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妈妈对我说:“每次作文,我孩子都不愿意动笔,不知道怎么写。咋办?”
这个妈妈说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疑问。不少孩子写作文时会面临这种困窘,无论老师布置什么样的题目,他都不知道怎么动笔,抓耳搔腮,就是不会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动笔的习惯,每次作业都有畏难情绪。
有时候,孩子不爱动笔,不会作文,不是他不会表达,也不是读书少,而是没有动笔写的习惯。有的孩子只要多写几句就嫌麻烦,就怕动脑筋,总这样迁就自己,时间一长,就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一般来说,不爱动笔写作文或者畏惧作文的孩子,其他课程的学习也会有问题,也会跟不上,甚至学习会很糟糕。因此,要克服自己的惰性,不要偷懒,不要怕麻烦,养成动笔写的习惯。当然,不爱动笔、有畏难情绪也和爸爸妈妈的迁就有关系,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学习没有什么要求,孩子自然就会放松。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时,没有很好地启发学生,而是提很多过分的要求,甚至不太注意鼓励学生,也很容易让学生厌倦作文。
第二,不爱动脑筋,没有思考过作文题目。
作文并不难,只要会说话、会写字,理论上都会作文。只要读了几册书、会写上千个字,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写出作文。不愿意动笔,也不知道怎么写,不是题目问题,也不是因为作文难,可能是因为有时候,语文老师讲作文时把作文讲得太死板,提的要求太多,又是立意、构思,又是谋篇、布局,还要求引用名家格言和唐诗宋词,一下子就限制住了学生,让学生有了恐惧感。所以,老师应该启发学生轻松地思考,讨论一下题目,启发他们写什么、怎么写,然后鼓励他们动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则应该好好审题,同时不要把作文想得过于复杂。
2017年辽宁沈阳中考作文题目是《为 着色》,看到这个作文题,首先要想一想:该写什么?那个空该怎么填?是写《为童年着色》《为青春着色》,还是《为生命着色》《为祖国着色》?空填好了,就等于确定了要写的内容和主题。如果确定写《为青春着色》,就要从三个方面来写:(1)如何理解和看待青春,即青春是什么、青春意味着什么。(2)我们正值青春期,是青春的主人,是年轻人,该如何做、如何学习、如何努力,如何去拥有本领、创造更好的条件,去显示自己的力量、价值,从而为将来的生活奠基,或者为社会、国家做更大的贡献?(3)表达一下自己不辜負青春的愿望和想法。作文和做其他事一样,都要先想一想,想明白了再去做,事情就容易做,就能做得更好。就像是烧饭做菜,我们要先想好做什么饭菜,再准备食材,然后再动手做。
第三,缺乏信心,总觉得作文是难事。
无论做什么事情,给自己信心比给自己要求更重要。有了信心,很多事情一做,会发现并不是太难,或者说,好多事情想起来难,一旦做了,发现其实也没那么难。同样,作文也不是件难事,小学生认识了三五千个汉字,读了一些书,上了语文课,让他写一篇短文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比如,语文老师布置作业,让写一篇记叙文《回家路上》,不就是讲一件你回家路上看到、听到的事吗?如果你想写回家路上看到的风景,那就写成《回家路上的风景》;如果你想写回家路上亲历过的一件事,那就写成《回家路上的怪事》或者《回家路上偶遇》之类。叙述好一件事,只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最后谈谈看法、发表一些感想就可以了。初学作文时,老师可能会提出不少要求,讲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一些规矩和一些格式,有的学生就会感觉受到拘束,甚至不敢写,怕写不好。其实,刚学作文时谁都写不好,都要经过练习、练笔才能逐渐提高。学语文一定要会作文,作文是一个基本要求,无论谁学语文都要掌握作文的技能。美国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在给北大附中学生做讲座时说过,“语言、数学和作文,是人的最基本的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好作文,如果作文写不好,连基本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都写不出来,不但考试会受挫,以后生活和工作也会处处受限制。
以上三种情况可能是比较普遍的,也是造成孩子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的重要原因。克服以上三种主观上的困难,就等于给作文松了绑,也就可以轻装上阵。
所以,要真正解决作文的困难,不能总是靠别人,不能总盼着这个名师、那个作家提供特效“处方”;要自己有意识地改变懒惰心理,多动笔,敢于写,愿意去尝试,不要怕写不好。
写作文总要迈出第一步,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一个学期都有作文课,每一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写出优秀的作文。不动笔、不主动去写的学生,这样的机会对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作者简介
谭旭东,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主要研究儿童文学、童书出版与创意写作。上海大学文学院创意写作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文化创意出版中心副主任、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歌、散文、童话等90余部,译著60余部。著有《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儿童文学的多维思考》《儿童文学概论》《语文教育小论》和《读写童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