然而他们欣赏诗词的能力水平却远跟不上他们积累的速度。如何帮助孩子们从强制背诵、机械记忆中解脱出来,重拾这些诗句的美好还是任重道远。在这里我总结了几条教学心得,希望能让孩子们的诗词之旅变得不那么枯燥,更希望他们能爱上这美妙的诗词,进而在他们的心田上播下一颗诗词的种子。
关键词:情境还原;情境勾连;关键字摘抄;探讨质疑;情境朗诵
中国古诗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我们能生长在这样一片诗的国度是我们的荣幸。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能和孩子们一起在优美的古诗词中浸泡成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隔着几百几千年的时空这些古诗词的美妙大都渐行渐远。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让孩子们重拾这些美好的诗句,领略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跟着诗人们穿越时空,故地重游,体味诗人们当时当景的个中滋味。
据了解,如今的中小学生的诗词储备量已远超当年的我们。然而当你真正问他喜欢哪首诗词,或最欣赏哪首诗词时,他们或许会吱吱呜呜答不上来。原因自然是强制背诵,或是机械记忆,不带理解的那种,更不用提欣赏、鉴赏之类了。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爱上古诗词,领略其中的真味,恐怕还是任重道远。在这里我总结了几条教学心得,可以让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不再那么枯燥,让学生试着爱上古诗词阅读,进而在他们的心田上种上一颗诗的芳草,让它生根发芽。
一、 情境还原法
所谓情境还原就好比导演一段MV。把诗人“请过来”,放在当时当地。呈现出当时的背景(社会背景、自然背景),酝酿出当时的心情,作下这首诗。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前往投奔,不幸中途被贼兵所俘,押至长安。此诗就是诗人当时在逃离长安一个月前所写。试想在安史之乱之时,唐朝由盛转衰。长安城内硝烟四起,一片兵荒马乱。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诗人站在一片废墟之上,满目萧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山河犹在,或者说国都沦陷,只剩空荡荡的山河。随着春天的来临,长安城内草木疯长,人烟已经绝迹。先还原再现当时的情境,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与自然背景之下,让学生们感受这首诗的总体氛围,感情基调。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带着同理心去欣赏这首诗歌。可以配上相关的影像资料,图片,以及背景音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回长安,暖风扑面,鸟语花香,本是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只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何来赏心悦目的闲情逸致。面对满目疮痍的都城,至亲骨肉天各一方,生死未卜,种种烦恼困扰在诗人心头。于是对着花儿不禁泪流不止,闻着鸟鸣反而胆战心惊。这些写景的描写类的句子是还原情境最好的媒介。小说中的写景一般都是有渲染气氛的作用,诗歌中的写景亦是如此。这些唯美的诗句把它展开来,就是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就是一篇绝美的散文诗。好比太乙真人的千里江山社稷图,其中大有乾坤,你把这些情境再现出来,就是引他们进入诗歌之乾坤,让他们享受一场诗歌的视听盛宴。如果他们吸引进去了,我们的情境还原法也就算成功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越烧越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叛军所到之处,尸横遍野。家书不至,诗人的心如何能放下?用万金来抵家书一封都不嫌贵,思家之甚可见一斑。此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挠着稀疏的头发站立于残垣断壁间,望向远方,稀疏的白发已承受不住发簪的重量。这里可以给出诗人的一个特写镜头,一个落寞的背影,一头稀疏的白发,苍老之态尽显。说是老人算算年纪诗人当时不过四十五岁。可见稀疏白发都是忧国思家所致。这样的情境一还原,一展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二、 情境式勾连法
《春望》是杜甫晚期的作品,由于时代环境所致,风格上会比较低沉抑郁。对比七年级我们所学的《望岳》,那时的他意气风发,雄心壮志。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志。无奈造化弄人、世事沧桑,大唐的颓势挽救不了杜甫的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只剩下白发苍苍的一位老者独自在风中凌乱。而与杜甫同属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则比杜甫要幸运得多。作品也都反映现实生活,体恤民间疾苦。著名的《卖炭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那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将晚唐老百姓的凄惨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白居易一生顺风顺水,并得到了皇帝的垂青。所以同是现实主义诗人,境遇却是天差地别。用情境式勾连法可以将诗人放在真实情境之中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体会诗人也如我们常人一般有得意失意,有悲欢离合。不同时期,心境不同,风格自然迥异。而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对比,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好比建立了一个诗人的朋友圈,各色文人汇聚一堂,你来我往,互相切磋。诗人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之间也互相点赞、评论。这样,把诗人诗歌放在真实的情境中,我们就有了一个直观立体的认识,诗人与诗作于是就鲜活地映在了学生的脑海中。这种情境式勾连法等同于心理学的“整体记忆法”,它比单独的“分块记忆法”更符合人脑的记忆逻辑,记忆效率自然成倍地提升。
三、 关键字词摘抄法
古诗词之所以迷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凝练、含蓄。如《诗品》中的“如矿出金,如铅出银”。情感含蓄需要我们去感受其诗的温度,或凉、或寒、或暖、或炽热。字句凝练需要我们去品、去咀嚼,或甘、或苦、或咸、或鲜。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破”与“在”字就很有意味,国已经破碎,山河犹在。犹如一个巨人躯体还在,灵魂早已散去,只剩残垣断壁,行尸走肉。“破”与“在”一对比,更显无奈、悲凉与沧桑。而上下联之间的“破”与“春”也可以组成一个反差组。国都已沦陷,破败不堪,春天却悄然而至。本是生机勃勃的季节,却因战乱更显荒芜、寂寥。曾经的繁华转身已是硝烟弥漫,对比之下,何等可悲、何等可叹。
再则,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三”与“万”,看似一小一大,实则都是虚数,都表示数量之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中国古代三就是多的意思。烽火连三月就是指战火接连不断地烧了很多个月。而万则是显而易见的多,一封家書可以抵得上黄金万两,可见战火连天的岁月亲人安好的消息有多么珍贵难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细细想来,古诗词的精妙绝伦不就在此吗?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试着引导孩子们去抓关键字词,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四、 探讨质疑法
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善思考,多质疑。如春望中的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中的主语问题。学生读着读着就发现了异常,有些把诗人当成了主语,有些把花,鸟当成了主语。大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很快他们就自动站队,形成了甲乙两方阵队。甲方说从杜甫一贯的现实主义风格出发,这里极有可能是在写诗人自身的感受。杜甫的诗被称之为诗史,大都是如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黑暗,表现民生的疾苦,客观性较强。它会按照生活的原本的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乙方表示即使杜甫是现实主义流派的诗人,他也可以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比如我们在初一时所学的同是杜甫的《望岳》,其中的“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就用夸张手法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与豪迈情怀。还有《画鹰》中的“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运用联想的方式,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把浪漫主义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此时双方同学各执一词,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时他们也齐刷刷地看向了我。显然他们都想在我这找到正确答案。首先我肯定了同学们积极探索,大胆质疑的精神。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学生学会了质疑就好比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他们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个开端。而后我因势利导: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品的解读应该是千人千面,不可复制的。如果大家都千篇一律,反而会局限了作品的魅力。这正如钱钟书所说:“吾诗中之意,惟人所寓。吾所寓意,只为己设;他人异解,并行不悖。”既道出诗人内心之所想,也为欣赏者多元解读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五、 情境朗诵法
诗词不仅意境优美,而且韵律和谐,所以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谱曲入歌,具备音乐之美。吟诵诗歌是学习诗词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先让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让朗读者与诗歌中的我合二为一。感其情,通其意。把诗人著诗时的所想所感重现一遍。当配乐声缓缓响起,学生可以扮作诗人,独自立于城头。满目苍凉,想起远在他乡,生死未卜的家人,不禁涕泪纵横,顿足哀叹。他用沙哑的略带哭腔的嗓音吟下了千古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首五言律诗属23结构,应在第二字“破”后做适当停顿。“在”是仄声,读到时停顿片刻,而“深”字是平声,又是这一联的结尾,应略微拖一点长声。这样整首诗读起来抑扬顿挫,循环往复,诗词的魅力就在学生的演绎与吟诵中得到了的最大限度地展现。
诗词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它们穿越千年,在时光隧道辗转而来。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早已在尘埃中灰飞烟灭。今日,有幸我们能欣赏到其中的万分之一,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敬畏、虔诚的心去细细聆听古人的心声与肺腑。而绝非是死记硬背、强行灌输。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将古诗词的美好带给每一个孩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以何种方式,只要怀着一颗赤忱之心,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信孩子们心中的那一片刚萌芽的青青草原会更郁郁葱葱。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華书局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
罗琴,浙江省余姚市,浙江省余姚市高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