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的效果分析

2020-04-26 01:30乔玲邱桂红
健康大视野 2020年7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室

乔玲 邱桂红

【摘 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风险的控制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依据手术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参照组(n=74)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n=74)予以术中护理干预,较比二组患者的凝血指标与DVT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PT快于参照组,FDP、Fbg、D-D指标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的DVT发生率(1.35%)也明显低于参照组(9.46%),二组数据比较P<0.05。结论:为手术患者实施术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凝血指标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7-197-01

DVT是手术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手术应激反应、静脉壁受损、血液呈高凝状态、静脉曲张、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患者是以疼痛、肢体肿胀为主要表现,还可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肺栓塞等严重病症,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对于手术患者而言,予以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减少相关并发症,更加有利于其术后康复。此次研究对148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研讨术中护理干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之间的关联性。

1 基线资料及方法

1.1 基线资料数据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计148例。依据手术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n=74)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分布在25--73岁范围内,中位值为(48.3±6.1)岁;合并症:高血压14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5例。实验组(n=74)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分布在25--75岁范围内,中位值为(48.9±6.4)岁;合并症:高血压16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6例。二组患者的资料数据比较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排除标准:将血液高凝状态者、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晚期肿瘤患者、下肢畸形者剔除研究小组。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护理人员提前入室,调整室内温度、湿度、光线,准备好手术器械及工具,协助医师完成手术。实验组患者则予以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如下:

穿刺干预: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要尽量选择上肢穿刺、避免下肢穿刺,动作要精准,尽量一次性穿刺成功;因为下肢血管壁受损、活动受限均会增加DVT形成风险[3]。输液时要准确掌握输注浓度与速度,在为患者使用刺激性药物时,要合理调配生理盐水,并予以缓慢滴注。

保暖干预:术中要减少不必要的暴露,可为患者使用温毯盖住身体,以减少机体热量散失,对于所输注的药液,予以适当的加温处理,因为温度过低、会减慢血液流动,增加DVT形成风险[4]。

手术配合干预:术中协助患者合理、舒适体位,并在受压部位放置软垫,固定好防止移位,以免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术中尽量少使用止血带。

1.3 评价指标

①凝血指标:测定并对比二组患者在术后3d的凝血指标,包括PT(凝血酶原时间)、FDP(尿纤维蛋白降解物)、Fbg(纤维蛋白原)、D-D(D-二聚体)4项。

②DVT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此次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x±s)与计数资料(n,%)的比较结果分别予以t值、x2值验证,并以P<0.05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的验证标准。

2 研究结果

2.1 二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差异性对比

在术后3d,实验组患者的PT快于参照组,FDP、Fbg、D-D指标均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P<0.05;见表1。

2.2 二组患者DVT发生率的差异性对比 实验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DVT,发生率为1.35%(1/74),参照组患者中,有7例出现DVT,发生率为9.46%(7/74),经统计x2=4.7571,P=0.029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分析价值。

3 讨论

DVT好发于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患者血液高凝与凝血功能亢进,会使血液黏度增减、血流缓慢,同时也会将凝血机制激活,进而增加DVT的发生概率[5]。临床对于手术患者,应予以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帮助患者获得更加理想的手术疗效。我科现阶段主张为手术患者实施术中护理干预,其中穿刺干预可以避免下肢血管损伤,为患者合理输注药液,控制好输注速度与浓度,也可降低DVT形成风险。保暖干预主要是为了患者出现着凉、低体温现象,温度过低会影响血液循环;手术配合干预能够及时为患者调整体位,并有效保护皮肤、血管、神经等,进而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术后3d时的凝血指标均优于参照组,DVT发生率对比参照组也更低,组间对比P<0.05,这一结果也充分凸显出了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及价值。

综上,开展手术室术中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凝血指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具有积极帮助,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许连芳.手术室术中护理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34):165-166.

[2]尹芬.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效果[J].血栓与止血学,2019,25(2):324-325,327.

[3]卢娜,李月娥.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3):180.

[4]冯英军.术中护理干预对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觀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21):69-70.

[5]赵萍,徐瑞英.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0):225-227.

猜你喜欢
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室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老年髋部骨折中运用早期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分析
骨科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体会
加味桃红四物汤口服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钙用量的临床观察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
高海拔地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部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万迈舒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