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玲玲,傅巾洁,高 飞
(1.云南民族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50;2.云南民族大学 质量保障与监督管理处,云南 昆明 65005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重大工程项目上马实施,随之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公共安全问题、工程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已经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工程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渐显露.工程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也日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伦理问题.
所谓工程伦理是指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涵盖了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素养、该工程的社会综合价值、工程师组织和工程协会所批准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等.作为一名工程科技人员,伦理道德是其必须具备的一种核心胜任素质[1].但是,工程伦理观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工程伦理意识不能自发产生.从文献[2]《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认知问题与对策建议》中可以看出,尽管理工科在校大学生对工程伦理知识有一定的主观需求,但对工程伦理的整体认知程度较低,需要通过加强工程伦理教育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由此可见,伦理教育在工程人才培养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工科专业学生全面成长的必然要求.如果要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就必须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美国电气工程师学会(IEE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分别在1912年和1914年制定了工程相关领域的伦理准则.在美国的大学课程中,工程伦理是一门普遍需要开设的课程.一所院校的工程学学科要想通过美国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ABET)的认证,必须将工程伦理纳入整个工程学教育规划之中[1].
欧美国家的工程伦理教育自70年代开始列入大学课程至今,已经有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发展模式和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美国工程伦理教育以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理论理性精神为首要目标,法国工程教育则侧重人文学科的传统,注重培养工程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澳大利亚工程伦理教育既鼓励价值理性的学习,又鼓励具体的工程伦理实践.其他国家根据各自的发展传统以及自身的实际特色,建立了差异化的伦理教育体系,比如日本东京的一些工科学院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将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课程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之中[3].
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启蒙于20世纪90年代.董小燕等率先引入介绍了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工程伦理教育情况,进而曹南燕等相继发表文章探讨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并呼吁在国内开展工程伦理教育实践.我国内地最早开设“工程伦理学”课程的是北京科技大学,早于1999年就开设了选修课.同年,西南交通大学肖平教授申请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工程伦理研究”,并于1999年底创作完成中国内地第一部工程伦理学教材《工程伦理学》,由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2000年西南交通大学正式开设了“工程伦理学”选修课.20世纪90年代后期,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理工科院校纷纷开始开设工程法规和案例分析的相关课程[4-5].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国加入ABET认证体系的进程的加快,工程伦理教育逐渐成为工程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共同关注的热点,在工程教育中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电能是发展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电气工程是电能的生产、传输、分配、使用和电工装备制造等学科或工程领域的统称.电气工程类专业发展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而其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可见影响使得电力领域的工程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以电力开发为例,自2003年怒江水电开发进行论证伊始,对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议已持续了十余年,成为环保与发展争议的标志性事件.太阳能发电虽然普遍被认为是一种没有废弃物排放的清洁安全能源,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存在着一些伦理难题:持续性的土地占用,发电过程中存在镉、砷等重金属污染,冷冻剂中的有毒物质,土壤的侵蚀和板结,退役期间产生大量的诸如玻璃纤维、冷冻剂和隔热材料等不可回收物等问题[6].核能作为世界三大电力支柱之一,在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一系列世界核电站事故的影响使得核电站的建设一直争议不断.除此之外,电力生产对人民生活也存在普遍影响:如供电公司修建高压线和变电站可能引发的冲突,高压电产生的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雨天导线电晕产生的噪音,转角塔、铁塔的引雷事故等,尤其是当接地装置没做好时,还可能会对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害.此外用电环节的电价制定与电力公司高利润等问题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现象和问题带来的生态、社会或人文伦理难题都亟待电气工程人员在实践中思考和解决.
电气工程领域涉及到的每个环节无时无刻都在与周围发生着各种不同的关系,包括行业与社会的关系、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生产的关系等等.针对电气工程的伦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对于培养电气工程技术人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电气工程技术人员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电气工程领域的伦理问题日渐突出,但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的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出版专著仅有《电力伦理学研究》(2008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吴恒斌).通过知网进行查询,2000~2018年中以“工程伦理教育”为篇名或主题的期刊论文共400余篇,整体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但在知网上搜索“电力”和“伦理”这2个关键词的文章仅有10余篇,且多数是企业人员从管理角度对电力企业伦理进行简单的探讨.这些数据表明,围绕电力专业领域的伦理教育研究的文献还很匮乏.
我国工科院校虽然已开始意识到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开设课程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仍然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领导层及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尚未形成.教学管理部门对专业课、通识课等传统课程均制定了完备的培养方案、教学体系及相关指导文件,但针对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保障制度却迟迟未见出台.另一方面,承担具体工程专业教育的二级学院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实践不足.一些学院虽然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开设了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但在师资安排方面随意临时,部分学校安排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或者辅导员来完成该课程,授课教师没有能力结合专业案例进行深入的实践经验分析与文化道德解析,导致课程建设流于形式,起不到有效的教学效果.最后,关于工程伦理教育的专业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广泛.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长期以来都以教授工程技术知识为中心,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其长期处于被轻视、边缘化的地位,学界内缺乏对工程伦理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2016年以来,在国家工程教指委的积极推动下,一部分高校在工程硕士专业中开设了工程伦理教育课程,但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而电气工程伦理教育领域的成熟的、高质量的教材、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尤为缺乏.目前国内工程伦理专业的教材主要有:《工程伦理学概论》(李世新,2008)、《工程伦理学导论》(肖平主编2009)、《工程伦理学》(张永强主编,2011)、《工程伦理读本》(张恒力,2013)、《工程伦理》(李正风等,2016)等.这些教材着重介绍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信息与大数据等工程领域的伦理问题,但电气专业领域的案例却很欠缺.而在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引,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辩论是工程伦理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工程伦理思想、准则、规范、方法、观点的深入学习,又有助于学生有效掌握识别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认识和求证一般性理论与技能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用效能[7].电气工程专业领域案例的缺乏导致该领域的工程伦理教育停滞不前,难以取得有效进展.
工程伦理学属于交叉学科,对于师资队伍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师资队伍人数不足、教师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水平方法参差不齐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工科教师有着青年教师比重较大、职称层次较低、高层次人才不足等特点,与高水平大学存在较大差距,工程伦理的师资问题更为突出.文献[1]中提到:“目前各高校的工程伦理教育发展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师资的问题”.上述文献对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重点”和“影响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际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均为师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电气专业教师通常不具备伦理教育的背景,再加上现有的教学资源较少,缺乏有效的案例支撑,导致备课较难,因而一般专业教师畏于主动承担伦理教学;另一方面,具有人文与伦理学背景的教师又相对缺乏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无法深入分析特定专业领域的案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师资队伍中缺乏既通晓电气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又熟悉伦理教育的专业人才,因而无法取得有效的工程伦理教学效果.
从领导层、管理层、实施层入手,进一步加强对工程伦理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定,全方位、多层次地建立工程伦理教育联动体系,如图2所示.学校决策层要达成共识,重视工程伦理教育,从政策制定、教学资源配置等多个维度保障工程伦理课程的开展;学校管理部门要针对工程伦理教育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评价考核机制,明确课程教学需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出台指导性文件和制度,建立起有效的保障机制;作为具体实施的学院,对工程伦理教育要进行合理的专业规划,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工程伦理教育课程.在校、院两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将建设工程伦理教育保障体系设为共同的目标.
针对当前电气工程伦理教育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一是要重视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方面,立足现有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加大培养,鼓励工程专业教师参加伦理教育学习交流,接受伦理教育的知识体系训练,完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对缺乏工程知识的伦理教育背景老师,要补充其在工程专业方面的学习培训,尝试与专业教师配合进行联合教学,各自发挥所长,形成互补优势.二是要积极引进校外人才,邀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进行案例教学,尝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引入有丰富工程经验的社会人才,让他们进课堂、上讲台,将第一手的工程经验、工作规范、职业精神传授给学生.
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可贯穿工程伦理教育(如表1所示),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建立对工程伦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教学.如在“新能源发电技术”章节,组织讨论新能源选取、电站选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高电压技术”章节,分析高压电产生的电磁场、噪音对社会的影响等,这些讨论将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由该专业领域所衍生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在具体开设的工程伦理课程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注重分析电气专业领域遇到的特殊问题,以及共性的伦理问题在该领域的特殊表现及相应的工程伦理规范,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整合包括环境伦理、工程伦理、社会经济发展等知识的配套讲解,帮助进行跨域融通的实践研究.此外,还可以尝试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掘契合于现代工程伦理的思想作为案例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经验,不局限于工程技术本身,更多关注工程文化内涵.
从授课形式上看,针对本科生可固定设置一个学期的工程伦理学课程或设置校外专题实践活动周,或者在专业实习环节强调工程伦理教育;针对工程硕士学生,可明确要求为期一年的含工程伦理内容的企业实践,并在毕业设计环节要求相关工程伦理内容的探讨和分析.
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电气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资源整合.强化电力领域工程伦理资源库的建设,利用现有的电气领域伦理问题收集并形成有效案例,编入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伦理教材.
表1 工程伦理教育实施内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工程引发的种种问题愈发关注,工程伦理教育在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教育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电气工程专业担负着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电力行业建设者的重任,而工程伦理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工程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职业忠诚度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文认为,学校要从领导层、管理层、实施层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学校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建立,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案设计、评价指标确立等多个维度,循序渐进推进工程伦理教育贯穿到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