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可红
2020年1月1日,馆藏“同志画社”名家作品展在潍坊市博物馆正式面向社会大众展出,展品涵盖了上世纪20年代同志画社诸多名家的珍贵画作,这是一场不可错过的展览。
潍坊文化,源远流长;书画艺术,辉煌灿烂。汉代画像石、南北朝壁画、隋唐造像,彰显潍坊绘画艺术的深厚底蕴。宋代除画坛里程碑式的人物李成、张择端外,潍坊籍画家尚有郭乾晖、李雄等大家。明清时期的冯起震、李师中、刘墉、陈介祺以及宰潍的周亮工、郑板桥、招子庸等,均对潍坊的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至清代晚期,潍县画坛名家刘嘉颖不屑仕途,绝意科举,潜心绘画创作,并培养了刘炯、贺念初、丁启喆等众多弟子。
刘嘉颖的弟子后来多数成为同志画社的创建人、教师和早期社员。1921年,郭兰村、赫保真和傅柳坪三人成立益社,拜丁启喆、刘炯为师,学习研究国画艺术。1922年,在丁启喆的倡导下,同志画社在“益社”基础上成立,丁叔言任社长,刘炯任副社长,丁启喆任教师,其他主要社员还有郭兰村、赫保真、葛焕斗、傅柳坪、马洁泉、徐培基、陈寿荣、郭味蕖、于希宁等30余名。画社冠名“同志”,一意“志同意合,同心同德”;二意秉承“救国救民”的时代精神,“四海皆同志”。画社宗旨为“不标榜哪一派,不吹捧什么人,也不排斥任何派和任何人,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优良传统,发挥各自特长,以图振兴国画艺术之大业。”
在20世纪上半叶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中,同志画社的成立使潍坊画家群体逐渐形成了趋同的艺术价值观,构筑起整体的艺术力量,他们自觉地肩负起“美术救国”和文化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艺术主张和创作实践中融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同志画社招生授徒、举办展览雅集、出版教材画册,对普及国画艺术、培养年轻画家、推动潍坊绘画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志画社的代表性画家郭味蕖、于希宁、徐培基等在画社老师的鼓励支持下,纷纷赴京沪求学,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探索地域特色与寻求表现中国画新内容、新形式以及艺术个性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郭味蕖、徐培基、于希宁、赫保真等分别到中央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和青岛等高校和地方任教,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美术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炯(1872-1939),字秩东,号秋生。自幼跟从其叔刘嘉颖学习绘画,专攻花卉翎毛。曾任潍县县立中学图画教员,与丁启喆等创办同志画社,担任副社长。待人以诚,獎掖后进,不遗余力。工笔花鸟画造诣极深,章法严谨,画工精湛。
丁启喆(1873-1938),字东斋,号雪庐,斋号自笑轩。自幼酷爱书画,后拜刘嘉颖为师学山水花卉。擅长人物画,师法陈洪绶,风格近似张士保。又从郭恩孚学诗词,与高密诗人傅丙鉴常有诗.词酬答。曾在潍县广文中学、丁氏益群小学任图画教员。著有《自笑轩诗集》《老莲汇稿》等。康有为曾为其题词:“碧海丹青”
丁叔言(1888-1946),名锡纶,以字行,斋号养静轩。潍县知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5岁始学国画,山水花卉师从刘嘉颖、丁启喆。1909年,他与丁东斋联合画友组建神州画社。1922年与丁启喆、刘炯等成立同志画社,并任社长。著有《养静轩诗草》《孟浩然年谱》《潍县半月围城记》《潍县傅戈庄盐店被焚案记实《张士保先生评传》《考察日记》《五十年之回顾》等。
郭兰村(1902-1978),名酒馨。擅长工笔人物,兼画骏马和工笔花鸟。代表作有《水浒传人物绣像》《凌烟阁功臣绣像》《流民图》《昭陵六骏图》等,其中《水浒传人物绣像》于1952年入选全国第一届画展。他将绘画艺术融入红木嵌银漆器和风筝设计,对潍坊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赫保真(1904-1987),字聘卿。幼年即喜爱绘画,师从丁启喆和刘炯。1921年,与郭兰村、傅柳坪组织益社,研究国画。
1922年,经丁启喆倡导,在益社的基础上成立同志画社。1924年后,先后在青岛一中、教师进修学院、工艺美术学校等学校任教。擅长花卉,以画牡丹著称,有“赫牡丹”之美誉;兼画人物、山水。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理事、“民盟”山东省委顾问。
徐培基(1909-1970),字植生,别号山左布衣。1929年考入上海新华艺专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兼任新华艺专附设师范部主任。1937年回潍后,历任油坊沟小学、潍县县立中学校长,潍坊市青年中学、潍坊师范学校教师,昌潍医专总务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擅画山水,一生遍游全国名山大川,举凡五岳、庐山、雁荡等名山胜景,无不收入画卷,写生稿有40余册,代表作有《五莲风貌》《峡山水库》等。擅长书法,精于篆刻。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山东文联委员、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