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明
摘要:当代语文教科书中,鲁迅永远是选文最多的作家。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把语文教育家的范围看小了,局限了语文教师鲁迅、教育工作者鲁迅、作家鲁迅和思想家鲁迅的身份,没有在这几个身份的变换中看清鲁迅作为语文教育家的现实意义。研究鲁迅语文教育思想,要从大语文角度来细读鲁迅的生平及其思想,挖掘鲁迅作品的教育价值,总结教师鲁迅的语文学科成就,提炼教育工作者鲁迅的历史贡献,力求对当前的语文教师成长、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鲁迅;语文;教育;思想
鲁迅在语文教育史上的地位是罕有匹敌的。鲁迅作品是中国现代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社会,洞察人生世相,表达自由精神、塑造独立品格、彰显人世姿态、追求幸福生活的文学经典。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故乡》《孔乙己》《社戏》《药》等作品就已经庄严进入中学教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无论是民国老课本,还是1949年以来的各种版本语文教科书中,作为语文课文的主要选文对象,鲁迅的作品一直是语文教育史上的热门话题。然而,大多数人对鲁迅的认识也就仅限于此,即鲁迅只是和朱自清、叶圣陶等人一样,是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文学作品是“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语法规范”的主要参考对象;但和朱自清、叶圣陶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鲁迅不是语文教育家。
如果真要论证鲁迅是一个语文教育家,就非常有必要梳理一下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梳理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就要从鲁迅和语文、教育、思想这几方面的关系着手,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教育工作者鲁迅、思想家鲁迅和语言大师鲁迅到底有哪些影响和贡献。
一、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
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种定性和写进文学史、思想史和革命史的论述来自于毛泽东。作为“三家”的鲁迅,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冰冷的文献和人们的敬仰之中,而是伴随着语文教学而成长和发展的。
无论是“一纲多本”,还是部编版教材,不管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和形式怎么改革,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人的鲁迅始终是教科书的“宠儿”,教科书中的鲁迅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几个作家形象之一。当你是孩提时,是《社戏》中的“迅哥儿”和《百草园》中的“我”刻下了鲁迅最初的模样;随着年龄逐增,在你的记忆中印象深刻的是,鲁迅体味世事炎凉和在“铁屋子中”呐喊的猛士“不惮于前驱”的一往无前的形象;而你一旦在《灯下漫笔》中,看穿了这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就会明白鲁迅为什么非要创造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样时代”。而这个鲁迅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时代,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新中国无限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当然,如果鲁迅与语文的关系仅限于此,那么这样的鲁迅确实只是语文教育研究的对象,并不怎么值得语文教育史浓墨重彩。然而,如果你认真梳理现代语文发展历程,回望现代语文教育史,就会发现,鲁迅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高峰。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鲁迅的文学创作支持了陈独秀、胡适等人发动的新文化运动,使得白话文文学创作从理论革新变成文学实绩,这种开启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史和杂文史的作家,是任何一个讲授语文课的老师都绕不开的,也是任何一本语文教科书都不能忽视的,更是任何—个想学好现代汉语、普通话和语文课的学生都必须掌握的。二是时任中华民国教育部的管理人員,鲁迅在推广使用现代白话文,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作家和语文教育家所不能比拟的。三是鲁迅的行文风格、修辞手法,特别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被誉为“民族魂”,是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的代表人物。
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和作品教学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温立三曾撰文指出:“入选民国时期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共116篇(首)(其中包括鲁迅译文26篇)。民国时期,鲁迅作品选人中学国文教科书历经了三次高峰。三次高峰分别是:1923~1926年,20年代末~30年代中,1946~1947年。三次高峰的出现皆与时局变动息息相关。”
总之,鲁迅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就好比是盛唐诗歌中的李白。余光中曾形容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从这个角度来形容语文教科书上的鲁迅,那就是“字比李白多上万,遍及教育各阶段”。
二、教育工作者鲁迅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育工作者鲁迅还不如教育部公务员和教师周树人来得贴切。但二者又不是那么容易区分,为了行文方便,这里仍以教育工作者鲁迅为主要表述对象。
辛亥革命前的鲁迅为了改变家庭的落后面貌,放弃科举转而攻读矿山、水师学堂,而后考取留学日本的医学专科学校。但是,在仙台留学期间,为了唤醒麻木的国民,他又毅然选择弃医从文。身为同盟会成员的“假洋鬼子”,鲁迅为了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统治,曾在杭州、绍兴等地的师范学校和中学任教,虽然直接从事的教学工作和语文教育关系不大,但其在师范学校的外教翻译和中学的管理工作,都和语言、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辛亥革命胜利后,受同乡蔡元培的举荐,鲁迅来到南京革命政府教育部任职,一直到1925年被免职,鲁迅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公务员长达14年之久。为了一改文学家鲁迅的固有形象,丰富作为教育工作者鲁迅的史料和研究视角,吴海勇曾撰写了《时为公务员的鲁迅》一书,该书于2005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更有南开大学的李新宇在《齐鲁学刊》发表的《鲁迅的官场生涯》一文,将鲁迅的官场生活和文学创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教育部分为普通教育、专门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司,前两司管的是学校教育,这些事务就都归社会教育司。也就是说,今日宣传部、文化部、新闻出版署的那些事务,当时都归社会教育司。所以,鲁迅的工作很繁杂,几乎所有的文化活动和娱乐设施都归他们司来管。甚至乡间有人觉得自己的寡母一生不容易,希望政府表彰母亲的节与孝,呈文最后也要送到鲁迅的手里。”不仅如此,作为教育部“官员”的鲁迅,除了长期主管文化、图书、典籍等日常事务外,还曾兼任北京大学讲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高校教师,即便是1926年南下后,仍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可以说,鲁迅将其一生中最为灿烂的岁月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教育工作者鲁迅”实至名归。
三、思想家鲁迅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鲁迅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其作品发人深省、内涵丰富,更在于他的思想深邃,始终关心“国民性”的改造,秉持为国为民的大情怀。
思想家鲁迅始终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自题小像》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其光辉一生的生动写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鲁迅几乎以一己之力,指出了中国人民不能走的老路:“既不要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921年1月,写作《故乡》时的鲁迅尚不清楚这条路是怎样一条路,但肯定不是辛亥革命“未竟”的事业,等到中国共产党在当年7月成立后,鲁迅逐渐明白这样一条从未有人走过的路,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于是,鲁迅加入了党领导下的左联,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创作思想性强、短小精悍的杂文上来。
鲁迅创作的杂文不仅在当时成为进步青年学习进步、爱国为民的主要武器,即便是在今天,鲁迅“立国必先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思想对当前启发国民文化自觉、民族自尊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鲁迅作品无疑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其他文学作品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鲁迅思想之深刻,不止存在于其杂文,还存在于他的散文诗和小说。通过这些作品,鲁迅让阿O的精神胜利法,成为警醒“国民劣根性”的不二法门;他穿越历史迷雾而来,看透“吃人”的狂人本质,发出了“救救孩子”的世纪呐喊;怀着对祥林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更显凄婉和哀凉。可以说,正是有了作为思想家的鲁迅,鲁迅的文学作品才更有生命力和穿透力。
四、语言大师鲁迅
鲁迅的语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面旗帜。在鲁迅之前,尽管有人提出有白话文作品,但唯有到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才明确地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这种用当下口语来表达书面语的大胆革新,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正因如此,鲁迅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其作品风格是形式多样的。既有“金刚怒目”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有“菩萨低眉”的“怜子如何不丈夫”,还有讽刺幽默的打油诗《我的失恋》。特别是作为其戏仿改写古代故事的小说集《故事新编》,用古人演绎时下之事,可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在作品的修改完善上,鲁迅非常重视文字的推敲和润饰,这就使得他的语言大师地位在作品的修改中得到进一步确立。鲁迅的深度修改,是他在创作过程中很另类、很奇特、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他在文字上修改得很多,涉及每一篇作品。鲁迅的语言功底不仅在中文方面影响深远,而且还熟悉日语、德语、俄语等多国语言。鲁迅曾留学日本,熟悉掌握日语自然是毋庸置疑的,对此,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过记述。此外,他还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用过德语,用俄语、德语翻译过文学作品。这些经历和作品都是其作为语言大师的实证。
五、语文教育家鲁迅
虽然鲁迅没有做过中学语文教师,但其创作的作品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总体来说,提出语文教育家鲁迅这一命题的主要意义有以下三点。一是丰富和完善了语文教育家和语文教育史研究范围。不仅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家的主要来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主管部门乃至文化传媒领域等和语文教学相关的教育工作者也是语文教育家的来源之一,甚至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也具有语文教育家的来源可能性。语文教育史不仅要关注那些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科书、语文学术专著的专家学者的传统领域,也要从学生学习、教师成长和学科建设等领域来研究。二是拓展了鲁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历来关于鲁迅的研究,多侧重于对其文本的细读和中学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考点研究,对其他的作品则从写作、人文性等角度关注多,从教育学角度关注较少。而对鲁迅的语文教育价值来说,多侧重于其语文考试和教学的难易程度上,切入点过小,把关注点过多地放在了实用性上。三是跳出了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只重作品,不重语言的藩篱。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要结合学生学习和文化自信等现实考量,从语言学习、应用等角度人手。
六、研究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鲁迅语文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提炼出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用的价值,是当前的关键要义。简言之,大致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深入挖掘教师鲁迅的现代意义。作为教师的鲁迅,一方面从事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两不误,自己编写讲义,撰写专著,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史学习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此外,还不忘社会担当和文艺救国的使命,创作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等名篇佳作,担任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校内职务。这种集教学、科研、创作、管理为一身,且样样拿手的语文(中文)学科教学名师,是当今的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不逞多让的,也是新时代语文(中文)学科教师学习的楷模。二是要深入挖掘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鲁迅作品旁征博引,汪洋恣肆;内容涉猎古今中外,适用性强;语言幽默讽刺,深刻警醒;思想性、艺术性都是現代文学的典范。如何将其作品的优点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是当下研究鲁迅语文教育思想的重中之重。三是要深入挖掘鲁迅语文教学的文化价值。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五四时期,其对梅兰芳、京剧等文化娱乐明星和国粹的态度是值得今人深入思考的,其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思想是我们批判学习外来优秀文化的标尺。总之,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标准来看待鲁迅的语文教育思想,以期为当前的语文教师成长、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学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责任编辑 冯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