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好新诗,写写新诗

2020-04-29 09:29程云
全国优秀作文选·教师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新诗意境意象

程云

南京市2019年中考出了一道让众多考生手足无措的题: 边读边走,你和小明走过了“赏心亭”“燕子矶”“清凉山”“雨花台”等,越发喜爱南京。于是,你写一首小诗献给南京。(诗作不超过六行,4分)

评分标准给出的要求是: 内容积极向上,同时希望学生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行数符合要求。

这提醒我们,在平时要重视新诗的阅读教学,更要将新诗的读写训练落实到位。

现代诗歌教学有其特定的目标: 致力于通过学习现代诗歌的作品,积累诗歌常识,掌握诗歌分析鉴赏的方法,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通过优美的意境,能够得到深刻的思想启示和艺术上的感染,陶冶了学生高尚思想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简而言之,在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沿着意象、意境、情感的路线带领学生进行鉴赏。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有选择地挑选新诗,带领学生进行写作尝试。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顺着这个思路安排了单元任务,我们不妨再回顾下单元要求。

单元目标: 1. 学习鉴赏诗歌作品,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2. 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诵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3. 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本单元“活动任务单”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学习鉴赏、诗歌朗诵和尝试创作。

在任务一中,本单元总结了几个教学中的阅读策略: 独立阅读获得初步感受—借助资料深入理解—综合思考把握重点—细心品味学会欣赏,而“综合思考把握重点”是其中的重点。

任务二主要是结合任务一进行朗读训练或者比赛,这个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开展。

任务三中对于创作的要求旨在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一、二后,把自己对于所学诗歌情感与内涵的体会等通过写作实践表达出来,从而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在操作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展开合理且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借鉴优秀诗歌的写法,从仿写入手,进而尝试新诗的创作。

如何让学生从阅读走向写作新诗呢?

第一,将诗读“真”: 读出真感受,读出真情。诵读便是一种体会诗歌真情的方式。诵读是一种可以引起群体效应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很好地激发美感,具有移情作用,还可以让人们通过想象走进诗人创造的生活图景当中,对其中蕴含的意境美进行更好的感受。“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也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比如,在对《乡愁》这首诗歌进行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就可以采用“范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范读,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用生命谱写出的思乡愁绪中,并且将诗歌情感基调点出来,让学生进行准确的把握,让学生初步感性地认识到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将学生读诗的兴趣激发出来。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就会和着音乐自然地吟诵起诗句来。通过一遍一遍的诵读慢慢加深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朗读指导,这种指导不是卖弄技巧,而是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诗人创造的具有深厚情感的生活场景中,去用心感受那一句痛彻心扉的怅然若失的“后来啊”中生死离别的酸楚和苦痛;“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枚小小的邮票”“一湾浅浅的海峡”中所包含的诗人的赤子之心;“这头,那头”中包含的拳拳之心。作者在诗中所表现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在读者能够熟读成诵时就可以对他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在诵读中还可以更好地体验诗的情感、领会诗的内容、品味诗的特色、把握诗的思路。对于这些诗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复的诵读,使诗词能够从无声的文字向着有感情的语音进行转变,增加语言的活力,激发诗句的生命力。

第二,将诗读“细”: 细品诗歌中精巧的用词。“浅阅读”会让学生忽视诗人遣词造句时的良苦用心,甚至有时候会忽视其中隐含的情感。而对诗歌的遣词用语、句子、标点等反复斟酌是品味诗歌语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加减法”“调换法”“修改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使其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词句之美、表达之妙。比如,《乡愁》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和“浅浅的”四个叠词,从意义上来看仅仅是小、窄、矮、浅的意思,如果不引导仔细品读,其中的那份由叠词体现出来的绵长、悠远的情思就无从展现。再如《我在这土地》中,作者在鸟儿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之前,添加了四个长长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将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一一描绘,同时又寄寓了人民对于独立自由曙光的信念。又如《我爱这土地》中,作者在最后用“?”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在心头,同时又用“……”将内心的那种痛苦表现得更加强烈。

第三,將诗读“厚”: 意象通过组合表现出来的意境更能反映作者情感的整体氛围或者情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寻找意象,然后借助联想和想象融入新诗创设的意境,感受诗歌的情感,领略诗歌的魅力,这样诗意自然能在学生心灵深处绽放。例如在穆旦《我看》开头,诗人连用四个“我看”,将春风、青草、春水、飞鸟、天空、大地、春天夕阳中的种种意象罗列,进而将被春风吹拂着的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天空中展翅并逐渐滑翔至远空深处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和流云映照着的大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纯美的春日夕照图,进而在这样的意境中回首往事,怀想生命。又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诗人运用了一组体现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现状的意象,破旧、灰暗、沉重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祖国的贫困、落后,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压抑悲哀痛苦之情。

第四,将诗读“活”: 活学活用,在阅读之余尝试新诗写作。初中学生进行诗歌写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首先可以从改写、仿写开始,不必锱铢必较,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写对象,可以模仿诗歌一唱三叹式的结构来写。教师也可不必拘泥于形式,如果让学生超越模仿,自由创作,也可以看到良好的效果。

在诗歌的写作训练中,要鼓励学生从仿写练习入手,多给学生创设符合生活的情景,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有感而发,借鉴诗歌名篇中的语句形式、写作方法等,将心中所感写下来,让学生在学诗、品诗和写诗中体会诗人的情怀,创作的乐趣。

(作者单位: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

猜你喜欢
新诗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张应弛
来自林间的风
《2021年中国新诗日历》征稿
春色满园
中国新诗(1917—1949)接受史研究
一朵花的意境
“中国新诗向何处去?”(问题讨论特别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