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明代项穆书法美学思想

2020-04-28 06:10林晓倩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流行色 2020年2期
关键词:雅言帖学赵孟頫

林晓倩(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中国传统艺术,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书学思想往往指引着创作的方向,是能看出这个作品是否有它背后的文化所支撑。艺术富有情感,它是艺术家在创作时赋予的情感,它有时是快乐、难过、悲伤、愤怒。总之,是艺术家对这个作品的自然流露,从而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明代项穆作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书法大师,无论是在书法造诣、书学思想、文学素养上都别具一格。所以,深入研究项穆书法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及影响。

一、明代项穆简介

项穆,字德纯,号贞元(玄)、兰台、无称子,今浙江嘉兴人,官至中书。为大收藏家项元汴长子,大约生于1550年稍后,而约卒于1600年,只活了五十多岁左右,与董其昌为同一代人。在项元汴诸子之中,他是最擅长书法的一位。项穆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和诗人,有著作《书法雅言》和诗集《元贞子诗草》行世。《书法雅言》是一部比较有系统的书学著作,同时也是项穆的代表作品。行文大体摹拟孙过庭《书谱》,气息纯厚,“论旨一贯,条理井然,独抒心得”。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观,在《书法雅言》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并且成为全书贯穿一致的论旨。项穆的书法美学思想主要在《书法雅言》中体现。

二、项穆的书法美学思想

1.“中和”的美学思想

明代的书法思潮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期、动荡时期,出现了非常多的书法家及书法理论家。当时很多书家推崇赵孟頫的书学思想,但是又有很多人推崇王羲之的书学思想,从而出现了一场复古主义运动。项穆是在继丰坊之后的一位书法家,他提出了“中和”的美学思想。“中和”主要来源于儒家思想,体现了儒家美学的最高理想,它根植于儒家中庸的哲学基础之上。那么,什么是“中和”呢?他解释道“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理也。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偏有所着,即非中和。”可见,项穆所谓的“中和”,也就是适中的意思,即强调对立因素的朴素和谐统一。诸如,方与圆、动与静、情与理、天资与功夫、意与法、形与神……朴素的和谐与统一。“中和”在书法创作中也会运用到。一个作品中,若能得心应手,那么字的形状即千形万状,千变万化。那如果不肥不瘦、不长不短,追求端庄之美,那这个作品便缺乏了很多元素,看着平淡,没有什么特点和出彩的地方。若擅长清秀有力,偏于瘦了,那就显得没有气势、没有笔力,字不能如高空坠石,稳健地落在纸上。若偏于肥了,体态虽好,但气势也就软弱,整体华而不实,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推敲。瘦而露骨,肥而露肉,这并不是最好的状态。瘦不露骨,肥不露肉,才是“中和”。孙过庭《书谱》中也强调过“中和”,但是他并没有把将孙过庭的“中和”做简单的因袭,而是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将“中和”倡导为强烈的艺术伦理倾向,在艺术上能用到,生活上也能加以运用。“中和”其实就是要适度,在我们平时的书法创作中,墨色的合理分配、字形的合理分配、字的粗细变化等都离不开“中和”。这个思想同时也贯穿道德观念,影响甚大。

2.“书品即人品”的美学思想

项穆除了“中和”的美学思想外,他还始终贯彻着一个“书品即人品”的命题。他说“况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人正则书正。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柳公权也曾说过“心正则笔正”,心是人的主导,心端正了人品就会端正;笔法是书写的工具,笔法端正了那么书法就自然端正。人的行为光明磊落是由心灵的光明磊落得来的,书法艺术的精神力量是由笔法的规范正确得来的。我们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去了解书法知识,了解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是我们在临摹一个字帖或者碑刻时,我们会先去看看这个讲述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故事、什么时代背景、什么思想感情,更有利于我们理解性地去学习。“书品即人品”同时也说明了文化修养对艺术境界高低的制约作用。一个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自然而然形成了别人没有的气质,想写文章是“强记洽闻,幽赞微言,文若春华,思若涌泉”。由此,苏轼更多地用文化层面来阐述这个问题,所以北宋出现了对“韵”和“书卷气”的提倡;对“俗”和匠气的抵制。为什么有些作品会体现出“俗”的气息?那么可能就是书读的不够多了。同时,“书品即人品”也强调一些生活中的道理。书画也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充满了灵性,或工巧、或冲动、或柔美、或飘逸、或沉稳、或妩媚、或大气,在这些反应中不就是能够体现出书家们的性格了?所以,书画艺术成了“无声之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书画通了人性,自然也就有了“书品”和“画品”。假如没有精神的学养,书画终究难脱离俗的气息。在你的作品中能看得见背后的文化内涵,那且能说你读的书多,你的人品也就不差了。

3.推崇王羲之的书圣地位

明晚期时,社会动荡不安。明代的书法主要是对赵孟頫宗法的膜拜。赵孟頫,字子昂。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其书法主要是学习王羲之,如图1。图3为赵孟頫的楷书作品之一。当时广为流传,受到了后人的推崇和学习。明代之所以把赵孟頫的地位看得这么重是因为赵孟頫全面取代了王羲之,成为了帖学正宗。整个明初书家的体系在赵孟頫名下,在明后期,许多书家认为这种帖学的歪曲不仅消除了王羲之的有效影响,也从根本上将帖学引到误区。这也导致了明代中晚期反帖学思潮的产生。

如徐渭、祝允明、丰坊、项穆也成为了反帖学中的一员。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兰亭序》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如图2是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

图1 赵孟頫题跋

图2 王羲之《行穰帖》

图3 赵孟頫 《湖州妙严寺记》

唐太宗视为国宝,号召天下临摹他的字体,后世称为“书圣”。王羲之书法是中国书法由“古质”审美转向“今妍”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推进了中国书法文化的自觉时代的到来。王羲之将汉魏拙朴书风转为自然流美的风格,与东晋文人雅士风流倜傥的人事姿态相合拍,同时王羲之也重视书法线条运行的自然美,并且将魏晋崇尚的“风规自远”的“中和”书法美发挥到尽善尽美之境,形成传承古代精髓,独标新意的雅致飘逸、刚柔相济的书法美学理念,与中国文化精髓中的多样统一的“中和之美”相合拍。项穆在《书法雅言》中曾说:“书法之宗,独以羲、献、萧、永,佐之虞、褚、陆、颜。既推二王独擅书宗,又阻后人不敢学古,无章功罪,足相衡矣。噫!世之不学者固无论矣,自称能书者有二病焉……”由此可见,项穆对王羲之充满了敬畏和推崇。赵孟頫在明代影响极大,但是赵孟頫的帖学渊源主要也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所以明代后期的书家们就开启了复古主义的思潮。他们认为学习就该学更有影响力、更早的、更系统的。所以这也是明晚期推崇王羲之的原因了。项穆在他的书法理论里,“中和”思想、“书品即人品”,始终贯穿着推崇王羲之书法的思想。

结语

项穆“中和”的书法审美理论,是针对宋代以来张扬个性的反中和美的书法思潮和创作倾向有感而发的。但它并没有成为项穆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主流,也代表不了当时书法的时代特色。然而,它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中和”思想就是要告诉人们在做人做事中,要朴素协调统一,并且也把儒家思想运用其中,对当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复古主义里,重新推崇王羲之的帖学地位,追寻更加正统的学习,对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说,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古典美学的中和之美。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高深的艺术,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出“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想。当然,这种“中和”的书法美学思想在明代具有一定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雅言帖学赵孟頫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赵孟頫《汉汲黯传》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赵孟頫《胆巴碑》集锦( 上)
赵孟頫与赵体概说
丁若镛《雅言觉非》考
新帖学价值范式的确立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