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林
【摘 要】 小学数学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学生对于数学的思维和基础知识、方法等开始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前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本文将从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出发,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时期的教育是学生终身学习的起点,奠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道德素养。其中,数学学科的教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支柱,它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供先行条件,满足了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此外,小學数学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对数学建立一定的知识体系,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意志、价值取向等都会发生改变,将学生的学习调整到最佳的方向。
一、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反映,人的一切活动都建立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将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利用自己的思维消化理解成自己的内容,大量的知识累积成为系统。在教师提问或解答疑惑时,学生能利用自己的思维去调动系统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去解决问题。
1.思维具有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迅速开辟思维点,加快学生解题的速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在面对问题时,学生调用教师所传输的内容去思考,一个问题的考点可能需要学生调用多元的知识,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有效的思维能帮助学生快速从题目中得出知识点和考点,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第二,力求缩短思维过程,迅速获取知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解法的多元性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多种起点,使其由数见形,由形见数,巧妙利用方法思考和判断,这大大压缩了思考的时间。
2.思维具有深刻性
数学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在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有能力将数学问题的实质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能力。数学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通过外表看到本质。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思考,掌握事物的实际,了解问题属性,用相关联的知识去结合问题思考。
3.思维具有灵活性
灵活性使得思维能从已知的知识中发现新的知识内容,并能够随条件的改变去调整思考方向。灵活性使得学生的思考方向具有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出发,多个方面去思考问题。思维过程的灵活性使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能主动运用多种法则和规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1.设置问题,加强引导
在开展教学时,问题的解答最能促使学生思考,发展思维。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变成一个进行思考和探究的思维活动。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节《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应多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分数是由分子和分母组成的,如果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怎么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如果是分子相同,又应该怎么比较分数的大小呢?
学生1:老师,我觉得可以将它们都换算成相应的小数,这样就可以直接比大小了。
教师:这位同学说的办法可行,但有些分数我们很难去进行转换。
学生2:老师,如果分母相同,那么分子越大,分数就越大;如果分子相同,那么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知识内容间的规律,引发学生思维的锻炼。
2.结合图形,加深理解
数学教学的开展需要数形结合的方法,这能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一个形象具体的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认清数学的本质。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节《周长》为例,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图形,使学生了解周长的计算过程,开始可以以长方形、正方形为例,学生掌握了基本要领后,教师可以用五角星等复杂图形引导学生加深印象。
3.联系实践,提升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将用于生活。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节《面积》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多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拼凑在一起后的面积,结合边长与面积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去探究其中的奥妙,使学生能自主发现知识,从而达到建立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桂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浅析[J].学周刊,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