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国学教育状况的调查

2020-04-30 06:48程宿钱史冉冉郝瑞邱锦晨
文存阅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国学文化自信教育

程宿钱 史冉冉 郝瑞 邱锦晨

摘要: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发展,此中国学的发展占有一定地位。鉴于此,本研究以长春市高校大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分析当代大学生国学修养状况,探寻国学在大学校园发展的途径,以促进高等教育与国学之间的有效融合,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国学素养。

关键词:国学;教育;文化自信

新时代要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国学的传承与创新是新时代繁荣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而大学国学教育的推广则是国学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国学,严格意义上讲,学术界还没有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但我们大致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国学概念:狭义的国学指关于中国传统学术、思想、文化的学问,其侧重于精神形态;广义的国学则是胡适所说的“中国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涵盖学术、思想、文学、伦理、道德、制度、礼俗、风物、衣食、百工、术数、医药、建造、艺术等内容,其侧重于文化形态[[]]。本文调查的是人们在普遍意义上对国学的理解,同时又考察了其了解程度。

一、国学教育现状解析

本次调研的对象是长春市部分高校就读的大学生,采用查阅资料、按抽样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该群体进行调查,发放问卷以电子问卷形式(利用问卷星问卷调查平台网上分发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36份,回收率达到标准要求。

(一)大学生对国学的认识不清晰

调查显示,27.75%的学生认为国学是国粹,5.05%的学生认为国学是古诗,46.10%的学生认为国学是传统文化,19.95%的学生认为国学是儒学,还有1.15%的学生不知道国学是什么。由此可知大部分学生对国学及其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国学的具体概念认知模糊。

国学教育首先需要了解国学。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高校的学生虽然对国学有一些了解,但对国学的内涵认识还是不够。国学是一个历史性的动态概念。它不仅包含具体的物质文化,还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它需要通过我们不断的学习,内化、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

(二)国学教育缺乏制度的保障

现如今,各大高校在国学教育的开展上还处于自发阶段,对国学教育缺乏重视,难以形成体系。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上过国学课程”“很多”的学生只有1.15%,“较多”的也只有6.19%,“很少”的却占到了50.46%,没有上过国学课程的学生占到了42.20%,这说明了高校在国学课程方面开设得很少,对国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民族自信的恢复,国学才开始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我国的学科体系是遵照西方的学科体系建立起来的,与国学向来不是一个系统。因此国学被分割为各种不同的学科门类。如果没有政策的保障,在已经开展国学教育的高校及其国学学生当中会引起思想的浮动。如果该问题无法解决,国学教育的发展必将陷入恶性的循环。

(三)国学教育缺少师资力量

调查显示,在学习国学的主要渠道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学习国学的只占19.04%,而通过网络媒体学习国学的占35.32%,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学习国学的占34.86%,其他的占10.78%。这说明了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开展的薄弱,学生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国学的机会较少,而主要通过书籍、网络媒体去学习国学,这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学教育师资力量的短缺。

自清末后期的“西学东渐”到国民政府颁布废除读经的禁令再到文革时期,国学教育的发展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国学的发展几乎受到重创,致使国学人才出现了严重断层。现在,了解国学的人更是不多,从事大学国学教育的教师则更少。

二、解决对策

(一)政府牵头,提供制度保障

社会上对国学的关注很高,发展却是趋缓。高校不知何去何从,此时就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广泛调研,制定指导性政策,使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国学教育。政府政策的支持会增强大学生对国学的信心。

(二)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

应新增加国学课程并与其他学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选用既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又能体现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教材。国学课程的设置应在通识课程的基础上,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来普及国学知识,从而提高大学生国学修养。

(三)培养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

调查显示,91.97%的大学生对把国学作为大学必修课的问题持认同态度。这表明大学生对学校国学教育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学校的学习来掌握更多的国学知识。现实中,学校教育并没有完全承担起普及和推广国学知识的责任,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师资力量。培养高素质的国学教师,就是在弘扬国学知识。

(四)開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

大学国学教育的发展还需要理解和感悟,这意味着要营造国学教育的氛围。在课堂教育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如:(1)开放经典读物展示会、研讨会、知识竞赛等(2)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国学专题讲座(3)开展“国学文化节”,国学相关校园文化景观、演出。

参考文献:

[1]熊贤君.现代中国国学教育运动形成原因破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76-83.

[2]崔雪芹.国学学位遭遇尴尬[N].科学时报,2006-06-07(A4).

[3]赵淑梅.振新大学国学教育的现实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8,(4):38-41.

猜你喜欢
国学文化自信教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