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科学精神 提升初中学生核心素养

2020-04-30 06:46黄丽虹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法治科学精神

黄丽虹

【摘要】  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价值追求,如何在短暂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践行科学素养的提高,成为思政课老师的时代要求。笔者从科学精神的精髓、科学精神素养的价值、以及开展系统教学活动落实学生科学精神素养养成的实践来探讨提升初中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科学精神 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127-02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思想政治课老师关注的问题。关注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培养,对于实现初高中学科教育的有效衔接,促进学生融入、适应社会的思维和能力,实现个人终身发展的刚性需要。

一、科学精神之精髓

科学精神一直是中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中西方学着对它有不同的看法。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纯粹性理性”强调发挥人的能动性去体验、求新、发展的开拓精神,是实践理性的精髓所在,但忽略了客观事物。分析精神,它指引人们通过沉思、创新去认识、改造世界,但它忽略个体价值的关注和关怀。实证精神强调广泛收集资料,把实证的经验作为衡量知识的标准,但却忽视了创造,忽略了人的价值。综合以往中西方观点的精髓,科学精神作为当代中国初中生的核心素养之一,笔者认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科学精神可表现为:一是学生能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能运用系统知识和原理探索问题;二是具备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态度和实证意识,并通过独立思考、批判继承、逻辑推理、开拓创新形成理性思维和方法,具备透过事物表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三是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崇尚真知,规范行为,指导实践。

二、科学精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之价值

(一)实现初中与高中教育的有效衔接,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事物是彼此联系而相互作用取得发展的。从内容上看,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将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的有机组合,重点处理好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关注学生个体发展。初中阶段的内容对高中阶段思政课知识起铺垫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教学中要渗透学法指导,指引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协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整理素材,让学会在问题探讨中找到生活技能的习得、情感的归宿、道德的升华、价值的取向。

(二)满足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求,助力个人健康持续发展

近来,香港激进暴力分子以“反修例”为幌子进行非法集结、袭警、纵火、玷污国旗国徽、阻塞扰乱交通秩序等行为已冲破的“一国两制”的底线,已冲出法律的底线,与法治社会背道而驰。青少年甚至是在校学生却成为“港独”暴力示威者的主要组成人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年轻人一意孤行,迷途不返?青少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追求“独立”,通过相关的学习,他们已把握相当的学科知识,当这些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心智不成熟、冲动、情绪化等发生矛盾时,他们容易被人洗脑式“纯化”。

三、渗透科学精神之实践

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对内因起着加速或延缓的效果。有效教学途径和实践能促进学生自身科学精神的养成。

(一)用心整合资源,课程主题化

在教学中,我们可从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案例、问题中选取主题,重组教材资源,运用主题形式呈现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研习、思索、探究,悬念深进,提高学生对问题层层解决的关注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有“公平正义的价值”和“公平正义的守护”两框题内容,可从“公平”这一主题重组教材资源,并以“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增强课堂凝聚力。2019年5月,深圳高考二模考试中,发现深圳市某学校出现多名异常的高分学生。据调查,这多名原河北某中学就读的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把学籍或户籍转到深圳,侵占广东籍学生上好大学的机会。

环节一,设计思考问题如下:(1)深圳高考移民事件,为何会引发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2)什么是公平,包括哪些内容?该教学环节的作用是引出主题,学生自主探索基本感念的内涵。

環节二,就关于对深圳市某学校“高考移民”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的通报,思考:维护教育公平有何重要意义?该环节设计意图是从教育公平为切入口挖掘公平对个人、社会的价值,举一反三,领悟国家、社会推进公平的努力,感恩生活。

环节三,就网民对高考移民事件的点评并且阅读《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文本,思考:请你与参与其中,谈谈你对如何维护考试公平的看法?谁有责任维护公平正义?通过哪些途径维护公平正义?该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思维碰撞,明白维护公平离不开公民和国家社会的共同努力,懂得道德、制度、法律是社会必不可少的行为规则,指导实践。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而校园主题活动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学以致用,进入问题的深度理解,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公平正义”主题,笔者组织学生开展未成年学生贩毒“情境剧”和“模拟法庭”两个法治专题活动。情境剧的主要故事情节为学生郭某需找快钱满足上网络玩游戏的需求,堂兄游说他一起贩卖K粉,并谎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用承担法律责任,最终两人在顾客交易的过程中被抓捕。模拟法庭针对郭某等人犯罪案件进行审理,通过介绍案件情况、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的答辩意见、出示法庭调查证据、法庭辩论等受理流程,真实的再现了一个法庭的现场。

(二)精心创设情境,素材生活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简单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情境、问题、同伴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建构。

情境有多种呈现方式,具体表现为对话交流、一案到底的故事情节、生活片段、歌曲、视频镜头、新闻播报等。情境內容、情境形式的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特点、知识原理、课堂合理结构、时间科学安排等决定,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一课中,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的“年”,把除夕夜、大年初一等习俗作为情境切入,设疑思考:春运大军背后,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家?家给了我们什么?接着,让学生跟读文化经典《弟子规》和家喻户晓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引出“孝为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尽孝的实践做法。又如八年级上册第八课《国家好,大家才会好》一课时,笔者把《战狼2》吴京举起中国国旗走出交战区的精华电影片段作为情境导入,这一课的教学便顺理成章,为学生创设思考和分析的空间情境下,促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

(三)细心设计过程,思维训练课型化

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精神在方法、能力、技巧层面上的表现,具有可测评性。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在系统训练和学习中培养起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养成分析能力、演绎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个人学习和认识社会、世界的持续性能力。

课堂教学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两大课型。目标、问题、情境为新授课的三大元素,它们始终贯穿着新授课的整个过程。目标、情境、知识框架、练习拓展则为复习课必不可少的四环节。如以七年级下册《做守法的公民》复习课为例,首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通过梳理知识,建立知识网络;2、落实基础知识,区别混淆点,提高辨别能力;3、自我分析问答题的答题情况,自我纠正知识错漏点,掌握表格说明题的解题方法和技能。其次,引用“明星范冰冰偷税事件”创设情境,事例走进生活,激发学生思考,达到知与行相统一,学以致用,形成初步法治意识、科学精神。接着,指引学生找章节核心知识与原理的关键字并编写思维导图,并且利用表格对比“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在违反法律、承担责任、危害程度的区别。最后,进行练习拓展环节。笔者呈现好、中、差三个层次学生答案,并进行“同伴点评--错因分析--纠正完善”的步骤,协助学生找准自身学习需求的切入点,自我归纳思考的方法与技能。

追求真理,善于思考,独立思考,严格按规律办事,是课程改革中科学精神的实质。培养科学精神是学生持续生存和发展、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内在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必须做个有心人,指引学生勤思考、敢创新、善总结、收实效,帮助学生提高学科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

[ 参  考  文  献 ]

[1]吉锦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路径——以“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3):42-43.

[2]侯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科学论坛,2019(8):30-32.

[3]周智宇.有形、有神、有根、有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8(12):22-25.

[4]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法治科学精神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拿出精神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