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贝贝 曹雯梅 刘松涛 张亚菲 赵威 刘述忠
摘要:以玉米新品种玉农76为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探讨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的最佳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株高、稳位高、空秆率、秃尖长度逐渐增加,穗长、穗粗、行粒数、双穗率、穗粒重、百粒重则逐渐降低,出籽率和穗行数相对稳定。玉农76在中等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关键词:玉农76;密度;肥力;产量;农艺性状
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协调好玉米个体和群体的关系,追求群体产量是玉米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不同玉米品种在其适宜的种植密度下,群体和个体的协调生长才能获得最高的产量。玉农76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为更合理有效推广利用该品种,发挥其增产的潜力,本研究在不同地力水平下设置不同种植密度,探讨肥力水平、密度对其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影响,为玉农76在不同地力水平下的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品种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选育的玉米新品种玉农76。试验于2019年在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高肥水地块,前茬作物小麦,产量水平8750kg/hm2)及河南省西华县农科所(中等肥力地块,前茬作物小麦,产量水平6950kg/hm2)进行。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三次,试验设8个密度(万株/hm2):5.25、6.0、6.75、7.5、8.25、9.O、9.75、10.5,每个试验点共8个处理,6行区,行长8m,宽窄行(0.4m、0.8m)种植,田间管理同丰产田。收获前调查株高、穗位高、抗倒性、病虫害等性状,收获中间2行计产,同时每小区取代表株10株供室内考种用,以13%的含水量统一折算出玉米小区产量。
二、结果和分析
(一)产量结果分析
由图1可知,玉农76在同一密度下,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产量差异较大,随着密度的增加,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中,中等肥力在6.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峰值,高肥力地在7.5万株/hm2时产量达到峰值。
由表1可知,各密度间、试点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密度与试点间互作达到显著差异,说明密度和试点间存在互作;试点内区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试点内区组间试验条件均匀一致,试验误差小,数据可靠。
由表2可知,玉农76在密度为6.75、7.50万株/hm2时的产量较高,二者除与密度8.25万株,hm。时差异不显著外,与其他密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说明玉农76在密度6.75~8.25万株/hm2时均可获得较高产量。
(二)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密度对株高、穗位高的影响
不同肥力条件下,株高与种植密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图2),中、高等肥力条件下,株高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245X+256.450(相关系数R2=0.972,F=31.4**)、Y=2.319X+229.30(R2=0.828,F=14.27**),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株高的回归方程表明,密度每公顷增加10000株,中等肥力和高肥力的株高将分别增加3.245cm、2.319cm。但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中等肥力条件下的株高比高肥力条件下的株高增长稍快。中、高等肥力的穗位高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416x+102.64(R2=0.895,F=87.94**)、Y=1.143x+112.11(R2=0.936,F=27.33**),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穗位高的回归方程表明,密度每公顷增加10000株,中等肥力和高肥力的穗位高将分别增加1.416cm、1.143cm,中等肥力条件下的穗位高比高肥力条件下的穗位高增高更多。
(三)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密度对穗长、穗粗的影响
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穗长、穗粗与种植密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图3),中、高肥力的穗长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411x+18.077(R2=0.810,F=25.56**)、Y=-0.389x+16.975(R2=0.969,F=87.60**),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中、高肥力的穗粗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039x+5011(R2=0.904,F=12.08*)、Y=-0.091x+5.091(R2=0.938,F=80.25**),回归关系都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粗的回归方程表明,密度每公顷增加10000株,中等肥力和高肥力的穗长将分别缩短0.548cm、0.519cm,穗粗分别减少0.053cm、0.121cm。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穗长和穗粗都随着密度增加而降低,且中等肥水条件下的穗长比高等肥力条件下的穗长缩短较多,穗粗则相反。
(四)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密度对穗行数、行粒数的影响
不同肥力水平下,穗行数、行粒数与种植密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图4),中、高等肥力的行粒数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95x+37.523(R2=0.962,F=52.83**)、Y=-1.175x+37.65(R2=0.927,F=75.61”),回归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中、高肥力的穗行数与种植密度的回归关系均不显著。行粒数的回归方程表明,密度每公顷增加10000株,中、高等肥力的行粒数将分别减少1.460粒、1.567粒。穗行數这一性状更倾向于质量性状,对环境的变化表现相对稳定。
(五)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密度对空秆率、双穗率的影响
不同肥力水平下,双穗率、空秆率与种植密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图5),中、高等肥力的空秆率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225x-0.450(R2=0.849,F=33.77**)、Y=1.021x-2.146(R2=0.896,F=51.79*),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中、高等肥力的双穗率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7x+0.681(R2=0.761,F=17.64*)、Y=-0.087x+0.622(R2=0.816,F=8.31*),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空秆率、双穗率的回归方程表明,种植密度每公顷增加10 000株,中、高等肥力的空秆率将分别增加0.225%、1.021%,双穗率分别减少0.107%、0.087%。中、高等肥力条件下,空秆率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中等肥力的空杆率比高等肥力空杆率增加得更慢些。而双穗率随着密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其中,中等肥力的双穗率比高等肥力双穗率降低得更快些。
(六)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密度对穗粒重、百粒重的影响
中、高等肥力的穗粒重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5.504x+150.75(R2=0.955,F=126.96**)、Y=-9.590x+175.44(R2=0.969,F=184.22**);中、高等肥力的百粒重与种植密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414x+28.003(R2=0.834,F=30.06**)、Y=-0.799x+30.038(R2=0.784,F=21.73*),回歸关系都达极显著水平。穗粒重、百粒重的回归方程表明,种植密度每公顷增加10 000株,中、高等肥力的穗粒重将分别减少5.504g、9.590g,百粒重分别减少0.414g、0.799g。穗粒重、百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高等肥力条件下穗粒重、百粒重降低更快。
(七)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密度对出籽率、秃尖的影响
中、高等肥力的出籽率与种植密度无显著回归关系;中、高等肥力的秃尖与种植密度回归方程分别为:Y=0.091x+0.394(R2=0.786,F=22.09*)、Y=0.134x-0.195(R2=0.956,F=129.63**),回归关系达到显著水平。秃尖率的回归方程表明,种植密度每公顷增加10000株,中、高等肥力的秃尖将分别增加0.121cm、0.179cm,表明秃尖长度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且高等肥力条件下的秃尖长度增加较快。
三、讨论与结论
种植密度是影响作物产量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合理的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农艺性状。国内外对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做过大量研究,常建制等对豫北地区的研究提出种植密度为6.0万/hm2时玉米产量最高;孟战赢等对豫西地区的研究认为,玉米单产最高的种植密度为8.25万~9.75万株/hm2。
本研究对中、高等土壤肥力条件下玉农76产量与种植密度的关系表明,随密度增加产量先提高后下降,这一趋势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中等肥力水平下,密度在6.75万~7.5万株/hm2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低于和超过这个密度时产量将下降,即在中等肥力水平下玉农76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在高肥力水平下,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即在高肥力水平下玉农76的适宜种植密度应为7.5万株/hm2左右。
玉农76的株高、穗位高、空秆率都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双穗率则相反。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各性状比较表明,高等肥力比中等肥力穗位高、空秆率随密度增加更快,可能是因为土壤肥力高,更有利于营养生长。
产量的相关性状研究表明,玉农76的穗长、穗粗、穗粒重、百粒重都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秃尖长度则反之,出籽率与密度无显著相关性,这和张艳等的研究结论一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高等肥力比中等肥力条件下玉农76的穗粗、行粒数、秃尖、穗粒重、百粒重降低更快,穗长减少更慢,而穗行数和出籽率相对稳定,受密度和肥力影响不显著。
综合上述分析,玉农76在中肥力条件下适宜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左右,在高肥力水平下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左右。
(责任编辑 曹雯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