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波
(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足外科,广东 东莞 523820)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所以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时间、方式以及术后处理均应慎重选择[1]。本文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下文报道。
采用2019年4月—2020年6月我院纳入的62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个组别,对照组30例,试验组32例。对照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0例、10例;年龄区间是31岁~70岁,年龄平均值(49.25±1.36)岁;病程(14.26±2.05)小时;轻度骨折、中度骨折、重度骨折例数分别为15 例、10例、5例。试验组中,男女人数分别为20例、12例;年龄区间是30岁~71岁,年龄平均值(48.34±2.11)岁;病程(13.15±1.87)小时;轻度骨折、中度骨折、重度骨折例数分别为17例、11例、4例。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术前无差别,P>0.05。
对照组:为患者进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取腕掌侧切口,暴露骨折端,直视下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透视见骨折复位对位好,锁定钢板固定,逐层缝合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前半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术后1次。试验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建立腕背侧关节镜入路,可直视下查看复位情况,通过调整克氏针对骨折断端进行微调整,关节面平整,锁定钢板固定,逐层缝合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前半小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次,术后1次。
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并发症、腕关节活动度情况。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缓解三方面,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之和。临床指标包括疼痛度评分和住院时间两方面。并发症包括愈合延迟、肌腱磨损、感染三方面。腕关节活动度包括掌屈、背伸、桡偏、尺偏四方面。治疗效果中,完全缓解指的是骨折线消失,骨折处没有异常情况,骨折局部没有压痛感、纵向叩击痛感;部分缓解指的是骨折线基本消失,骨折局部有轻微压痛,功能基本恢复;无缓解指的是骨折线依旧存在,骨折处存在异常情况,骨折局部存在压痛感和纵向叩击痛。临床指标中,疼痛程度通过VAS评分进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痛感越强。
本研究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指标、腕关节活动度评分实施t检验形式校准,对比表述方式为(±s),两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通过x2检验形式校准,表述方式为(n%)表示。P<0.05作为本研究统计学校准基线。
两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差别明显,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相比[n(%)]
两组临床指标、腕关节活动度评分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腕关节活动度评分的比较(±s,分)
表2 临床指标、腕关节活动度评分的比较(±s,分)
组别 n 疼痛评分(分) 住院时间(天) 掌屈 背伸 桡偏 尺偏对照组 30 6.41±0.72 9.10±2.11 41.12±1.90 39.12±2.23 32.01±2.30 35.24±2.02试验组 32 3.89±0.49 4.05±1.39 50.32±2.23 49.18±2.72 45.46±2.22 42.23±2.21 t 18.0698 12.4816 19.6111 17.8616 26.2762 14.5796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别明显,存在统计学价值,P<0.05,见表3。
表3 并发症发生率相比[n(%)]
骨折后的直观、主管感受即为疼痛,局部会产生肿胀、畸形状,若不进行有效治疗,会产生后遗症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手术治疗因其明显的治疗效果,越来越被接受,对于桡骨远端关节内移位骨折,关节面的复位一直是治疗中的关注点[2]。术中透视被常规用于评估关节面复位情况,但术中透视存在其局限性,即不能准确而全面评估关节内移位复位情况,特别是关节面骨块的旋转移位、局部的关节面压缩或台阶。此外,术中透视也无法提供关节内软组织损伤的信息。腕关节镜辅助桡骨远端关节面复位固定技术近年来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4]。在腕关节镜直视下,不但可以更精准地评估关节面骨块的复位情况,还可以更全面检视关节内软骨和韧带的损伤情况。临床研究显示,对于关节面台阶>2mm的A0分型C型桡骨远端骨折,相比仅依赖术中透视评估复位腕关节镜辅助复位固定可更好地纠正关节面的台阶。不仅如此,在早期和中期随访中,腕关节镜辅助复位患者的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和术后关节活动度,显著优于透视评估的患者[3]。不但可以改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还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降低痛感,缩短住院时间,利于病情恢复,临床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