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雄
翻开辉煌的中国革命史册,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闽西留下的光辉足迹,留下的动人故事,留下的伟人风范,写下的不朽篇章,永远闪耀着伟大的光芒,铭刻在闽西老区苏区人民心中。
从“风云突变”的1929年到“不怕远征难”的1934年红军长征前夕,在6年时间里,毛泽东曾6次来到闽西。尽管那时他身处逆境,几经沉浮,但他始终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把信仰和责任扛在肩上,以博大的民族情怀、崇高的人民情怀、盖世的雄才大略和捍卫真理的执著,成为引领中国革命事业走向胜利和成功的核心人物。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1929年秋,毛泽东在闽西写下的《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气势磅礴的词,充分展现了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宏伟气度,抒发出了红四军首次入闽以来,一扫失败阴霾、实现伟大转折的酣畅情怀。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四军在龙岩这片红色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留下了一个个传奇故事。
1929年1月14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代表毛泽东、军长朱德、政治部主任陈毅率领着3000余主力红军,走下井冈山,进军赣南闽西。3月11日傍晚,朱毛红军抵达长汀县四都镇楼子坝。12日,毛泽东在四都镇墟场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号召工农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13日,国民党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旅长郭凤鸣派一个团进攻四都的红军。被击溃后的郭凤鸣部退守长岭寨。毛泽东从中共长汀党组织负责人的汇报中了解到,长汀群众条件好,有利于开辟根据地。随即,毛泽东和朱德在驻地“协和店”召开团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作出进攻长岭寨、消灭郭凤鸣部队的部署。
3月14日,朱毛红军分兵三路进攻长岭寨。经过半天激战,歼灭敌军2000多人,缴获枪支500余,击毙敌首郭凤鸣,一举解放长汀城。这是红四军入闽后取得的首捷,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序幕由此揭开。
从井冈山一路走来的红四军,在进入闽西前着实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毛泽东曾在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说:“沿途都是无党无群众的地方,追兵五团紧蹑其后,反动民团助长声威,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而此时的红四军,终于走出了山穷水尽,走向了柳暗花明。在长汀城,红四军共筹得军饷5万多元,除了资助给上海党中央3万银元外,红四军给每位战士发了4元零用钱,又拨出一部分钱救济长汀的贫苦工农。红四军还接管了郭凤鸣的一家拥有新式缝纫机的军服厂,朱德、毛泽东决定花钱给每位红军做两套列宁式军装、一顶缀着红星的灰八角帽、一副灰色绑腿。新军服的样式是由毛泽东亲自审定的,灰蓝色布质、上衣为两个上贴袋的中山装、领口缀红布领章,时值列宁逝世5周年,领章上特地绣一圈黑边以示悼念。绑腿配裤子,八角形军帽缀红布五星帽徽。按照朱德的说法,这是红军创建以来第一批正规的军服。多年后,朱德在延安与史沫特莱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不禁慨叹道:“长汀,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啊!”
在汀州期间,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开展调查研究,亲自起草并发布《告绿林兄弟书》《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等,组织成立了闽西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了第一支县级赤卫队。此外,对红军进行了整编,将团的建制改为了纵队建制,纵队以上单位设立了政治部,纵队党代表兼任纵队政治部主任,政治部对内做官兵的政治训练工作,对外做宣传群众的工作。
1929年3月20日,在汀州“辛耕别墅”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首次提出“以闽西赣南二十余县一大区为范围,用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群众公开割据,深入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由此之割据与湘赣之割据相连接起来,形成一坚固势力,以为前进之根基”。正是这一蓝图指引着中国革命从低谷走向高潮,中央苏区得以迅速建立和发展。
1929年5月,从闽西回师赣南的毛泽东、朱德接到了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的来信。邓子恢在信中说,闽西龙岩的地方军阀陈国辉率部赴广东参加粤桂战争去了,建议红军迅速重返闽西,推动和扩大闽西地区的革命斗争。
5月19日,红四军离开瑞金,向闽西挺进,当天便抵达濯田。在濯田石桥头,毛泽东召开群众大会,宣传红军宗旨。当晚,毛泽东代表前委写了两封信,一封送邓子恢,告知红四军正向闽西纵深区域进发,中共闽西特委须做好策应准备;另一封送闽西地方武装负责人曾省吾、罗瑞卿等人,要他们5月21日到连城庙前,商量行动计划。20日,红四军在长汀水口渡过汀江,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次入闽,直下龙岩、上杭。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毛泽东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诱敌深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成功指挥了富有军事艺术的经典战役——“三打龙岩”!
第一次攻打龙岩城,是在5月23日拂晓。锐不可挡的红四军分两路合围龙岩城,守敌陈国辉部夺路而逃,红四军二次入闽,旗开得胜。为了诱敌归巢,红四军主动撤离龙岩,挥师永定。两天后,退往漳平永福的陈国辉残部果然窜回龙岩。
第二次攻打龙岩发生在6月3日拂晓。红四军第三纵队与闽西地方武装,兵分南、北两路攻克龙岩后,又主动撤离。逃往广东大埔的陈国辉窜回老巢。
第三次攻打龙岩定在6月19日拂晓。红四军趁敌不备,在闽西地方武装配合下,从南、西、北三面向龙岩城突袭,激战到下午2时左右,除旅长陈国辉只身逃脱外,敌第一混成旅驻岩城的主力2000多人全部被歼,红四军取得辉煌战果!
期间,成立了闽西第二个县级革命政权——永定革命委员会,由张鼎丞任主席。成立了龙岩县革命委员会,由中共闽西特委书记邓子恢任主席。由此,闽西广大地区迎来了“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局面。
“人生已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1929年,对于毛泽东和红四军来说,注定是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一年。
1929年4月,一封发自上海中央的二月来信,加剧了自1928年4月朱毛红军会师以来红四军内部积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就在闽西80万农民轰轰烈烈开展土地革命的时刻,就在红四军攻城略地捷报频传之际,一个关于如何建设人民军队、谁来领导人民军队的重大原则性问题,深深困扰着红四军的领导层。
由于红军初创和革命根据地初创时期,军队组成成分复杂,很多被俘的国民党士兵参加红军后,把国民党军队的一些不良习气带到红军中来,导致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军中滋生蔓延,影响了红四军的内部团结。
1929年5月28日,毛泽东在湖雷庆兴寺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当晚,红四军又移师堂堡,在居易楼继续召开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明确主张:党管理一切,一切工作归支部,党员(在)党内绝对无自由,否则就动摇了党的领导。但是,毛泽东的主张没有被接受。
6月8日,毛泽东、朱德、陈毅在上杭白砂早康村召开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史称“早康会议”。在一封公开信中,毛泽东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14种错误倾向。
6月22日,在龙岩公民小学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由于在认识上存在重大分歧,红四军面临严重危机。毛泽东以一票之差落选前委书记。
7月上旬,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根据组织安排,以红四军前委特派员的身份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其时,闽西特委正筹备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地点选择在上杭县蛟洋文昌阁。
(七)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情况及发展模式 目前在武隆县畜禽生产站备案的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有17个。其发展模式通常为“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免费提供种用牛羊,同时与农户签订商品牛羊收购合同,种畜淘汰时给养殖补贴差价(差额=市场价格*【回购时体重-发放时体重】)
毛泽东来到蛟洋后,发现会议的准备工作很不充分,地方党组织对闽西的整个革命形势、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等状况还缺乏全面了解。于是,他提议延迟一周召开会议,代表们先各自开展调查。毛泽东就土地、政治、党务、武装群众与政治组织、物价对比、洋物入侵与工农业破产等问题开展了扎实细致的调查,为大会制定方针政策做准备。7月20日至29日,闽西“一大”顺利举行。毛泽东在会上作政治报告,要求闽西党组织要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同赣南红色区域连成一片,建立中心工作区域,并提出要落实好三项基本方针:深入土地革命;彻底消灭民团土匪,发展工农武装,有阵地波浪式地向外发展;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政权,肃清反革命。
在毛泽东指导下,大会总结闽西土地斗争经验,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这个决议案比井冈山和兴国《土地法》又有了新的发展。
闽西“一大”召开的后期,毛泽东被恶性疟疾击倒在了病床上。地方党组织只好把他转移到距离蛟洋几公里的苏家坡村。
8月上旬,毛泽东化名“杨子任”,携怀有身孕的妻子贺子珍等,从苏家坡转移到大洋坝的竹林祠养正斋。几天后,身患疟疾的毛泽东从上杭大洋坝进入永定县境内,经虎岗、三堡、上湖雷来到荷坳头村,在老百姓的土楼里一呆就是10多天。8月21日,当地赤卫队员用担架护送毛泽东夫妇转移到永定金丰山区,来到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岐岭乡牛牯扑自然村。在村中的“华兴楼”和青山下的竹寮,毛泽东夫妇住了20余天。毛泽东一边服药治病,一边读书看报或批阅文件等,还找来一块木板亲笔写上“饶丰书房”挂在门口。
1929年3月,红四军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下,首次由赣入闽。14日,在长汀县长岭寨歼灭守敌省防军郭凤鸣部2000多人,解放了长汀县城。这一胜利,动摇了闽西的反动统治,改变了整个闽西政治形势。图为长岭寨。
图为长汀云骧阁。1929年3月中旬,毛泽东在这里召开的工会、农会和各行各业的代表大会上,宣告闽西第一个县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这无疑是毛泽东人生中“最低调”“最神秘”的一段时光。也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差点落入敌手。
9月17日,金丰团总纠集各乡民团和广东大埔的国民党保安队共六七百人,分两路向金丰大山扑来。听到枪声响起,粟裕带领部队迅速到前沿阻击。地方党组织派出陈添裕等4位群众,把患病中的毛泽东背起就跑!跑了1个多小时,终于脱离危险,到达雨顶坪基点村。后转移到陈东的上石垅村,9月下旬又来到上湖雷塘下。
也就在这个时节,朱德指挥红四军和上杭地方革命武装1万多人攻下素有“铁城”之称的上杭城。朱德在上杭太忠庙主持召开红四军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并派人通知毛泽东参加。
10月10日,当身患疟疾的毛泽东坐着担架,从永定合溪赶到上杭县城时,会议早已结束,毛泽东一行便在临江楼住下。关于这一段经历,在《一个革命的幸存者——曾志回忆实录》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上杭,毛委员和我们住在一起。那是一座两层楼的房子,毛委员、邓子恢和我们都住在楼上。当时部队里没有医生,我们从上杭街上一个西药铺里请来一个医生。他看过之后说:得的是疟疾,又泻又烧,持续不愈,时间一长,体质逐渐虚弱,因此身上便出现浮肿。”
曾志回忆说,这位医生给毛泽东开了金鸡纳霜丸,说是特效药,吃了很快就会好的,并叮嘱一天一只鸡,再加两斤牛肉熬成浓汤饮服,以增强体质。邓子恢派人寻找好的中、西医为毛泽东诊治,托人专程去购买牛奶、白糖,又每天买2斤牛肉炖汤,再炖上一只母鸡为毛泽东补养身体。在邓子恢的精心照料下,经过20多天的治疗,毛泽东恢复了健康。
在临江楼的这段日子里,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指导上杭地方工作,并在临江楼前的大榕树下同朱德等促膝长谈。这年重阳节之际,站在汀江岸上,时年36岁的毛泽东,尽管身处人生低谷,却依然充满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面对江天一色,他写下一阕千古词章: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遥想4年前的这个季节,他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风华正茂的毛泽东,激扬文字,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
光阴似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但是,政治上的挫折和肉体上的磨难,并不能熄灭毛泽东的理想之火,并不能熄灭他心中的胜利之光!
“人生易老”何所惧,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的崇高风范多么令人敬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