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
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老师的肚子里要有几个故事和笑话,找机会讲给学生听。老师讲的故事,学生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这位老师。
我也喜欢偶尔跟学生讲故事,总觉得比起说教,孩子们更喜欢故事里的道理,有时候,一个小故事比老师瞪着的眼睛更有威力。老师讲故事,不是简单从书上照搬,而是要巧妙选择故事、改编故事,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
班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跟他说话,他只会摇头或点头。因为身体的缺陷,这个孩子只会说“嗯嗯”。时间一长,班里的其他孩子渐渐地感觉到了他的不一样。
小组活动的时候,他总是沉默地坐在一角。有一次,一连3天,小组活动或者是同桌互学的时候,他都会呆呆地看着我。我这才意识到:同桌有意在“欺负”他,因为他不会说话,周围甚至全班的同学都有些看不起他。而长久以来的经历,也使这个孩子特别自卑,被欺负也只会默默忍受。渐渐地,他一下课就会跑得远远的,蹲在操场盡头的沙坑一个人玩沙子。没有同学主动找他,如果有人靠近他玩的地方,也不会和他一起玩,反而会驱赶他。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呢?我开始寻找方法。
这个孩子不说话,不仅是别人觉得他不一样,他同样觉得自己不一样。要打开心结,首先得帮助他重新定位自己。一年级的孩子,很多道理都听不懂,不如交给故事,交给童话,让它打开孩子的心。《小黑鱼》就是我带给他的第一个故事。第一次看到图片的时候,他就示意我:“这条小黑鱼没有伙伴。”“怎么会没有小鱼和它玩呢?这么多小红鱼不是跟它在一起吗?”我疑惑了。他依然坚持:“小黑鱼也不会跟小红鱼玩的,它们不一样,它们不是兄弟姐妹。”那天课堂上,我问班上的孩子:“小朋友们,我们大家都不是兄弟姐妹,是不是就不一起玩了?”孩子们觉得我的问题很奇怪,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于是,我打开《小黑鱼》这本绘本,和全班孩子开启了一段故事之旅。故事里的小黑鱼与小红鱼虽然很不一样,但它们一起快乐地在大海中游玩,这让全班小朋友认识到,不是所有人都会一样的,即使有些不一样,也不影响做朋友。渐渐地,开始有同学接受他了,他也会主动靠近小朋友。比起老师严厉地教育孩子们“不能欺负他”,不如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家“一起接受他”。不得不说,故事,真的很神奇!
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是脑子还是挺灵活的,他的动手能力很不错。一次包新书比赛,他表现突出,包得特别整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还有一次,制作水果拼盘,他用有限的材料进行了别致的搭配,又赢得了大家的肯定。我发现,动手操作中他像变了一个人,他会微笑、热情,虽然还是不说话。我又带给他第二个故事《丑小鸭》。不过这个故事我改编了一下,他听了后看着我,眼睛都亮了。
班级氛围本就很奇妙,当大家都接受了他,一切就自然了。故事,就像是催化剂,让孩子们的关系变得融洽了。“小黑鱼”开始自然地“呜呜呀呀”地跟大家说话了,而大家似乎也能听懂一点了。他开始坦然地接受自己,承认自己就是一条“小黑鱼”,不过他相信,自己能和大家一样畅游大海。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晟舍小学)
责任编辑 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