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宫印,崔鹏艳,陈玉明
(1.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2.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目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时刻面临着各种思想潮流、社会观念、舆论评价的交锋,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1].课程思政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塑造良好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怀的主阵地[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矢志不渝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力求做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2017年,“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打造教育强国,真正意义是做到立德树人”,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实施的基本原则及具体要求.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以铁路工程建设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学院以“德修身、技立业”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的铁路工程建设者.2015学院根据行业市场需求,率先在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试点开设了《BIM技术应用》课程;2017年课程普及至全院所有土木工程类专业,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受众面广.为响应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把“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优化的首要任务;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大国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训的核心工作;把培养成铁路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总目标.这种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融合的培养模式,就是课程思政[3].针对专业特点,如何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共进、达到“思政进课堂,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是本课题课程思政改革研究的重点.
课程提出采用“六进”行动策略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即从教育环境、教育管理、教育者、受教育者等多维度进行总体研究[4].具体为教育管理通过导向机制、调控机制、思政育人机制等全过程宏观掌控课程实施情况;教育者学习、具备课程思政的方法与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课程,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三观;教育环境根据课程思政实施情况不断诊断、改进、提升.运行策略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BIM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改革策略机理
根据《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要求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设计,修订专业教材,加强教学管理;组织成立思政教研机构及团队、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把专业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
《BIM技术应用》课程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及大三第一学期两阶段分专业进行.此刻,学生正在全面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对所学专业背景、专业特点及所从事的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能够有针对性的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校训“德修身、技立业”的真正含义,更好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工匠精神.
BIM技术应用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课程教学设计是核心环节.其首要任务是挖掘、提炼课程自身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其次是根据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实践到教学课堂.BIM技术应用课程与思政课程元素融合点教学设计如表1.
表1 BIM技术应用课程与思政课程元素融合点教学设计
根据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特点,课程主要采取了①引入专题式:跟据讲授内容,直接切入具有共性的思政专题,剖分析、讨论,具有鲜明的主题;②随机渗透式: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以论点形式掺插到课堂中,小组局部讨论,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③实践体验式:课程教学经常采用工程案例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收获其中蕴含的价值观、职业道德等[6];④潜移默化:课程思政,润物无声,贯穿至课堂的每一个细节,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
教学评价体系是“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重要环节,其不仅可促进教学改进,同时也可检验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结合职业院校特点,该课程采用“德技并重”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体现在①评价内容多元:含思政课程的设计、实施、效果等;②评价主体多元:含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③评价方式多元: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他人与自我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等方式;④评价功能多元:设计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可以监测教学的准备、实施、课后各个阶段,对整个过程进行诊断.另外,课程构建了合理的课堂评估、课程评估、教学审核评估等方面思政教学标准,能够确保课程思政改革成效.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思维观念、学术水平、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同时教师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也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BIM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团队认真践行“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精神,要求新时代教师要转变思维观念,做到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7].其中就要求《BIM技术应用》教学团队不但要有课程育人的意识、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能力;要善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大国工匠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思政内容与自身课程有机融合,构建合理的思政课程体系;要建立职业院校非专职思政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对此,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建立了有效的组织保障.同时,对非专职思政教师加大了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科研活动,保证了教学团队具备“立德树人”的能力.
学院《BIM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改革自2018年实施以来,改革初见成效.教学设计阶段: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开发了一套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授课计划均形成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相互映射;课堂实施阶段: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达到思政教学目标,以2017级高速铁路工程专业学生为样本调查,学生对爱国主义、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等思政要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与自身专业结合,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学评价阶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同时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为下阶段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在教学环境与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其一、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及师资保障.其二、学院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课程思政改革,给改革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与制度保障.
从“思政课程”转向“课程思政”是教育领域的一次巨大的变革,是践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堡垒[8].本文创新性探索了《BIM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改革策略、实施及师资建设情况,得出了以下结论:
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组合,而且一个有机整体,相互渗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让思想政治“润物无声”;
2)课程思政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学院的顶层设计到具体课堂、从课程规划到课后诊断改进、从教师到学生等都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配合的过程.
3)课程思政的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思政知识与学生之间纽带,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培养“崇学尚用”、“德技双修”的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总之,该课程立足于职业教育特点及学院办学特色,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紧抓学生思想特点,牢固树立“课程思政”理念,通过课程思想改革,充分发挥专业基础课“德技双修”的育人功能,使职业技能培养与思想品德修养有机结合,有效的完成《BIM技术应用》“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