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媛园 李新姜 许辉 王辉
主要问题
(一)审计力量与审计任务要求不相匹配。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监督盲区不断萎缩,审计任务越来越重。审计内容由财政审计、政府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向金融审计、企业审计、资源环境审计和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拓展,大数据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经济责任审计等新的审计领域也迅速兴起,审计机关年度审计项目将会成倍增加,审计范围也会越来越宽。现有审计力量完成这些任务十分紧张,大部分一线审计人员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二)复合型人才缺乏。相比日渐繁重的审计任务,人才总量不足问题凸显,项目叠加现象常见,审计人员很少流动,缺乏多岗位锻炼,任职经历较为单一。而且,目前的一线审计人员大多只懂会计、财务,系统地学习过审计、财会、法律、经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
(三)审计创新发展的动力、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理论素养不高、专业技术手段不精。不少审计人员对现代审计理念和审计转型发展的认知、践行迟缓,摆脱不了传统思维的束缚,习惯于就审计搞审计,不善于从服务国家治理和改革发展大局的角度思考、谋划、深化审计;习惯于就账查账,就事论事,不善于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对审计信息不能深度开发,反映工作動态的多,披露问题、揭示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的少。特别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审计时代的到来,审计技术手段要“上通天、下接地”,面对这一严峻挑战,不少审计人员不能尽快适应。
原因分析
(一)后续教育培训跟进乏力。目前,审计机关选送审计干部参加脱产学习培训尚面临诸多困惑和障碍:一是工学矛盾突出,审计机关进人之后必须尽快适应工作,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用”,不重视“训”。二是一线审计人员人手少,审计项目任务重,参与业务培训缺乏时间上的保障,极大影响了审计机关选送人才参加脱产培训的积极性。
(二)激励机制欠缺。一方面是缺乏考核奖惩的有效手段。一线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与业务能力高低、贡献大小无直接联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是一样的,致使不少审计干部的责任感、成就感缺失,工作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不够。当前,一线审计人员因任务重常年加班加点,身心压力大,而实际管理中注重审计业务工作和指标的完成,忽视审计人员心理与精神需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少。
(三)审计人员自身缺乏上进意识。从目前审计机关队伍实际来看,年老一点的审计人员认为自己在审计机关工作多年,有经验有方法,不需再学习了,甚至存抱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只求成任务即可。年轻的审计人员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好学的精神,加之忙于应付工作任务,无意也无暇学习提升。
对策建议
(一)多途径解决复合型人才短缺和审计力量不足问题。复合型人才短缺和审计力量不足,是当前一线审计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一是面向社会招聘协助审计人员。目前,这一做法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人员补充作用。二是政府购买社会中介服务。随机抽取社会审计组织参与完成大型审计项目。三是通过人事代理劳务公司面向应届大学生招聘临时审计人员,培养审计后备人才。通过审计实践锻炼,让他们熟悉审计并爱上审计,再通过公开招录进入审计机关。
(二)加大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根据审计工作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目标明确的教育培训规划,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教育培训效果。在培训内容上,深化审计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补短板、提效率,增加绩效审计、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网络审计等新门类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大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培训力度。探索并通过安排脱产培训、举办中短期培训班,组织参加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等多种途径,采取岗位练兵、传帮带、案例教学、课题研讨、以审代训等多种方法,把培训计划落到实处。
(三)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绩效考评办法,重点突出对工作质量、审计成果、信息宣传、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及工作时效等的考核,采取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表模、升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并与年度奖励、工资福利挂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让那些忠诚于党和人民、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埋头苦干、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激励审计人员勠力奉献于审计事业。
(四)优化审计机关人文环境。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用审计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营造健康向上、人际关系和谐的浓厚文化氛围,支持鼓励广大审计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实现理想追求和自己的人生价值。注重人文关怀,对一线审计人员尤其是年轻干部,要在严格要求的同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中和家庭里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励他们建功立业。同时,要针对审计人员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等特点,制定符合审计实际的休假等政策,确保审计人员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联勤保障部队32705部队;西安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