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傅莹1953年出生于内蒙古通辽,父亲阿民师从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阅读。
然而一家人幸福平静的生活,却在1967年被彻底打破了。当时,傅莹的父亲没能躲过那场动乱,突然被人抓走关进狱中。不久后因为学校关闭,傅莹的学习也被迫中止。年仅16岁的她,被送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偏远农场。她每天必须像男孩子一样干各种重活,开过拉煤的大车,爬过危险的电线杆……
当知青期间,傅莹参与兴建了一家工厂,并当上了厂里的广播员,每天用高音喇叭向工友们播报消息。在广播站工作期间,她毫无文弱女孩的娇气,经常携带沉重的放映设备奔走于兵团的各个站点,爬电线杆、架银幕,为战友们放映影片。
傅莹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和精神磨炼。尽管每天的劳动已经让她筋疲力尽了,但傅莹还是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她在农场附近找到一家破舊狭小的图书馆,只要有空就会去借书看。广播电台播英语时,她就偷偷地跟着念,而且兴趣盎然。
4年后,20岁的傅莹已经自学完成了高中科目,英语也说得相当好。这时恰好国内恢复高考,她顺利地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历经生活艰辛的傅莹,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每天都废寝忘食地学习。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还自学了罗马尼亚语。除了语言很棒,傅莹的数学也很好,考试常常得满分,同学们就戏称她为“数学家”。
1977年大学毕业后,凭借出色的学习成绩及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傅莹成功进入外交部,成为一名翻译。后担任我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的职员。5年后任外交部翻译室随员。
1985年,傅莹幸运地获得了被公派到英国肯特大学深造的机会。但是她在英国的生活并不容易,每次付完房租以后,生活费就只剩下1英镑了,她经常只能靠喝水充饥。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她凭借自己一贯的努力和坚持,获得了国际关系硕士学位。
之后因工作出色,35岁时傅莹担任邓小平同志的随行翻译。能在自己崇拜的伟人身边工作,她满心欢喜,也满是压力。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邓小平同志出席签字仪式并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是傅莹担任的翻译。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担任英语翻译。会见中,邓小平同志对布伦特兰夫人感叹道:“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一向严谨的傅莹,一紧张不小心将84岁翻译成了48岁,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想再收回来就难了!她的心一下子就慌了,手心里全是汗。
没想到,邓小平同志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幽默地开怀大笑说:“好呀,我返老还童,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合不拢嘴。
1998年11月,45岁的傅莹被委以重任,成为了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她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2003年,傅莹被任命为驻澳大利亚特命全权大使,在她任职的3年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
在澳结束任期后,傅莹又出任中国驻英大使。期间,在国内极其低调的她,开始奔走于英国政界、商界。她在牛津大学发表演讲,主动接受西方主流媒体采访并多次公开撰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英国公众讲述中国的变化,她提到母亲的粮票,提到自己曾经付出过青春岁月的电厂被拆除,也常常提到她女儿所代表的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她浓浓的“人情味”,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有人说,她不像冰冷的外交官,倒像温暖的“妈妈”。
2008年4月,北京奥运会火炬在伦敦、巴黎等地传递时,遭到当地抗议者的阻挠,西方媒体一边倒地歪曲中国。危急关头,傅莹挺身而出,以娴熟的公关技巧出色应对,为中国挽回声誉,这也为她赢得了“危机大使”的美誉。
在英国期间,傅莹喜欢参观文学家的故居,像简·奥斯汀和勃朗特姐妹的故居,她都去过。傅莹还非常喜欢足球,在一位好友的感染下,她成了阿森纳的球迷,还拥有一件阿森纳的8号球衣。
深谙与西方主流社会沟通之道的傅莹,善用各种技巧传播中国文化,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会讲故事”,而不是说大道理。有时傅莹提到她的家乡、她的朋友、她的女儿。这些做法,改变了外界对中国外交官严肃刻板的印象,这被视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傅莹Style”。2009年,英国《外交官》杂志授予傅莹“年度亚洲外交官奖”,称她是中国故事的优秀叙事者。
工作中的傅莹果敢干练,在穿衣打扮方面她同样是高手。现在人们一提起傅莹,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温婉高雅”这个词。她擅长根据不同的场合,以简约的素色长围巾搭配各种彩色西服外套亮相,她的穿着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傅莹的发型总是保持得很好,银白而微卷,衣着也很讲究,连小饰物也同样考究。在国外,更有人称她为“时尚外交官”。
傅莹对内蒙古很有感情。虽然长期忙于外交工作,很少有时间回到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保持着蒙古族的习惯。
她会穿着民族服装出席一些隆重的场合,显得别有韵致;她喜欢喝奶茶,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期间,她对当地媒体说,自己从国内带来了砖茶,周末会熬奶茶喝;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2020年春天,一个“《天边》背后的故事”的帖子及视频,在网上很火。讲的是这首歌的词作者吉日格楞在上山下乡时,遇到另一位女知青。后来姑娘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而吉日格楞却没能如愿。姑娘在临行的前一天晚上向他道别,却难以开口。其实小伙子已经知道她明天就要回城了,却没有问。就这样,两人默默凝视着对方没说一句话。第二天姑娘走了,他没有去送行,这一别就是30年。
吉日格楞后来成为了画家。成名之前生活非常坎坷、艰苦。那一天,他用身上仅剩的一点钱买了一张机票,决定到北京碰碰运气。没想到在首都机场大厅里,一位气质非凡的女士忽然走到他面前,伸出手说:“你好,吉日格楞!”他惊呆了,原来她正是自己当年喜欢的那个女孩——傅莹。她告诉吉日格楞自己现在英国,并问他在做什么?还好吗?吉日格楞不知所措。不料两人还没聊几句,女士便急匆匆离去。之后,吉日格楞才知道,她是现任的中国驻英大使!这次相遇,让他感慨万千。于是,当晚他在北京的地下室里写下了一首歌词,并请朋友谱了曲。一首感人至深的《天边》就这样诞生了。
其实,真实情况是,吉日格楞与傅莹父辈为世交,他俩曾是中学同学,后来分别走上不同的成长道路。“文革”期间吉日格楞父母被错批失去自由,弟弟也失踪了,吉日格楞的小妹由傅莹照顾了3年。网上流传他们的恋情故事是杜撰出来的,经过许多同学证实,吉日格楞并没去过建设兵团,两人也不是所谓的恋人。据知情人讲,傅莹长得很漂亮,当时不少男同学暗恋她是很正常的。
傅莹的丈夫郝时远也是蒙古族,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他们在大学就相识了,婚后两人育有一个女儿。
郝时远说,平时傅莹的工作很忙,有时候要很晚才能回家,但不论多晚,他都会给她留一盏灯。两人一般一周才能在一起吃一顿晚餐,通常都是自己主厨,做些家常便饭。“吃的很简单,就日常的小菜。”郝时远说,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内蒙古的家乡菜。但即使这样,也觉得日子过得挺不错,很和睦、很平淡也很温馨。
在家里的时候,郝时远不太愿意和妻子谈论工作,特别是“外交大事”,两人只想平静地待一会儿,聊一些平常人家都会说的琐事,或者看看电视。“有时候我看电视,她还会非常利索地做一些家务,比如整理衣服,打掃房间。”
身居高位,最难避免的大概就是:亲戚来拜托办事。傅莹也不例外,遇过到许多次。但每次她都会拒绝,并且义正辞言地告诉他们:“靠自己干,别靠关系!”看似冷冰冰的傅莹其实是个很热心的人。有一次她去乡下,碰到几个贫困的农民,得知他们孩子没钱上学时,她二话不说,就将钱包里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
几年前女儿结婚时,傅莹特意在百忙中回到呼和浩特市送女儿出嫁。“吃饭的时候,她给大家挨个敬酒,因为太高兴,还当着大家的面唱了一曲《送亲歌》,并跳了蒙古族舞蹈。”表弟周堂海说:“虽然60岁了,但她舞步娴熟,舞姿很优美。原来在她外交官的光芒背后,还有着被掩盖的能歌善舞的真性情。”
傅莹夫妻俩共同的爱好就是阅读,只要有空,他们就会坐下来读书。丈夫郝时远说,知识的不断累积,让傅莹具备了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养成了思考总结的好习惯。
别看郝时远是做学问的大家,有时也和妻子讨论她的着装问题。几年前傅莹首次担任两会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次参加发布会前,她拿着几套比较正式的服装,让丈夫帮忙看看穿哪套亮相更合适。他们一起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背景板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红色块,背景板之外的墙壁又是灰白色,这些色差都需要考虑进来。最终,夫妻俩选定了一件宝蓝色西服外套。傅莹的“首秀”妆容考究,一袭宝蓝色套装与银发交相辉映,黑色镶金珠项链更显时尚典雅。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人代会发言人,她首次亮相就引发外界好评。郝时远评价说:“傅莹平时性格就温婉、睿智,这次发挥得很不错。”
夫妻俩恩恩爱爱,相濡以沫地走过了数十年的光阴。傅莹在事业中,将大国风范的高调展现给了全世界,在生活中,却将每一天都过得低调而朴实。从青丝到满头银发,她越活越有气质。虽韶华已逝,但她美丽依旧。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