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里川
硬件上,要有让盲人敢出门、敢体验的细节性安排;软件上,要让条文或指引性规则更具人性化、更具可操作性
在山西太原,交警莉姐扮盲人体验生活,带导盲犬上公交车,不意被拒。
这条点击率挺高的视频报道有这样的细节:有乘客骂骂咧咧,说耽误别人的事,被赶下车的导盲犬委屈落泪。
但其实更耐人寻味的看点,是太原公交最新回应时明确表示,扣罚司机工资。不知道有关方面处罚的依据何在——确实,山西早在2010年就对导盲犬上车开了“绿灯”。但按照规定,盲人或残疾人一上车应主动出示相关的导盲犬工作者和残疾人证。而公交公司方面证实,视频中的乘客也就是交警莉姐,当时没有主动出示相应的证件,所以司机没有办法让其上车。也就是说,面对瑕疵明显的体验或调查,司机不让相关人士带着导盲犬上车,是在执行规定,居然因此受罚,显失公允。
这一充满矛盾性的结局,则真实而残酷地折射出盲人在通过公共交通方式融入公共空间的艰难与尴尬——融入难,接纳也难。
这又源于硬件和软件上存在诸多硬伤。从硬件上看,缺乏系统性的宽容、友好环境。
毫无疑问,导盲犬见证的是一种深不可测的“隔膜带”。但延伸开来,硬件上的不足,是带着导盲犬上车的盲人处境尴尬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公共交通设施上,有专门给导盲犬设置的“安全座位”吗? 并没有。假如人犬“无差别合坐”,或者导盲犬席地而坐,那看上去违和事小,出现安全问题事大。
盲人参与公共生活的难题或困境远不止于此。很多城市列出关于无障碍通道建设的大阵仗,但屡屡出现无厘头一幕。某地有过这样的场景:某处“无障碍通道”上,居然立着三根隔离桩,生生变成“有障碍通道”。2019年《齐鲁晚报》也以“济南无障碍设施问题不少”报道了相关乱象,不是坐轮椅出门不易,就是设计草率或被占用。普通盲道被占用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似乎盲道天生弱势似的。在公共空间,盲人如厕难更是司空见惯。城市里,盲人专用洗手间和智能化盲人厕所又有多少呢? 至于按钮无盲文的电梯比比皆是。
从软件上看,为盲人携带导盲犬出入公共场所及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方便计,各地相关法律法规接连推出,这是好现象。但在细节安排上,则尚显粗疏。例如,导盲犬与一般犬只如何区分,有没有配置必要的“身份证”便于推介? 例如,导盲犬伤人怎么办?虽然有关方面习惯于解释导盲犬经过了特殊训练,变得温顺,没有攻击性,但人们总想问那万一呢,应对举措写在哪里? 问题是,这样的指引性内容,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公众对导盲犬的接纳能力和热情,也关系到盲人、导盲犬出入公共环境时的舒适度。
据报道,前述事件发生之后,太原公交车公司将大范围进行员工培训,这抓到一个重点。假如这种指引早就开展过,那位公交司机还会面对导盲犬懵懂无知吗?但这类常识培训何时推及包括出租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在内的社会人群,又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由于硬件和软件先天性、后天性不足,而改良的动力和能力又不明显,使得“暖文件”虽然下了一套套,可就是成效不彰。
2020年5月起,安徽视力残疾人将可携带导盲犬依规出入公共场所。这是《安徽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办法》规定的。其实,早在2016年,《安徽省城市公共汽车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就明确,导盲犬可以携带上公交。
但就在2019年5月的安徽合肥,视障人士吕付与导盲犬艾薇乘坐一辆公交车时,遭公交司机拒载,打出租车回家又屡遭拒绝,引起网友密集吐槽。
这类规定“叠加”的情形,在其他地方也出现过。“新政”的推出,也许冲着旧规的落实不力。但无疑,如果硬件和软件上的改善迟迟不推进,就算N次更新规定,恐怕也有落空之可能。
2019年热映的影片《小Q》用温暖的语言提示我们,导盲犬作为盲人的“眼睛”和挚友,显示了默默陪伴人类到永远、不图回报的道义。这种道义,本就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但无疑,面对偏见、软肋和硬伤组合起的重重壁垒,仅有这种力量还难以穿越。要突破现有僵局,实现盲人融入社会“集体生活”的无障碍,就得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出实招、下真功夫。其底线在于,硬件上,要有让盲人敢出门、敢体验的细节性安排,能想到的都能做到;软件上,要有“店小二思维”,让条文或指引性规则更具人性化、更具可操作性。一句话,能为盲人解忧,能为公众解惑,能让公共空间更宽容友好。
(作者系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