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秀娟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课程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从习惯使用购买的教材中的预设活动,转而开始思考如何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来生成活动。生成活动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因此,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资源,尝试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建构幼儿园自己的课程,从而让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和适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促进幼儿的良好发展。我园在多年开展民间游戏主题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并整合幼儿兴趣和各类资源,选择更适宜本园幼儿的课程内容,建设园本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关注幼儿真实生活,注重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主题内容
新生入园有期待、有焦虑,大班毕业有成长、有感恩。根据幼儿在园三年的真实生活,我们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第一个主题就是“我上幼儿园”,把“我们毕业了”放在大班的最后一个主题。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生活,因此我们选择了大量以游戏为导入的主题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宜的主题内容。如大班预设了有挑战的主题“跳大绳”“推小车”“编花篮”等,小班预设了有趣又好玩的主题 “炒毛豆” “拨浪鼓” “揪尾巴”等。
主题活动具体内容的选择也要充分结合幼儿的真实生活。如幼儿从小班升入中班,他们感受到自己长高了、长大了,期望了解自己在身体上、学习和生活能力方面的变化,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长大的好处……如何将这些内容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结合起来,我们用民间游戏“踩高跷”切入并延展到“我长大了”的各种探讨。“踩高跷”是中班新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我们预设了与高跷有关的各种活动,如阅读与踩高跷有关的绘本、利用日常生活认识高跷、了解高跷的种类和材质材料、学习挑战不同难度的高跷、制作简易高跷等,也预设了围绕“长高、长大”话题延伸的讨论、测量、绘画、制作等活动。
(二)同一主题下注重不同年龄段幼儿经验的差异
幼儿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主题内容选择上要考虑涉及面的广度。同时,幼儿的发展也需要有延续性,还要考虑主题内容选择上的深度。我们设计的众多主题中,既有涉及各类资源的主题,也有每年在同一时间段围绕同一个话题开展的主题,如“民间游戏节”“过大年”就是每个年龄段幼儿都要开展的主题。在不同年龄段开展同一主题活动时,教师会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预设具体的内容,尽量兼顾经验的衔接和经验的扩展。如“民间游戏节”主题活动,小班的主题名称为“玩具总动员”,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玩具的收集导入激发幼儿对民间器具材料的认知。中班的名称为“游戏博览会”,它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在小班认知的基础上学习、学会简单的民间游戏,并尝试挑战有一定难度的游戏。大班的“民游小达人”就是在学会各种民间游戏的前提下进行各种达人比赛,三个主题之间相互衔接、呼应,以一种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感受民间游戏的趣味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关注各类资源的整合利用,实现课程资源到幼儿经验的转化
每所幼儿园都有其优势的资源,在课程游戏化改革中,幼儿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绘制资源地图,挖掘、筛选适宜幼儿发展的资源。我园经过多年的课程资源建设,已开发多类课程资源,初步建设了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库。如何运用好这些已有资源,是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于前期资源开发成果的运用,也是课程建设环节中需要持续下去的工作。
(一)民间游戏资源的利用
对于“民间游戏”这一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我们幼儿园已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整理创新了各类民间游戏100多种,运用于幼儿园的课程之中。实施的各类主题活动以民间游戏为切入口,让儿童在多样化的民间游戏中感受家乡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形成富有特色的“民间游戏课程”。主题活动的开发与实施,突破了民间游戏散点式运用于课程的形式,而是将民间游戏作为主题引发的因素以及主题内容来源的主要渠道。民间游戏主题活动是一种综合的活动,有的偏向于科学探索,如“打陀螺”主题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关于“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索;有的偏向于数学领域,如“七巧板”主题活动中涉及数量、图形、分类、规律等;有的偏向于社会交往,如“推小车”主题活动中蕴含的合作、竞赛精神。
(二)社区生产资源的利用
我园在開发民间游戏课程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了社区特有的经济产业资源——毛衫。幼儿园里大多数家庭都从事羊毛衫这一产业,因此能收集到大量品种丰富的毛纱线、毛衫片、羊毛衫辅料、毛纱筒子等。资源获取的便利性是幼儿园主题内容选择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中班“挑花线”主题内容选择上就是充分考虑到了毛衫资源。活动从挑花线游戏导入,开展翻花绳、编围巾、编辫子,长长的辫子又可以投放到户外进行跳绳、编网等游戏,并进一步引导幼儿从单人游戏向合作游戏发展,也有助于能力强的幼儿带动能力稍弱的幼儿。挑花线也作为一个引子,让幼儿感受自己的成长,感知自己的小手越来越能干。在秋冬季,我们还号召亲子利用各种毛衫资源进行各种创作,做毛衣、做围巾、编帽子,感受亲子时光和毛衫带来的双重暖意。
(三)季节性自然资源的利用
种植地是每个班级的课程资源,也是幼儿最易接触的自然资源。在开发主题时,我们将种植地这一自然资源考虑进来,“拔萝卜”就是以此为资源基础开展的主题活动。《拔萝卜》是幼儿耳熟能详的一首儿歌,也是一个传统的民间游戏,在各个国家都有流传。在“拔萝卜”主题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更多将种植与表演融合,希望通过这一主题内容的实施,让幼儿感受自然生长,在拔萝卜的收获中将劳动活动转化为戏剧表演,有完整的参与性。为确保主题活动在12月份时正常开展,在开学初的年级组课程审议时,中班组每个班都在自己的种植园地规划了一块地种植不同品种的萝卜,然后引导幼儿关注萝卜的生长过程,到12月底的时候可以品尝到萝卜,并利用萝卜制作不同的食物。另外,顺着儿歌《拔萝卜》也能自然延伸出语言或是音乐领域的相关活动,如丰富的民间童谣、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等。
(四)家长资源的利用
每个主题的深入开展都需要借助家长力量,让家长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在主题内容选择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家长资源作为主题内容的來源之一来考虑。比如,本学期预设的最后一个主题是“过新年”,这是三个年龄段贯穿的主题。小班以“打年糕”作为主题名称,从“吃”入手去探究新年;中班“挂灯笼”偏向于对传统风俗的了解,感知一种文化的传承;大班“贴春联”则偏重于幼儿动手能力。整个主题的时间跨度从放寒假前一直到寒假结束,新学期的一两周。而寒假这么一个特殊的假日,如何有效运用好家长资源让课程变得更为丰富,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同时,为了向家长传递幼儿园的课程理念,教师在寒假里也适时提醒家长配合幼儿完成与课程活动有关的“作业”,并在新学期组织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分享交流活动。
关注幼儿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实现课程从预设到生成的转变
每个主题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思考如何将预设与生成相整合、统一的过程。预设的活动优势在于计划性较强,能相对明确地指向主题的目标,对教师来说也便于驾驭。但是预设的内容大都建立在成人主观预测的基础上,对幼儿来说却不一定是最适合的。生成的活动则是建立在幼儿积极参与、有效互动的基础上,因而更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
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问题导向,关注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线索,推进主题活动的进程。问题导向往往让原本预设的活动让步于生成的问题探究活动。为确保主题内容从预设走向生成,我园结合园级、年级组、班级审议等各类教研、研讨活动进行主题的前审议、中审议和后审议,发现预设内容可能存在的不适宜性,及时调整主题内容。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幼儿的兴趣,深入地研读每一个幼儿,关注幼儿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帮助幼儿生成活动。追随幼儿兴趣也不能盲目,应仔细分析这些兴趣和问题对幼儿的发展是否有价值,做到追随儿童,结合实践,从幼儿的活动中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生成新的活动,并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关注幼儿兴趣和问题导向,建构从预设到生成的转变并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园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拓展的过程中,应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主题内容的选择、改编和拓展必须是立足本地、本园实情,促进幼儿最大发展。没有最好的课程,只有更好、更适宜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建构远不止于这三个“关注”,在今后的实施中,我们将继续寻找现行课程与现实生活中的契合点、连接点、联系点,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以一个动态的研究过程,使我园的课程变得更加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