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准参照点,不再左右为难

2020-04-27 08:41经娟
数学大世界·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观察者小熊物体

经娟

【案例背景】

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数学教学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方式,所以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富有个性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应该被鼓励和赞扬。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课堂所学的内容能够被接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了一年级的训练,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讲、主动交流,只有部分学生自控力差。《观察物体》这节课需要组织很多观察活动,对一线老师来说,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课让我们望而生畏,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还需要进一步考量。

【案例描述】

2018年11月,我有幸和同年级组的潘老师一起为新教师上一节示范课,由于接近学期末,可供选择的课不多,潘老师选择了《9的乘法口诀》,我则选择了《观察物体》。这节课需要设计许多观察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把控不好就容易亂,还有观察时学生不易区分从左、右两个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自己先研读教材,撰写教学设计,在本校先上一次,请年级组老师和领导来听,进而改进我的教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材先出示了同一间教室的两张照片,教学时我把教材情境图换成了本班的教室,学生一下有了兴趣,很容易就判断出了第一张照片是站在教室的后面拍的,第二张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教材第二张图片是四名学生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和玩具猴拍照,接着出示四张玩具猴的照片,要求学生辨别四名学生拍的分别是哪一张照片,我将这道例题设计成观察活动,将玩具小猴换成了玩具小熊,学生四人一小组活动,并将正对小熊的位置称为1号位置,其他三个方向逆时针依次编号为2号、3号、4号位置,学生先坐在自己的位置观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小熊是什么样的。1号位置的学生说:“我站在小熊的前面,我看到了小熊的正面,有眼睛,耳朵。”3号位置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小熊的后脑勺和屁股。”其他同学噗的一声笑出来……“1号和3号位置的同学同意吗?”我问。同学们自信地点点头。接着,2号位置的学生说:“我看到了小熊的一只胳膊,一条腿,一只眼睛……”没等说完,底下有学生议论了起来,只见4号位置的学生纷纷举手:“我也看到了小熊的一只胳膊,一条腿,一只眼睛啊,你说得不清楚。”正当他们争论无果时,我打断了他们,因为我知道还有些同学没有看到2号和4号位置的样子,争论不是面向全体,没有什么意义,于是我顺势接入下一个活动:请学生逆时针依次转动到四个方向观察,然后回到自己的位置,要求找一找2号和4号位置的不同。在音乐声中,学生开始了第二轮活动,乍一看,学生都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但仔细看看,学生在一个位置观察的时间很短,快的学生甚至几秒就到下一个位置了,嬉闹中,走马观花地完成了观察活动。

活动结束后,明白的小朋友解释道:“2号位置是在小熊的左面,看到的是小熊的左手臂,左腿,左眼睛;4号位置是在小熊的右面,看到的是小熊的右手臂,右腿,右眼睛。”还有个小朋友解释道:“从右面看,看到小熊的左面;从左面看,看到小熊的右面。”“不对不对,2号位置从左面看,看到小熊的左面,4号和它相反。”另一个小朋友争论道。其他小朋友听得云里雾里。我其实是想让学生发现小熊脸的朝向不同,可是学生的思绪跟脱了缰的野马,缠绕在小熊的左右面,我只能强行拉回:“2号位置观察到小猴脸是朝哪的呀?4号位置呢?”这样的提问生涩而突然,由于学生第二轮没有重点观察脸的朝向,现在追问,部分学生已经记不清刚刚看到的样子了。就这样,学生迷迷糊糊地看完了小熊,后面练习中的飞机,学生各用各的方法,有找关键特征,有找飞机的左右,还有找观察者的左右,学生和我都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当我上完课,陈主任招呼我去了办公室,面带微笑地问:“累吗?”我羞涩地低下了头没有说话,心想:累啊!小孩都把我绕晕了。陈主任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哈哈笑出了声,“累就对咯,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目标是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对,这里要注意两个地方,一是‘从这个字的理解,纵观小学数学教材中‘观察物体的内容,都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点,如四上的《观察物体》,指的是以观察者的角度所观察到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得到的图形,比如观察小熊,1号位置为主观察者,从左面观察应该是4号位置看到的,小熊右面的样子……二是‘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句话不严谨,也可能相同,建议改成‘不一定相同,比如一年级的观察正方体,长方体,有些面是相同的呀!”

“如果学生说‘我站在小熊的左面,看到小熊的左手臂也是正确的呀,这样与‘从右面看听起来不太匹配,一个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点,一个是以被观察者为参照点,怎样避免这样的冲突?”

“淡化被观察者的左右,以1号、2号、3号、4号位置描述,如果有小朋友说也应鼓励,但不拓展,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小熊的关键特征上,即脸的朝向。”

听了陈主任的建议,我灵机一动:“学生描述不清,左右为难,既然要找关键特征,我可不可以拍成照片,拿着照片进行左右比较,更容易将重点放在脸的朝向上,是不是更直观一些。”陈主任同意地点点头。

“乱吗?”刚一阵窃喜,想到一个妙招,陈主任不经意间又戳到我心坎里了。

“在换位置观察时有点乱。”我低声地回答。

“知道为什么吗?二年级的小朋友还小,虽然你已经讲清了要求,但他们要转化成行为并严格执行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你看能不能换成视频,找4个机灵的小朋友示范给他们看,小孩的模仿能力最强了。”

听了陈主任的一番话,恍然大悟,如果连老师都没能搞清楚,只会糊涂了学生,我认为:吃透课标、理解教材是教好数学的前提。

【案例反思】

一、仔细钻研教材,把握课程重难点

教材是根據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生活,精选教学例题和练习阐述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用书。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课上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只有自己钻研出味儿了,才能教出味儿来。”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一线教师不能照本宣科,逐题讲解,不分轻重,平均用力,而是要仔细钻研教材,从整体理解编者的意图,从数学思想上挖掘教材深层次的内涵。“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传授的知识。通过这节课,我发现钻研教材不仅仅要研究这一课的内容,还要研究这一单元的内容,甚至要研究整个小学阶段或义务教育阶段与之相关的内容,因为数学区别于语文等学科,它的连贯性比较强,需要前后贯通,了解知识全貌,形成知识脉络,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学习这节课前,一年级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左右,观察过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经验,四年级学习的观察物体是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几何组合体的形状,教材统一规定观察时是以观察者为参照点分左右,纵观知识的呈现过程,对这节课的理解更深了,思路一下清晰了。

二、丰富活动材料,发展多种感官

二年级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而观察物体属于抽象的几何知识,要让学生在抽象思维上有所提升,就要让学生多感官参与,直观感受,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保持操作的热情,又要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这取决于教师“材料的投放”。第一次试教,虽然我也设计了两个观察活动,但我只提供了四人一小组和一个小熊来观察,要求学生将观察到小熊的样子记在脑子里,然后让学生描述,学生出现了说不清的情况。经过课后教研、反思,后面的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提供小熊外,还为每组准备了四张照片,分别是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拍到的小熊相片以及活动要求示范视频。为什么要准备相片?我觉得学生从自己的位置看到的样子表述不太方便,仅仅观察一下印象又不深,让学生观察后找到相应的照片,可以帮助学生从立体实物抽象到平面图形,学生印象深刻。两次观察活动,我都准备了示范视频,第一次主要是三个环节:细观察,闭眼想,找照片。第二次区别于第一次,是在前面添了“定位置”,因为学生需要逆时针转动,只有明确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有秩序地进行观察。老师不是枯燥地讲要求,学生不是无目的地听要求,老师示范,细化活动要求,学生学得更快,活动进行得更顺利。

三、核心问题引领,抓住课堂本质

提问和理答是数学课堂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适当、恰当、有效的提问引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品质,是这节课成败的关键所在。本节课中,当学生出现“我在小熊的左面,我看到小熊的左眼睛、左耳朵、左手臂”时,我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小熊的主要特征,比如“脸的朝向”,因为如果关注小熊的左右,就要将小熊拟人化,站在小熊的角度思考,学生容易混乱。所以我可以追问:“小朋友们可以摸一摸,看看2号和4号位置有什么主要特征不一样?”学生在进行第二轮观察活动时,可以巡视各组操作情况。有了这样的核心问题做导向,学生有了思维的方向,避免出现参照点的不同而引起的混乱,从而会得到更清晰的表象。

猜你喜欢
观察者小熊物体
用追击相遇的模型解释多普勒效应
小熊
幼儿游戏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基于Android的智慧竞赛APP设计与开发
教师在幼儿游戏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可爱的小熊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力”常考易错点扫描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