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政府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2020-04-30 06:44蔡晓珺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3期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基层

蔡晓珺

摘 要:审计质量控制工作是目前基层政府审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把控审计质量有助于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可以有效提升审计公信力与执行力。本文围绕基层政府审计质量控制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几点思考,旨在进一步提升基层政府审计质量。

关键词:基层;政府;审计质量;控制;问题

审计报告质量的高低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审计法实施条例)、《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规范了审计工作流程,严格控制了审计工作质量。

一、基层政府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计划编制不科学、不合理

年度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开展审计的总体计划,影响当年甚至以后年度审计质量水平。出现项目计划编制不科学、不合理是因为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立项调研的时间不足,制定审计计划项目缺乏科学性、针对性,重点不突出、计划项目多、预留项目少,最终严重超出审计资源所能承载的把握度。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和上级审计机关之间缺乏工作衔接,对上级审计部门临时安排的审计项目只能临时加派人员来应付。新增审计项目使得基层审计人员为了按时完成任務,既做项目的主审又做另一个项目的组员。审计资源的过度使用使得审计人员疲于奔命,无法多头兼顾致使审计质量严重下降;另一方面受到地方机制的制约和影响,地方党委、政府临时交办审计项目,或者巡视巡察常态化抽调审计人员参与工作,项目计划的随意性让基层审计人员工作力不从心,审计质量直线下降。

2.审前调查工作不够重视

审前调查是审计实施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有的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前没有做审前调查了解。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只要进驻被审计单位就采取一边审计一边发现问题的策略,审计过程直接参照或摘抄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报告,并习惯从被审计单位账套查找问题,对于领导层的决策问题、业务人员的业务操作问题不能运用有效手段进行审计,不能有效运用成果分析问题原因,或者有问题却无法找到适用的法律法规,审计成效不显著,审计调查了解流于形式;有的审计组对审前调查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审计组虽然在开展审计工作前进行了调查了解,但对被审计单位权力运行情况,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制度了解不透彻,无法对整个审计过程做到有重点、够全面;有的审计组即使做了大量的审前调查了解,但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不合作,对审计工作态度消极、情绪被动不愿意主动提供审计资料,甚至出具虚假材料误导审计人员的情况,又或者审计人员知识面狭窄,对被审计单位不了解,对具有隐蔽性的证据没办法主动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甚至无法识别信息的有用性和真实性,审计成果达不到质的提升。

3.审计取证过于简单

审计证据是审计报告出具的依据,在审计实践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支柱。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充分性和完整性是审计质量的保障。真实性和可靠性体现在有些审计人员在面对复杂的审计事项时没有推行审计取证单,简单的复印被审计单位的报表数据,忽略了对业务数据等相关数据的核对,从而不能达到印证审计事实的效果;充分性和完整性则体现在审计证据的数量上,一般情况下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需要尽可能多的审计证据作为支撑,多维度全方位的审计证据有利于反映审计报告最深层次的问题。然而过分注重审计数量也可能导致证据和定性相脱节,证据太多使得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的分析较为分散,审计重点不明确。除此之外,审计证据的不充分也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底稿后未附审计资料,或者仅附有审计人员填写的审计取证单而无其他佐证资料,甚至还存在复印件没有盖被审计单位公章,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未签字确认的情况,进而没有办法彻底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4.审计定性不准确、不严谨

审计定性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是对审计问题的性质对照相应法律法规予以定性,因此定性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报告的质量。由于对问题的描述不够准确,不够恰当导致引用的法律法规也不恰当;或者问题突出,事实清楚但因为引用了过时的法律法规使得定性不准确;再者把审计定性与审计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混为一谈,造成引用错误。

审计建议是审计人员针对审计过程中查出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一个好的审计建议如果能够被审计单位采纳,将有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的发展。然而现实是有的审计建议模棱两可、无关痛痒,或者出现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未涉及内容、审计没有取证或者证据不充分的事情提出建议,没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没有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5.审计复核审理流于形式

审计复核是审计工作的检验环节,做好该环节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及时的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又可以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全面展开,最终促成审计目标朝着更好的方向实现。部分基层审计人员受现场审计工作环境影响,审计复核时间短,接受复核的意识不够;另外,有的基层审计机关受编制限制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股,复核审计工作由综合股代为执行,综合股缺乏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专业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明确的复核人才,最终导致复核结果差强人意。

6.审计整改不彻底

审计整改是审计的最终目标,是检验审计成果的试金石,是维护审计权威的最终手段,是审计质量保障的体现。基层审计人员往往将被审计单位60日内的整改反馈作为审计结束的标志,对整改反馈中的已整改内容未加以核实确认,对未整改、部分整改和假整改情况不再跟踪督促整改;对屡审屡犯的问题未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对被审计单位采取敷衍了事、避重就轻、蒙混过关、拖延整改的行为没有处罚措施。例如:某被审计单位整改反馈说明“已经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出租固定资产租金未及时收回问题进行催告”,审计人员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相关催告函时,被审计单位却迟迟未能提供。

二、基层政府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产生根源工作

1.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

基层审计机关在编制年初审计工作方案时,出于各种原因无法照实际情况安排全年审计计划,比如在工作中上级审计机关临时下发的一些任务,或地方党委以及政府方面交办的一些临时性工作,这都要求基层审计机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系列规范流程,最后出具审计报告及时反馈审计结果;又比如随着巡视巡察工作开展的常态化,基层审计人员往往又要被抽调配合巡察工作,而这些情况直接或间接的造成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出现项目扎堆的问题;再者由于审计时间紧张、任务量繁重、要求高,审计资源有限的缘故,为了抢时间或者为了赶进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审计工作质量。

2.审理机制得不到重视

审计报告在征求之前要经过审计组组长审核、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审计部门审查和审计业务会议审定四个阶段。正是因为审计机制缺乏严谨性,导致审计人员自身责任意识慢慢淡化。比如:审计组成员主观认为只要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在审计取证单上签名无异议就没有问题,工作底稿的定性问题及之后的流程就交给审计组组长;审计组组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可能仅对确定事项完成情况、审计程序是否合规进行审查,对于审计事实是否清楚、相关证据是否适当,适用的法律法规及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等则认为是审计部门的职责;审计业务部门往往是由单位各个专业的人才集中起来形成的部门,而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应具备比较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包括在财经、工程、法律等方面相关的知识,然而有的基层审计部门受限于人员配备问题并未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这时就由综合股代替审计职能,这就可能因审计人员的认识方面能力欠缺,导致审计报告的质量得不到保障。

3.专业人员力量缺位

基层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矛盾突出,审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年轻干部专业能力不足,审计经验不够,战略定位不高,运用审计成果的意识不够;老干部容易以经验谈事,受制于传统审计的影响较大,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慢,運用大数据等信息化审计能力薄弱。随着审计监督面的进一步扩展,审计对象涵盖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种国有企业,而对于审计人员来说,因为储备知识有限或者出现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无法积极适应新的时代变化,那么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自然而然地无法立即应对。

三、提高基层政府审计质量控制的建议

1.完善审计流程、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完善审计流程、严格审计程序、加强审计质量监督,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基层政府审计的总要求。这就要求审计机关要从审计规范、进度督导、审计把关等方面进行约束。具体体现在:一是基层审计机关在制定年初审计计划时,除了结合年度实际情况外应及时与本级市委市政府工作进行衔接,加强同上级审计机关的沟通协调,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制度,建立与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纪检监察委员会的信息共享;二是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审计法》《国家审计准则》《审计法实施条例》《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实施方案;三是对审计过程中各个阶段严格把控,特别是要杜绝出报告后再回头编制审计调查及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出现,避免审计材料时间顺序上存在逻辑错误;四是要加强审计力度,包括:审计组长审核、业务部门负责人复核、法规审理部门审理、业务会讨论定性,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办法》。

2.做好审前调查、合理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在审计工作正式开始之前,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其内部控制状况,要结合被审计单位会议纪要、班子和重要岗位人员的谈话等,全面、系统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总体情况;其次根据具体的调查情况编制详细的审计实施方案;最后要对整个编制实施方案的程序进一步规范,避免出现先审计后补充实施方案或者边审计边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情况发生。审计人员要严格依照审计调查了解的相关工作记录,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以此来保证审计实施方案能够用来指导整个审计项目。

3.规范审计取证单,工作底稿编制

审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程序进行调查取证。要严格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的要求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重点地开展审计工作,对收集的审计证据要整理、分析,确保审计证据的真实、完整、充分、可靠。对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合理,不仅要清楚的记载审计过程、审计步骤、审计方法,还要写清楚对审计证据的定性依据和引用的法律法规。

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是审计流程的重要环节,这其中既包括对审计取证单的审核,又包括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审核。一般审计人员通过审计取证单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组长负责同时对审计取证单和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审核,审核内容既包括审计取证单记载的审计内容,及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意见和签字盖章情况,又包括审计工作底稿记载内容和法规引用准确性的审核。

4.整合审计资源、促进审计整改

审计整改工作应该规范化、制度化,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建立审计整改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审计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一是整合审计资源,创建审计共享平台。基层审计人员往往几年内对同一个被审计单位有多次不同方面的审计,审计涉及的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审计成果单一、受众面窄、附加值低、运用时效短、没有做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共享的审计数据库,汇集历年审计成果,提供典型案例,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更能提高审计效率。二是落实审计整改责任制。秉承“谁主审,谁负责”的原则,审计主审对自己的审计项目整改情况做到时时跟踪、时时反馈,在规定时间内对审计整改情况跟踪检查,对于不愿意整改的单位及时上报给各股室负责人,由股室负责人汇总报送分管领导,最终由局领导会同有关部门责令被审计单位整改。三是制定审计整改督查问责机制。首先要多部门联动,特别是会同纪委、组织部、人社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督促被审计单位,对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其次结合人大常委会审议整改报告制度促进整改工作,每年地方人大常委会召开时,审计机关应及时向大会报告当年度审计工作及审计整改情况;最后落实审计整改责任清单,将整改成效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对不按照规定时间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被审计单位进行追责。如笔者所在单位2018?019年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或修稿《年度绩效量化考评管理制度》,对照被审计单位整改结果打分,最后得分将影响被审计单位年度考核指标。

5.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审计方法

审计报告的形成一部分靠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另一部分靠的是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由于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则至关重要。一是业务学习常态化。审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关于被审计单位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刚接手一个审计项目时,应该利用现有的网络媒体对被审计单位各方面进行初步了解,然后通过进一步的谈话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搭建审计数据平台,建立自上而下的审计数据库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壮大人才队伍。仅仅靠审计内部人员的“师带徒”和“传帮带”是远远不够的,审计部门应该主动“引进来”。一方面人员专业要多样化,不仅需要财务专业、工程专业,更需要法律专业、环境保护专业、大数据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促进审计与各部门的联动,请其他单位的专家或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外聘专家学者对审计人员进行再培训,寻求主动合作。三是强化风险和廉政教育,提升审计人员的质量观念以及纪律意识,打造出“强精实严”的审计铁军,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四是增项审计独立性。加强“上审下”“交叉审”的工作力度,尽可能地减少地域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制定审计质量责任追究机制,并落实于各个审计环节,以责任来促质量。

最近几年,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工作基本都是依照《审计法》《审计准则》《审计法实施条例》和《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来执行,对有效助推依法审计和进一步规范审计程序、加强现场管理、推进复核审计以及加强审计整改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便如此,从当下基层审计工作的发展形势看来依然存在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创新审计方法、提升技术水平、启发审计人员、拓宽审计思路、促进审计效率、提高审计手段、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这样才能解决审计问题提升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祥.浅谈基层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8.

2.董三强.浅谈基层审计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018.(责任编辑:何卉)

猜你喜欢
审计质量控制基层
基层巡览
水泥处理的基层和亚基层再生沥青性能研究
审计服务收费放开,审计市场绩效将何去何从?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独立审计、债务融资成本和信号传递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浅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关键环节控制
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走基层
基层治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