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竹笋产业技术支持 提升疫情应对能力

2020-04-28 06:23杜旭华张骏刘军
浙江林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竹笋竹林农户

杜旭华 张骏 刘军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居民日常生活、新年春节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竹笋产业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造成了很大冲击。

竹笋产业面临的现状

销路受阻导致滞产。原产地道路运输不便,供给存在难度;终端销售受阻,市场需求量下降;笋生长不受疫情控制,竹林地鲜笋陆续大量生长,供应量大。新冠肺炎疫情与自然灾害(暴风、暴雪、冰冻等)不同,不会对竹林生长产生直接影响,却在停工停产、居家消费、春节活动停止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面临原产地滞产的现状。

产销之间存在落差。疫情暴发后,广大市民基本都处于居家状态,对饮食更为讲究。因此,多个市场平台反馈显示消费者对竹笋的品质更为讲究,包括外形、色泽、美观、口感等需求提高。这就要求竹农提供的笋产品要符合相应的笋产品质量标准,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劳动力严重不足。由于疫情影响,各个村落、社区管制措施加强,村民自我防护意识提升,减少外出,能够参与竹林经营的劳动力紧缺,影响开展大面积、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

竹笋产业受到的负面影响

疫情带来的现实问题,直接对竹产区竹林生产经营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价格暴跌,农户积极性下降。滞销导致产地竹笋价格暴跌,农户宁愿竹笋长在、烂在地里,也不愿去摘。以余杭为例,刚启动一级响应,鲜笋批发市场价格从年前的12—13 元/斤暴跌到2—3元/斤,直至当前当地竹笋统购价只有2019年同期的40%—50%。

量价下行,农户收益大幅下降。农户(特别是采取覆盖早出的农户)一年的收成,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的2—3个月。由于销量、价格均下降,农户很难收回成本。尤其是对于采取覆盖措施的竹农,覆盖成本超过每亩1.3万元,按平均笋价5元计算,很难收回成本,而自身劳动力、采挖、分拣、包装的成本均未计入,大概率面临亏损。以余杭区为例,由于受2019年底暖冬影响,多数大户覆盖出笋都比较迟,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竹笋市场,截至2020年2月15日,通过对陆家湾、瞎子弄、长山、牛头山、黄泥岭、后堂山等大户基地业主了解,各生产基地均未完成覆盖出笋物化成本的回收,普遍亏损严重。

经营滞后,出笋产量质量双降。鲜笋滞销后,农户放弃竹笋采收,大量早期鲜笋滞留在原地,一方面已出土竹笋易受冻害,另一方面,冻害鲜笋会继续生长、消耗有效养分,挤占地下空间,影响后续竹笋的萌发、留养、成竹,对竹林系统产生退化、衰败等潜在影响。

针对性技术支持方案的提出

新冠肺炎疫情对竹林生产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供应链、消费市场、劳动力等全链条生产关键要素的影响产生,与自然灾害所致的灾后重建技术具有显著区别。为此,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竹产区、竹产业发展的特殊影响,提出以下技术平台衔接市场平台的针对性技术支持方案。

立足疫情面临困境,提出省劳力经营技术措施。本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最重要防疫措施是控制人员流动和出行,导致劳动力极为紧缺。在采取防护措施条件下,采取必要的经营措施以保障产品供给。在保证鲜笋销售渠道后,重点做好鲜笋采摘工作。对于覆盖竹林采取清除覆盖材料(砻糠、稻草、竹叶等)、病残笋去除、病竹清理等必要工作,可以使用风力吹扫机、砻糠吸放机等省力化设备。在疫情风险不解除情况下,不建议根据传统竹林经营措施——开展需大量人员、大面积经营的活动。

谋划来年出笋质量,构建滞销笋用林采摘技术。新冠肺炎疫情下笋用竹林与原有常态化笋用林经营措施基本一致。重点要做好鲜笋采摘销售和种笋留养的工作。一方面必须及时、全面采挖竹笋,用于商品销售。加大生产基地与市场平台的对接工作,加强产销技术体系构建、技术评价标准体系研究、初级鲜笋产品升级与运输的技术支持等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早布局来年留竹。竹林地竹笋留养对来年出笋影响极大,要尽早分批留种笋,预计新冠疫情期间应留养种笋三成左右;对于覆盖竹林,要挖掉全部的露头笋及先期留养种笋,然后重新出新笋后留养种笋。再者,要及时做好林地清理和施肥工作。通过清理竹林、开沟理渠,去除林中和周边的禾本科和草本植物,防治笋期竹笋夜蛾等害虫,以预防病虫害,伐除生长势弱、有病虫害出现的植株工作,如无必要,可在疫情过后实施;对覆盖竹林,清理覆盖竹林的覆盖物,必要时,可在疫情过后施用生石灰等;对未覆盖竹林,2—3月及时施催笋肥。采用以氮为主(N占NPK总量的50%—70%)的复合化肥10—15千克/亩,并结合200—500公斤/亩的有机肥,采用穴施、沟施的施肥方法,沟深10厘米,施后覆土。对于使用的有机肥应充分发酵。建议将有机材料(家畜排泄物、秸秆、淤泥等)建堆发酵,加入一定量的发酵剂,使其最高发酵温度超过60℃以上,经过25—30天发酵处理后,可杀灭其内的虫卵、病毒和杂草种子,使用时更安全有效。

对标销售终端需求,构建原产地产品分级技术标准。新冠疫情下,消费者的需求有别于常态,会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往常竹农生产基地的鲜笋统销给采购商后,后续分级包装后利用不同途径销售。由于疫情的特殊要求,必须减少中间环节,市场环节更接近原产地。应提出既符合市场销售平台标准、又能让原产地农户直接执行的产品分级技术标准。要向市场平台宣传笋产品质量评价知识,建立色泽、完整度、长度、粗度、亮度、嫩度等外观指标与风味、口感、营养等内在指标一致的指标体系;要让农户能够通过简单操作、不需大量劳动力就能筛选出特定客户所需的鲜笋产品。

对接产业链关键环节,发挥技术平台支撑市场平台作用。新冠疫情对竹产业最直接的影响是产品卖不动、市场跟不上。应充分发挥技术平台的作用,充当市场平台和农户生产基地之间的对接人。利用技术优势,保障生产基地能够供给品相好、质量优的规格相近的产品,能够做到量产并重,满足市场平台需求;利用知识优势,帮助市场平台构建科学、合理的竹产品评价标准体系,培养懂竹子、爱竹子、善经营的乡土专家和市场工作人员等,使其能够和竹农直接对接。充分调动实体商超和线上电商等市场终端以及社会企业对竹产业支持的积极性。

探讨农户受灾政策保障,积极向地方政府提供林农利益保障创新模式。应进一步探索各地竹农受灾保障机制,重点可以从销售渠道、灾后赔偿、金融扶持等方面探索可行性。应建议政府在省级层面将竹笋等生鲜林产品纳入城市菜篮子工程内容,执行菜篮子相关政策与扶持;研究政策性保险对探索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應用的竹农的倾斜性保护;探索小额金融扶持对灾后竹农的照顾政策、新增贷款扶持等可行性;发挥涉林研究单位、林技通等科技平台与地方产业协会、林业科技队伍的深度融合合作,加大技术对一线生产基地的扶持力度。

猜你喜欢
竹笋竹林农户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竹笋
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
竹笋
竹林野炊
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
竹笋见到阳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