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力彤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哲学史上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卢卡奇和马克思尽管在其概念、其发展的源头和扬弃途径中都有着相同和不同之处,但二者在精神实质上是相似的,是近乎一致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上去找寻他们想解决的时代问题。通过对二者进行翔实的比较研究,为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个性发展,最终走向人类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点。
关键词:物化理论 异化理论 扬弃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231-02
在20世纪盛产的各种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卢卡奇毫无疑问地被奉为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奠基者,他一生致力于钟爱的哲学事业,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颇有贡献。自1918 年开始,卢卡奇在随后的几年中撰写了《历史与阶级意识》,“物化”这一词汇作为单独的概念在此书中脱颖而出,物化理论也成为了卢卡奇哲学理论中最靓丽的一个篇章。这种思想不仅对20世纪初的无产阶级认识资本主义的实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启发了一些学者去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一、物化与异化的内容
首先,物化是在商品逐渐地统治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且构成了社会的整个部分成为普遍现象时出现的问题。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明确地阐述了这种观点。商品交换悄然出现于古旧的远古时代,在旧时的农业生产时代,一直有着生产商品的交换形式这种存在模式。在农业文明时代,商品并没有在当时的社会占据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时代之前的社会不是由商品代表的物的关系和交换关系支配,而是宗亲和血缘关系。对于卢卡奇来说,是存在绝对差异的并且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时期,这种不能忽视的差异就是农业文明简单小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商品作为控制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原则上发挥的作用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前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不具备物化现象的条件,也就是说,人与人的关系没有被物质商品所掩饰。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在社会中居于主要地位的变成了商品,人开始被物质商品所统治和奴役,物化现象和拜物教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也就是说,商品生产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这是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情况。人成为了孤独的客体存在,原子化,完整的形象被技术的专门化所打破。在这样的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社会这个整体被碎片化,在资本主义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作用下,失去了它的整体性,人的职业变得专门化,生活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人对整个社会失去了观察力。另外,法律和国家也发生了物化现象。法律和国家在形式上变得似乎合理,实际上这意味着,将所有的社会职能分成了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对于异化劳动,马克思将它分成了四部分,或四个规定:第一,劳动者所异化于劳动者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进一步解释劳动者本质的异化,第二,劳动活动本身相异化。它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而是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异己的東西。第三,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之所以被视为是类存在物,原因是这个对象世界被人类所改造。第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这是造成人与人相互异化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
由于卢卡奇和马克思在物化理论与异化理论上存在差别, 因此“对象化”是深入理解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的又一关键哲学概念,“对象化”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部分,马克思将异化与劳动的对象化区分体现在他的《手稿》中。
在马克思关于“对象化”的区分中,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在了对象上,肯定了人的地位,并没有否定人的地位。为什么“当以国民经济为前提的时候,工人失去现实性成为劳动的实现表现,对象的丧失以及被对象统治俨然对象化表现,异化和外化也更多地被占有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实际上是一种可能性,是异化本身存在于对象化活动中的,这种可能性可使人能接连不断地对象化其本质力量,以开创自己的对象世界,只管自身,确证自身。而在这其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印记也使人能够更加生动与活泼。然而,排斥、背离等将会出现在他走向顶峰的同时,从而对于人的本质力量加以否定,这时异化将成为其对象化的表现。马克思将理论引向了更深的层次中:工人的生产就是对象化,工人生产的产品在对象化中的丧失就是异化。若第一句是对主客体的描述,那么后一句话就是具有一种尖锐的价值判断。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卢卡奇并没有过多地使用“异化”这样的一个概念,而更多是使用了“物化”这一概念,但是从内容和概念上来看,卢卡奇的“物化”又和马克思的“异化”有许多的相同之处。我们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的了解,不难发现二者存在诸多一致性。在马克思的《手稿》还未公开面世出版时,卢卡奇就已经撰写出《历史与阶级意识》,并且提出了“物化概念”最为重要的部分。马克思的《资本论》给了卢卡奇很大启发,因此卢卡奇从关于商品和商品拜物教出发,再对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理论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十分具有影响性的哲学概念“物化概念”。其中二者存在许多一致性。第一,卢卡奇和马克思都是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自己批判的对象,这一点上二者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第二,异化是私有制条件下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产物,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产物。二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的认识也大致基本一致。第三,二者都联系了资本主义的商品及其商品拜物教,并且都注意到了商品(或者劳动产品)对人的统治和被奴役。第四,二者没有将批判停留在思想层面,而是从社会物质等方面展开问题的。
二者都没有只在精神思想层面进行批判。卢卡奇将商品拜物教层面作为重要的批判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而马克思则是在人类历史和人类的生产方式层面进行讨论,二者的一致性在于都是从社会生产和实践方面进行批判的。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差异,即:卢卡奇是横向分析问题并展开问题的,马克思是纵向分析问题并展开问题的。在精神实质上,二者是具有一致性的。
三、物化与异化的差异性
首先,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几乎和资产阶级的文化批判理论一致。在卢卡奇的概念范畴里,他并没有具体区分异化和对象化,而是将二者合二为一,同时使用这两种意义合称为“物化”来阐述。卢卡奇直接从社会物质生产和劳动商品结构等领域展开批判的,而不是从剥削工人压迫工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家角度来展开问题。而马克思将异化分为对象化和异化,将异化变成一个历史范畴,而对象化就是关于人类永恒的范畴。也可以说异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由对象化发展的一个极端分支,而对象化是异化的必要前提,因为异化是与资本主义社会中对工人压迫和剥削的资本家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指人的本质被自己的劳动产品所统治和奴役的,也就是说,异化就是对人类本质的否定。因此,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某种严格的区分的。
其次,我们深入异化更深的层面来看,在《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到这一问题,与其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原因,倒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这样就变成相互关系了。这样,异化劳动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因此,马克思并没有对二者进行区分,而是将异化劳动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我们从扬弃来分析,也就是从扬弃异化或者物化的方法途径来看,虽然马克思与卢卡奇都是从社会生产方式角度进行探讨的,但马克思的论述是深入纵向的,马克思认为扬弃异化,首先分离人和自己的劳动的是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因此必须将二者消灭,要彻底消灭异化和由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扬弃异化是消灭异化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阶级(消除异化现象)的途径只有通过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牺牲和流血才能彻底消除异化现象。因为只有革命才能让资本家交出手里的权利和财产,而消灭私有制就是从消灭资本家的私有财产实现的,所以消灭二者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最后,只有具备物质极大丰富,生产力极大提高的条件下,这样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消灭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因此二者的差异性的根源在于,卢卡奇是从社会生产方式来直接讨论的,认为异化只能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能孵化产生的,是当时社会条件下所特有的产物。但是马克思研究的视域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是永恒的。想要真正克服社会异化,或许只有到真正的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时代才能完全消除社会异化。
四、结语
在对比了马克思与卢卡奇关于物化和异化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之后,不难看出卢卡奇的思想在客观上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的,是存在着一些漏洞的。卢卡奇并没有将对象化和异化区分开,夸大了意识在异化中的作用。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卢卡奇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没公开发表的情况下,提出的“物化”思想。而且二者的理论针对的是同一问题,且存在许多一致性,可以称的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进行了良好继承。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异化理论方面通过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视角对待问题且寻求相同的结果,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并且最终是殊途同归。
在探索异化的过程中,人类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时刻,但是到了现代社会,异化理论的深度和广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如果卢卡奇面对的是观念方面的逻辑,那么马克思面对的就是关于生产方面的逻辑。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过渡,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義哲学为指导,消除异化,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个性发展,向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迈出巨大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