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劳不忘 事小力能及

2020-04-30 06:51向晓鸣
新班主任 2020年4期
关键词:观念劳动孩子

向晓鸣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共同联合發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强调了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知其重要,念其要紧。于是,我留心观察了班上学生的劳动现状,发现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有劳动意识,但缺劳动习惯,无劳动技能;第二,把劳动当玩耍,“玩”劳动很热爱,“真”劳动很吃力;第三,家校劳动两张皮,很多孩子都是“家懒外勤”。

针对这3个特点,我在班上提出“人小劳不忘,事小力能及”的口号,从劳动观念抓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教育,初见成效。

劳动前先“洗脑”,劳动观念根扎牢

最开始,我以为我们班的孩子特别爱劳动,因为每次劳动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呼百应”,争着抢着要去劳动。我暗暗欣喜,心想,劳动意识这么强,个个都爱劳动,班级卫生应该很省心。可事实是,揽活的人多,干活的人少,劳动的时间长,劳动的效果却不行。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子们的劳动意识是很肤浅的,往往建立在浅薄的层面,他们更多的是凭兴趣劳动。所以,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活总是抢着干,比如拖地、擦黑板、打扫包干区或者给老师帮忙,而一些他们眼中无趣的活儿,就总是被“剩下”,比如扫地、倒垃圾、整理工具。对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把这种浅层次的意识变成入脑入心的观念,让他们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把劳动变成常态。

知识宣传“洗脑”。建立劳动观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口头宣传。别小看这每天的“碎碎念”,小学生的向师性决定了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的,所以班主任要用好自己的这张嘴。我常常给班上的孩子讲人类如何在劳动中进化,如何借助工具劳动,讲左右脑的分配,劳动如何激发大脑活力,等等。这些科学的论断,让孩子们明白劳动是一件有益身心的事情,更是对自身的锻炼,身体勤快了,大脑也会更勤快。

劳动体验“洗脑”。除了让孩子们知道劳动有益,还要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劳动有益,在快乐的劳动体验中增强劳动意识,培养劳动观念。劳动本是辛苦的,怎样在劳动中感受快乐呢?那就是让学生学会欣赏、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比如,一次大扫除之后,我让孩子们静静地在教室里坐一会儿,呼吸新鲜空气,环视四周,说一说教室的变化和感受,并把教室劳动前的照片和劳动后的照片放到大屏幕上对比。很多学生都提到,劳动后的教室很干净、很舒服,坐在这样的教室里很快乐。这种劳动的体验让他们自然而然地爱上劳动。

学科跨界“洗脑”。劳动教育不能仅限于碎碎念、苦苦做,还要学会在劳动教育中加点“调味品”,让它更有味道。很多学科其实都涉及劳动观念的培养,班主任可以跨界引入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引领学生体味劳动之美。如《道德与法治》课上提到一粒米、一把牙刷的来历,提示学生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我就让学生在午餐的时候回顾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学会爱惜粮食,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次种植区收获的时候,我都让参与劳动的孩子给其他同学讲一讲自己平时是怎样劳动的,品尝果实时又是怎样的感受,劳动者成为了大家羡慕、敬佩的对象。音乐课上学生学唱劳动歌曲、美术课上画劳动的场面、劳技课上学劳动的技能……劳动不再是枯燥的,而是有趣的,爱上劳动又有何难呢?

特殊问题“洗脑”。在劳动过程中,班主任经常会碰到一些偶发的事件。比如,有孩子跟我告状某某偷懒,放学不值日就跑了,某某中午不去抬饭,跑到操场上玩篮球……班主任如果把这些事情当作劳动教育中的困难,势必会徒增很多烦恼。不如把它看作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好时机,以实际问题为例,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其实,很多偷跑或者偷玩的孩子并非故意逃避劳动,而是一放学或者一下课就得意忘形,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班主任可以跟他们讲一讲这种行为的后果,同时,在班级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如强化小组长的提醒作用,添加遗忘后的奖惩公约,实行将功折罪的补救策略等。正面引导和教育,会让学生更加明确该怎么做,减少劳动教育中的无谓消耗。

劳动中多激励,劳动习惯持续养

劳动观念有了,劳动教育是否就算完成了呢?答案当然不是,因为,知行合一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即使是大人也会犯懒,何况孩子。因此,劳动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劳动习惯的养成。但习惯如何养成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两个词:一是激励,二是坚持。

先说激励。通过观察,我发现许多孩子劳动是做给我看的,我在的时候劳动积极,不在的时候就随便糊弄一下。这样的孩子,我通常不会直接批评,因为他们毕竟还是有劳动意识的,而且在意老师的评价。我一般会在劳动过程中多夸赞那些默默劳动、坚守职责的孩子,鼓励全班以他们为榜样。我个人外出教研的活动比较多,但是每次回来,我会第一时间询问班干部一天的值日完成情况,对于自觉独立的值日小组,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励,并表扬班干部管理到位。这样的激励不限于口头,有时还会变成其他形式,比如午饭的时候,把我的鸡腿奖励给学生,或者奖励学生晚上免一项作业,又或者奖励学生下次劳动时自选劳动岗位。通过不同形式的奖励,让真正爱劳动的孩子得到充分肯定,他们会更加乐于投入劳动,让自觉劳动的孩子成为全班的榜样,也从正面教育了那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孩子。渐渐地,“耍小聪明”的孩子少了,真正劳动的人就多了。

再说坚持。孩子的坚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的坚持。我每天坚持看、问、查、纠4步:进教室先看班级整体环境,是否整洁干净;问每日三扫是否完成了,包干区是否有值勤,种植区是否浇水;查几个小细节,讲台是否整洁、工具架是否清理了、个人垃圾袋是否都带了;一旦发现问题,马上纠正。每天如此,学生自然而然就熟悉老师的要求,劳动习惯就这样在点滴小事中、在日常行规中渐渐养成。

劳动后勤总结,劳动技能渐提高

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劳动技能也是劳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个人非常赞同《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到的“力所能及”这一观念。小学阶段的学生,劳动技能的学习要守住“力所能及”这个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因此,我经常让学生在劳动后做总结。

整理自己的房间、清理书桌、叠被子、洗自己的桌布,怎样才能做得又快又好呢?可以拍示范视频,写技巧小贴士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劳动中总结。比如学校开展“劳动小能手”比赛,在选择班级代表前,我首先提出让每名学生回家录制自己的劳动小视频(拖地),并上传到班级群。然后,我根据视频选出4名“高手”两两比拼。实际上是通过他们4人的示范,教全班孩子怎样劳动。第一对选手比完了,我请孩子们分析哪个做得好,为什么?有的孩子就观察发现了要按一定顺序退着拖,否则会踩脏刚刚拖过的地。第二对选手比完了,又有孩子指出,不能横着拖,那样虽然快,但不能真正把顽固的污渍拖干净。最后是决赛,比完了又有孩子说,还要会洗拖把,拖把洗不干净,地就拖不干净,清洗时拖把要上下抖动,让脏东西更快脱离,拧拖把以提起拖把不滴水为佳。这样,一次一次地总结,学生慢慢就掌握了拖地的技巧,劳动能力也提高了。我平时还经常让会劳动的孩子做示范和介绍,每次大扫除聘请劳动能手担任“师傅”,采用“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的方式,让更多的孩子掌握劳动技巧,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家校联动,劳动课程天地广

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两个:一在校园,二在家庭。劳动教育不能只在校园开展,否则,学生容易形成“为劳动而劳动”的不良观念,而且,校园劳动的形式较为单调,家庭劳动课程会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技能,让他们通过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主张把劳动课程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家校联合。这一行动得到了全班家长的积极响应。母亲节,我让孩子学做一道妈妈喜欢的菜;劳动节,我让孩子跟家长学扫地、拖地;周末,帮爸爸妈妈去菜场买一次菜……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很小,但家长的参与让孩子有了更广阔的劳动空间,更丰富的劳动体验,还增进了亲子关系。家校联动,让劳动课程走得更远,让劳动教育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具实效性。

每个孩子都是社会的公民,国家的未来。小学阶段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教育走进家庭,融入社会,可以增强小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意识,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有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邬家墩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观念劳动孩子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钓鱼的观念
当观念成为艺术
热爱劳动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