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时机选择及对血清MMP-9MBP水平的影响

2020-04-27 07:11史岩鹏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栓塞组间血清

史岩鹏

濮阳市人民医院介入科,河南 濮阳 457000

颅内动脉瘤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指脑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大造成动脉壁瘤状突出,任何年龄可发病,40~60岁常见,其中后循环动脉瘤发病率较高,占全部颅内动脉瘤的35%以上,相对于前循环动脉瘤而言,后循环动脉瘤开颅手术风险更大,且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可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致死率[1]。目前,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应用越来越广泛[2-3]。已有大量研究表明,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效果良好等优势,已成为临床治疗颅内循环动脉瘤的首选方案[4-5]。但血管介入栓塞术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佳介入时机尚未达成统一标准[6]。相关研究指出,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等血清学指标在颅内动脉瘤疗效与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测定可为疗效与预后评定提供有力依据[7-8]。本研究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8例,分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机选择及对血清MMP-9、MBP水平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02—2019-02濮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8例,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4例,2组一般资料(性别、动脉瘤破裂情况、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次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选例标准

1.2.1 纳入标准:经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首次发病;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知晓本研究,已签署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前循环动脉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其他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3方法

1.3.1 治疗方法:研究组予以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临床症状出现3 d及以内采取手术,对照组予以延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临床症状出现3 d以后采取手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具体操作:气管插管全麻,全身肝素化,采用Seldinger技术于股动脉穿刺,将5F椎动脉管置入,全脑血管造影明确后循环动脉瘤具体情况及与其发生动脉的关系,随后将椎动脉管拔出,将指引导管经病变侧椎动脉置入,导丝引导下将微导管尖端引入动脉瘤腔中部,选择合适大小弹簧圈进行栓塞,每进行1次弹簧圈栓塞后行1次动脉造影,直至不能再置入弹簧圈,或栓塞致密,随后将导管鞘拔出。

表1 2组一般资料对比

1.3.2 血清指标检测方法: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4 mL,置于医用离心机上,以3 000 r/min离心(离心半径8 cm)处理10 min,留取血清,置于-80 ℃冷藏室内待检,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MMP-9、MBP水平,仪器选用美国Bio-Rad公司生产的550型酶标仪,试剂盒均购自北京方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观察指标(1)2组栓塞效果,评定标准:术后检查血管造影,栓塞达100%为完全栓塞,栓塞90%~99%为次全栓塞,栓塞不足90%为不完全栓塞。(2)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分值范围0~42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3)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分值范围0~100分,重度功能障碍:≤40分;中度功能障碍:41~60分;轻度功能障碍:61~99分;生活自理:100分。(4)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MMP-9、MBP水平。(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障碍。

2 结果

2.1栓塞效果2组栓塞效果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NIHSS评分术前2组NIHS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0,P=0.590);术后1周、术后1个月2组NIHSS评分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较大,2组NIHSS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3。

2.3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BI评分术前2组B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7,P=0.335);术后1周、术后1个月2组BI评分呈增高趋势,且研究组BI评分增高幅度较大,2组BI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4。

2.4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MMP-9、MBP水平术前2组血清MMP-9、MBP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03,P1=0.424;t2=1.411,P2=0.161);术后1周、术后1个月2组血清MMP-9、MBP水平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血清MMP-9、MBP水平降低幅度较大,2组血清MMP-9、MB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5。

图1 A:术前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DSA图像;B:术后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DSA图像Figure 1 A:DSA image of the aneurysm of the basilar artery before surgery;B:DSA image of the basilar artery aneurysm after operation

表2 2组栓塞效果对比 [n(%)]

表3 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NIHSS评分对比分)

表4 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BI评分对比分)

2.5并发症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与对照组(9.3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5 2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MMP-9、MBP水平对比

表6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临床普遍认为与动脉硬化、感染、创伤、先天性因素等有关,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逐渐升高[9-10]。动脉瘤破裂会导致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故临床对本病治疗的重视度很高,尤其是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病灶位置距离脑干很近,治疗难度更高[11-12]。外科手术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可快速、直接清除病灶[13-14]。目前常用术式有开颅夹闭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二者均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但前者创伤性大、对正常脑组织影响较大,不利于患者预后改善[15]。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弥补开颅夹闭术上述缺陷,提高手术安全性[16]。

临床大量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瘤患者致残、死亡的高峰期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10 d左右,越早进行手术或介入治疗,患者预后情况越好[17-18]。但其对手术或介入治疗时机的选择未给出明确指导[19]。本研究以临床症状产生3 d为分界点,对128例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发现,临床症状产生3 d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的研究组栓塞效果明显优于3 d后治疗的对照组,表明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取得更佳栓塞效果。相关研究显示,早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微导管置入动脉瘤腔内的阻力较轻,且尽早治疗有利于减轻脑组织缺血性损害[20-21]。因此,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能取得更佳栓塞效果[22]。本研究中,2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NIHSS评分、BI评分对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可有效减轻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MMP-9作为锌依赖性内切肽酶,对血管壁基底膜细胞外基质成分具有降解作用,可降解胶原蛋白及弹性蛋白[23]。颅内动脉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清MMP-9水平表达异常增高,可导致血管变薄,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19,21]。此外,MBP是髓鞘组成的主要蛋白,在神经髓鞘中可与脂质紧密结合,发挥着维持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结构完整及功能稳定的作用,当颅内动脉瘤患者神经中枢受损时可累及髓鞘,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致使血液循环中MBP含量升高。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血清MMP-9、MBP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术后1周、术后1个月研究组血清MMP-9、MBP水平呈降低趋势,且研究组血清MMP-9、MBP水平降低幅度较大,2组血清MMP-9、MBP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组间·不同时间点交互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可见早期行介入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血清MMP-9、MBP水平,这也是早期行介入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机制。此外,本研究还显示,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选取量较少有关,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早期(发病3 d内)行介入治疗能进一步改善血清MMP-9、MBP水平,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效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因此,对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应尽早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以获得更佳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栓塞组间血清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局部血流及微炎症反应的影响观察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肺隔离综合症经皮导管血管栓塞术1例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