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林 刘玥扬 矫全宇 刘航
摘 要
实践教育基地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实践能力。本文结合OBE理念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建立大型构件焊接及应用型人才培養实践教育基地,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实践教育基地;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20.05.021
OBE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哲学,一切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学课程的设计都要围绕预期学习成果的实现。实践教育基地是焊接技及工程相关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育基地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面向工程实践,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重点面向焊接结构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领域,从事焊接工艺的制定、技术管理、科技开发工作,焊接结构优化等方面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复杂工程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本文通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一种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岗位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1-4]。
1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1 创新与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常规教学模块,基地将着力建设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考核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以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综合实践体系、创新教育体系为特征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2 实验项目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
在常规教学模块外,基地将同时支撑优秀人才的选拔、扶持与培养。基地将立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实务水准、政策评估与科研水平的提高,从大学生实习、实务、科研实践等几个方面入手,树立基地项目制的优才培养模式,作为基地人才培养的特色之一。
2 教学模式改革
2.1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适应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需求,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理论教学为主、实验验证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原含于焊接专业理论教学中的实验课嵌入到钢结构焊接制造及应用平台的实验环境中,并按照“理论认知——实验验证——综合设计——探究创新”的层次安排具有系统整体性与工程性的大型综合设计项目。实现传统的课堂向学习工场转变,从以就业为导向向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转变。从传统课堂向学习工场转变就是工学结合,它是以职业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作为课程设置的理念,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立焊接PLC控制技术(企业课)与焊接工装夹具(企业课)将企业需求与课题教学相结合。从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传授知识、技能又注重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及企业资深人士教授学生核心实训课;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职业素质训导工作,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适应学生就业需要。
2.2 实践教学环境改革
规划设计大型构件焊接实验、实训平台.一方面对现有实验系统进行相应的归类,纳入钢结构制造整个体系中,另一方面购置新的设备,完善平台硬件建设。建立与平台对应的理论演示模型,体现焊接专业的整体内涵。完善和补充现有教学支撑条件。
将焊缝成型质量预测与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到大型构件制造中,建立虚拟仿真平台。并且开发与真正生产对应的VR、AV的等虚拟现实实验、实训平台对应的基于网络的虚拟系统,使实践教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开设大型综合设计项目根据专业方向,分层次地开设实践课题,由学生自己选项目、选层次、定时间完成实践实训内容。
2.3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凝练焊接专业特色,整合课程内容,调整部分专业课程与课程设计内容,增设具有专业的特色的选修课程与大型综合设计项目,并出版与大型综合设计项目配套的系列实践教材,以此进一步突出专业培养重点。删除、合并专业关联度弱、内容重复的课程,以此强化专业核心课程比重。
优化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新增设的大型综合设计项目,通过实践教学,将焊接结构、熔焊方法及设备、焊接生产、焊接结构制造、焊接检验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2.4 实践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以往课堂理论教学“一对多”的模式与“验证实验”过多的情况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缺失的弊端,依托大型构件制造研究及应用焊接专业实验环境,通过项目课题分析、专题讲座环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将“卓越计划”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依据“卓越计划”培养标准,并通过优化整合课程,增加“创新意识培养”课程,整合实践课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比例等措施以实现培养目标、规格、专业定位等要素之间实现吻合;实施“3+1”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将专业理论学习渗透到大型企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使学生紧密结合本专业工程实际,依靠本专业教师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工程师联合指导和培养,完成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开发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及技术人员参与专业建设,采用联合共建的方式,加强合作;调整教学方法及手段,开发一些具有工程教育背景下适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和提高专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教学水平;建立和探索出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方法,以及与教学体系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
2.5 精品课建设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内容改革,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力争在三年内将:《焊接方法及工艺》课程建设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焊接新技术》、《焊接检验》、《焊接冶金学》等三门课程建设为省级精品课程,《金属焊接性》等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
2.6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本专业有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拟在本科生教学计划中,开设一些特色教学课程,包括双语教学和自学课程等。《焊接新技术》、《材料》、《塑料》、《材料检测》采用双语授课,课程内容密切结合本专业学科前沿,由知识面广、治学严谨、曾在国外留学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教学效果受到校教学督导组和院教学督导组的充分肯定,也受到学生的欢迎。为满足新修订培养方案的需求,拟在近几年内撰写出版《焊接概论》、《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焊接检测与控制技术》、《焊接检验》、《焊接新技术》、《弧焊过程质量控制》《焊接方法及工艺》《焊接结构制造》等教材10部,满足教学需要。
3 基地实践条件建设
为了使焊接专业的多门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系统观念,加深对课程之间关联性的理解,形成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基于培养焊接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沈阳大学与天津二十冶钢结构有限公司合作为契机,共同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公司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企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
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一直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整体优化和系统设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提高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增加开放实验、自选实验比例。
建立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机制,实践学分(学时)占比不低于35%。
根据学科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实训、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教学计划中安排了40余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实践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6周)、认识实习(2周)、生产实习(4周)、工程制图测绘(2周)、机械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6周)等,累计实习时间在20周左右(半年时间)。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两部分。认识实习主要安排在校阶段前三年内进行。生产实习安排在企业阶段,实习分为岗位见习、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等几个层次。
建立了优化实训资源配置和管理的运行机制,现有《埋弧焊实训》、《焊接检验实训》、《气体保护焊和电阻焊实训》形成了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机制。组织同学们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学生踊跃参加科技活动,并在各种活动中取得良好成绩,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该体系的建立,使学生不仅扎实掌握基本实验技术与方法,而且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逐步适应即将服务的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子凡,陈忻,宋照风等.产业学院教学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09(11): 232-233.
[2]廖建华,梁咏仪,卢英姿.建设产业学院实施双主体育人的探索与实踐[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9,13(2):9-12.
[3]赵小娜.如何实现焊接专业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J].教育研究,2015(1):307.
[4]戴婷,朱海燕,张今朝等.基于OBE 理念进行目标细化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