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礼富*,陆少波,蒙 云
(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内科,广西 玉林 537000)
在脑卒中总发生率中,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所占比例为60%~80%,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早期给予有效治疗对其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1]。目前,溶栓治疗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拟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远期疗效,并分析可能影响其远期疗效的相关因素。
采用2014年5月~2017年12月本院神经内科接收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6 h)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满足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诊断标准[2],且接受头颅影像学检查证实。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按是否予尿激酶静脉溶栓将其分为溶栓组56例与对照组68例。其中,溶栓组平均年龄(60.34±8.26)岁,男38例、女18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平均(3.31±1.24)h,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为(11.63±4.54)分;对照组平均年龄(61.00±7.77)岁,男47例、女21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平均(3.25±1.20)h,入院时NIHSS评分平均为(11.29±5.29)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时间<6 h;3.年龄18~80岁;4.意识清楚或嗜睡;5.脑CT无明显早期脑梗死低密度改变;6.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近3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史或卒中史、颅内或椎管内手术;2.可疑蛛网膜下腔出血;3.近1周内有动脉穿刺;4.既往有颅内出血等其他脑血管疾病;5.48 h内接受过肝素或抗凝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依达拉奉、胞磷胆碱、血塞通等药物,对于合并脑水肿者予脱水药物治疗。溶栓组启动溶栓治疗绿色通道;予尿激酶100万U加人100 mL生理盐水内,持续给药至少半小时滴完,溶栓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溶栓24 h后安排患者接受头颅CT复查,复查结果无出血者加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脑保护等药物治疗,出现脑水肿者予脱水药物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7天后使用NIHSS进行评分,并根据治疗后7天的NIHSS评分情况评价患者治疗效果。疗效判定参照NIHSS评分减分率进行评价:NIHSS评分减分率=(基线NIHSS评分-治疗后NIHSS评分)/基线NIHSS评分×100%。按照NIHSS评分减分率分为痊愈(NIHSS评分减分率≥91%)、显效(46%~90%)、好转(18~45%)和无效(<18%)。治疗1年后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采用mRS对患者进行评分,衡量患者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根据mRS 分值分层:0~1分为基本正常,2~3分为轻残,4~6分为重残、死亡[3]。记录患者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根据mRS评分将溶栓组患者分为两组,预后不良组:mRS≥4(3~6)分;预后良好组:mRS≤3(0~2),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将溶栓组根据mRS 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将两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到溶栓时间和入院时NIHSS是影响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比较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有研究[4]表明,给予脑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预后。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药物特点为溶栓疗效肯定,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并发症较少,是当前临床公认有效的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基础溶栓药物,且被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所推荐。
我国关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预后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的随访,发现:溶栓组的近期、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在出血转换、死亡、复发性脑梗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溶栓组的肺炎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这一结果提示溶栓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可能与溶栓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能够在急性期得以改善,大大降低了肺部感染发生风险。另外本次研究中,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到溶栓时间和入院时NIHSS是影响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可安全、有效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近、远期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