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倡议
【DOI】10.19422/j.cnki.ddsj.2020.04.003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7+1合作”及之前的“16+1合作”)是近年来中国对欧合作的新增长点,是中国推进大国外交蓬勃发展的新议题,也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合作机制之一。政治对话、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构成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三大支柱,其中加强人文交流是夯实双方合作民意基础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中东欧地区开展人文交流既是中国构建和强化自身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选择,也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深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础。[1]
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在波罗的海三国、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以及17个中东欧对象国等层面开展,[2]迄今已取得丰富成果。但是,当前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因素还有很多,双方面临的挑战仍然存在。对此,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可以通过丰富内容和拓展途径,更好地推进人文交流合作。
中东欧国家是中国最早开展人文交流的一批对象国。20世纪50年代,在双方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包括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在内的不少中东欧国家高校就已经开展了汉语教学,并且与中国互派留学生。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下,中国构建了较为清晰的对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路线图。无论是2012年发表的《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2013年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还是2019年发表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杜布罗夫尼克纲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都将人文交流列入成果清单,并作为重点合作领域进行规划和推进。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起点低、发展快、潜力大、任务重。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看,在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化之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较多地受到国际局势和大国因素的影响。从冷战期间受制于中苏关系的波动起伏,到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纷纷“向西看”,受世界格局与国际形势所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几乎陷入停滞。直到2012年,双方才重新“发现”对方。近8年来,通过官方搭建规划平台、丰富民间交流内涵等举措,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形成了以文化交流、人员交流和思想交流为重点,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为特点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模式。[3]
在文化交流方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2年,中国政府计划在未来5年内向中东欧16国提供5000个奖学金名额,支持16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邀请1000名中东欧国家学生来华研修汉语,并派遣1000名中国学者和学生赴中东欧国家研修。[4]2014年9月,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在中国天津成立,正式搭建起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校间的合作平台,通过电子资源共享、学历学位互认、互设奖学金等方式推动高校师生的流动。截至2018年底,中东欧地区已有34所孔子学院和43所孔子课堂。中国已有97所高校与中东欧国家的29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關系。双方还举办了多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会议,积极推动和深化双方高校交流与合作。[5]
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部长论坛、美术家采风创作活动、文化创意产业论坛、音乐夏令营、舞蹈夏令营等,不断涌现的教育、文化、艺术、文学等活动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交流搭建起良好平台。
在人员交流方面,旅游促进机制和签证通关手续减免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人员往来。2014年5月,由匈牙利牵头组建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机构和旅游企业联合会正式成立。此后,双方定期召开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部门高级别会议、旅游产品专场推介会、旅游交易会等,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旅游合作和人员往来。2016年3月,中国国家旅游局驻布达佩斯办事处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在中东欧地区设立的首个海外旅游办事处。截至2018年底,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已增长到15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6]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位列中国游客数量增长最快的五大目的地。[7]此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还在航运领域展开合作,希望共建“空中丝绸之路”。截至2019年10月,中国与16个中东欧国家中的14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航空运输协定。[8]
在思想交流方面,以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为核心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思想交流平台逐渐丰富并完善,[9]现已涵盖中国—中东欧国家高级别智库研讨会、中国与中东欧青年政治家论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国际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2017年4月24日,中国—中东欧研究院在布达佩斯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在欧洲第一家独立注册的智库。2019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全球伙伴中心在第八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期间正式成立。2019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共同成立了“中国研究中心”,为中欧文明交流互鉴搭建了新的高端智库平台。思想沟通有助于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增信释疑,是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开展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以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为基础开展的“小多边”和双边人文交流合作也引人关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搭建整体人文交流平台的同时,也在开展与各个区块的创造性合作,赋予了双方跨区域合作框架的新维度。2016年4月,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在北京举办旅游推介会;[10]同年12月,成都举办了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电影节。[11]波罗的海三国也与中国开展了良好的人文交流,包括相互举办艺术节、开展波罗的海国际教育展以及在上海举办“波罗的海音乐节”等。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中东欧各国文化历史、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程度的异质性,中国在挖掘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潜力的同时,需要立足重点国家开展人文交流。例如,2017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的协定》对中塞旅游和人文交流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在罗马尼亚,以文化节、电影节和艺术巡演为形式的文化交流也是中罗人文沟通的重要体现。匈牙利与中国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一直走在中欧四国前列,匈牙利也是第一个设立中文与本国语言双语学校的欧洲国家。2019年5月15日,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应邀出席在北京召开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推动两国文明交流实现新的突破。
如何评估人文交流成效是研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的核心议题。中国—中东欧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民调结果显示,双边及多边层面的人文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民众的对华认知。59%的受访民众对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印象深刻,61%的受访民众认为中国在过去5年中国际地位不断提高。[12]与此同时,民调结果也显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成效依然有限,双方人文交流合作依然任重道远。
从中东欧国家的观念因素看,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仍然是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重要障碍。双方在文化归属感、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文交流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中东欧研究院的民调结果显示,中东欧地区只有26%的民众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紧密。[13]匈牙利前驻华大使库绍伊·山多尔曾表示,价值观差异是中国发展对中东欧及对欧关系中的最大障碍。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的战略需求不同也是阻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取得进一步成果的重要因素。对中东欧国家来说,除了塞尔维亚在科索沃独立问题上的诉求外,似乎没有太多关乎国家安全和重要关切的问题需要中国给予其国际支持。中东欧国家对华合作主要还是出于经济层面的考虑,他们普遍担忧未来几年欧盟经济增速放缓,为了提高本国经济对抗外部冲击及应对潜在经济风险的能力,中东欧国家希望贸易伙伴和投资者多样化。但从贸易体量上看,相对于欧盟,中国对中东欧国家而言仍然是较小的经济伙伴,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中东欧国家对华合作“经济导向型”的短期特性。此外,中东欧国家普遍缺乏通过人文交流开展对华战略合作的长期规划,部分中东欧国家甚至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取得的渐进式成效缺乏耐心。
从地区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来看,中东欧各国的对外政策虽然趋向多元务实,但仍将欧盟和美国视为外交关系的重点。同时,中东欧国家对中国在欧洲影响力的扩大存在认知分歧,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规范秉持派,如捷克、波兰等;二是温和重商派,如匈牙利、塞尔维亚等;三是欧盟追随派,如东南欧国家。[14]近年来,受中美贸易摩擦以及中欧合作与竞争常态化的影响,中东欧国家认为与中国合作的政治敏感性愈发凸显。2019年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到访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北马其顿等国,对上述国家与中国开展合作发出“警告”。中东欧媒体对此予以广泛报道,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外部环境压力。同时,欧盟也在投资安全审查、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方面屡有实质性动作,且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心存疑虑。
因此,随着全球政治格局日趋复杂,部分中东欧国家对华态度明显受到了美欧国家对华态度的牵制,尽管其有与中国密切合作的意愿,但也要更多顧及美国和欧盟的态度。在此背景下,波兰和捷克的对华态度已经开始呈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化,这与塞尔维亚和匈牙利的对华友好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
此外,2019—2020年初,多个中东欧国家相继完成了地方选举、国家议会选举和欧洲议会选举,国内政治情势的变化也影响其与中国的人文交流合作。例如,在地方层面,来自捷克海盗党的布拉格市市长贺瑞普干涉中国内政,严重触犯了中国的核心利益,导致布拉格市与北京和上海的友城关系在2019年被终止,对中捷人文交流造成严重损害。在国家层面,波兰法律与公正党在大选中维持了一党独大的地位。该党作为“跨大西洋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受美国影响较深,还推动波兰当局配合美国掀起所谓的“华为间谍案”风波,并追随美国抵制华为。在欧盟层面,捷克现任欧委会委员维拉·朱洛娃(Vera Jourova)被任命为欧委会副主席,负责捍卫欧盟价值观及透明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盟对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警惕与防范。
通过人文交流培养和巩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民众间的友谊,从而影响中东欧国家民众的对华态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推动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已经取得丰富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尚未形成成熟的机制化人文活动平台。二是人文交流主要依靠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国家间的双边互动不足,且分布不平衡,人文交流活动的质量和规模差异较大。三是人文交流易受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影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重点在经济领域,这块“压舱石”决定了双方互动的程度和规模。同时,在结构性因素和中东欧部分国家自身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双边人文交流的成效不尽如人意。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一是推动人文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建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目前的人文交流虽有顶层政策设计,但是在操作层面还流于活动的零散堆砌。[15]中国推动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应更加注重对人文交流项目的整体规划,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开展人文交流的经验,制定更为细化的双方人文交流多年度行动计划,并推动与欧盟就中欧人文交流达成更多合作意向,助力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合作项目落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双多边人文交流机制的作用,如利用好中欧业已建立的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特别是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中欧青年政策对话、中欧青年组织发展论坛、中欧教育政策对话以及中欧人员往来和移民领域对话等沟通平台,通过对欧整体人文交流,可以在欧盟层面形成对华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而向下传导,从根本上改善中东欧的对华舆论环境。
二是对接中东欧国家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既要有整体性的战略布局,还要注重对接具体国家的特殊需求。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不能忽视中东欧各国发展对华双边关系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在人文交流合作中,由于受到市场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多边人文交流更加侧重对重点国家的投入,容易忽视中小国家的诉求。因此,中国在推动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一国一策”,有针对性地开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双边人文交流项目,精心设计并统筹协调对中东欧国家的特色人文交流举措。
三是将双方人文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文明对话倡议”框架。以建立中国—中东欧“文明伙伴关系”为总体目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框架下,密切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文化、旅游、青年、教育等领域的沟通合作。同时,有效利用“丝绸之路专项奖学金”等“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措施,拓宽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平台。此外,考虑到历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均会邀请欧盟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与会,中国可通过举办2020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等时机,广泛宣介开展“观光外交”给中东欧国家相关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向中东欧国家和观察员国展现双方人文交流的重要成果,凸显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为推动中欧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本文是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欧亚互联互通‘瓶颈地带的机制博弈与中国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19BGJ04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苏童)
[1]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5/c_1120976819.htm。
[2]按照中國外交部2019年的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框架的定义,成员国包括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东南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波黑、黑山、阿尔巴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和2019年刚加入的希腊。
[3] 王明国:《构建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新格局》,载《当代世界》,2016年第7期,第28-30页。
[4] 《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http://www.gov.cn/ldhd/2012-04/26/content_2124352.htm。
[5] 《中国—中东欧合作成果明显增多 合作领域不断拓展》,https://www.sohu.com/a/363243197_118392。
[6] 同[5]。
[7] 《一带一路国家旅游趋势 中东欧游客增长超2倍》,http://www.china-ceec.org/chn/zdogjhz/t1462595.htm。
[8]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民航合作掀开新篇章》,http://www.rmjtxw.com/news/hk/90640.html。
[9] 《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简介》,https://www.17plus1-thinktank.com/article/795.html?source=article_link。
[10] 《维谢格拉德四国举行旅游推介会》,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6-04/20/content_296040.htm。
[11] 《2016年维谢格拉德集团(V4)电影节在成都开幕》,http://www.china.com.cn/travel/txt/2016-12/25/content_39981110.htm。
[12] Chen Xin, “How the CEE Citizens view Chinas Development-based on household survey”, https://china-cee.eu/survey/.
[13] 同[12]。
[14] 宋黎磊、王宇翔:《新形势下中国对中东欧国家公共外交探析》,载《现代国际关系》,2013年第8期,第48页。
[15] 佟巍:《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现状评估与对策建议》,载《公共外交刊》,2016年第4期,第109-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