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儿三年级的时候,她有一次机会上台发言,这是她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言。没有预想的顺利,中途她突然忘词了,台下的观众先是静默无声,然后是哄堂大笑。她匆忙说了声“谢谢”就下来了。
当天看上去风平浪静,她也似乎没有被影响。但是第二天早上,当我去叫她起床时,她翻了个身,背对著我,说:“妈妈,我不想上学!”然后坐起来抱着我,头埋在我的肚子上,对我说:“妈妈,我好想钻进你的肚子里!”
我明白了,昨天的事情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她还没有消化和处理这件事带给她的冲击。我问她:“是因为昨天上午发言的事情吗?”孩子点头:“嗯!”然后眼泪夺眶而出。我抱着她:“你当时觉得特别尴尬。”孩子说:“是的。”我:“那么多人看着你,可是你却忘词了,也许你太紧张了。”
孩子:“是的,我本来已经背得很熟的,可是一上去就好紧张,然后就都忘了。”我:“你很难过。”
“嗯。”孩子继续哭了会儿。看她情绪缓和得差不多了,我便对她说:“昨天你基本都说下来了,大概就剩最后一句。这么长的一篇稿子,能背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后来你还说了谢谢大家,反应真的挺快呢!”
就这样,孩子吃好了早饭,背着书包上学去了。自此后,再有当众发言的时刻,她再也没有紧张慌乱过。
点评:在这段对话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前半部分,我使用了“倾听技巧”,说出事实和感受,并和孩子核实。
当孩子的感受被妈妈看见和理解,便开始流动起来,淤堵在她心里的疙瘩被解开了,她便恢复了思考能力,从“孩子拥有问题”回到了“无问题区”。这个时候我再说什么,她便很容易接受了。
(据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 刘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