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宁
(辽宁省大连市急救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人体冠状动脉狭窄,并因为多种原因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在斑块表面产生聚集现象,以形成血栓,心绞痛、神志不清、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为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医学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将总体急救效果显著提高,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1-3]。本文主要以将个性化护理模式应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70例,采用普通院前护理,观察组70例,采用个性化院前护理。对照组中,男41例,女29例,平均年龄(59.57±11.43)岁;观察组中,男4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26±10.74)岁;患者资料差距不大,可进行下一步研究对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将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后采用常规急救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个性化护理理论、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刻出车,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应使用担架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务必要保持患者保持平躺体位。同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与神志状态,并开放气道给予吸氧处理。
1.2.2 在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前,应采用硝酸甘油0.5 mg帮助患者在舌下含服5 min,如未见缓解,可遵医嘱适量加用药物剂量,在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后,将10~20 mg硝酸甘油与5%葡萄糖注射液混匀缓慢静脉滴注,并继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1.2.3 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为患者进行急救处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很多患者因突然发病,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在急救过程中,应保持镇定的心态,操作技术应准确熟练。
1.2.4 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明确告知患者家属在运送途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与患者的病情控制情况,并与医院取得联系,使医院尽快做好准备。到达医院后,应与急诊医护工作人员做好工作交接,并立刻开通绿色通道对患者进行急救。
1.3 疗效标准:对比两组出诊反应时间(s)、急救时间(min)及急诊入院时间(h)。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和入院时间均<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对比()
表1 两组患者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对比()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人体心肌缺血从而引起的病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等特点,在患者发病时,承受着巨大的生理痛苦,极易导致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亡,较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在送至医院进行急救之前便已死亡,对于此类患者来说,务必要采用相关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总体急救效率。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了个性化眼前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及入院时间显然更短(P<0.05)。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时,护理人员具备较好的应急能力、心理素质及操作技术能力是提高总体急救效果的基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h内进行急救,往往效果最佳,因此,急救工作务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出车。护理人员务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与观察能力,个性化护理工作人员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后,以患者的病情及心理为基础为患者定制针对性护理方案,即便医师不在,护理人员也可保持镇定的心态对患者进行急救护理,并通知医师,以将护理质量与院前总体急救效果提升,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在整个院前护理工作中,个性化护理人员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严格贯彻并执行,并最大程度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急救时间,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采用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有效将总体急救效果提升,最大程度为患者争取急救时间,保障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并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因此,个性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工作的首选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