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因为疫情发生在城市就质疑走城镇化道路的正确性

2020-04-26 01:40张新民
中国经贸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城市群城镇化人口

张新民

2020年1月份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地区。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3月7日,累计有确诊城市达到338个,占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因此,有专家认为,人口聚集在城市使得疫情迅速蔓延,只有分散在农村和小城镇才能降低蔓延速度,未来的工作重心应该是农村和小城镇而不是城市。笔者认为,这种停留在农耕文明的自然经济思维,不仅是荒谬的,也是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然而,此次疫情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超出了国人预期,也警示我们,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要由城市建设向城市治理转变,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一、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集聚地

城市的發展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密切相关,使得剩余的人口逐步向城市聚集。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才开始加速。工业化、城市化通过不断吸收农村人口而改造提升了传统农业,使整个经济走向现代化。工业化后期,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减弱,而城市中的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上升。世界的历史证明,城市化(我国一般称为城镇化)是必然趋势和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口向城镇聚集,减少了人均土地占用,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成本,思想的交流与撞击促进了创新创业,提高了规模效益。城市具有集聚产业、人口、信息、技术等要素火车头的地位。据统计,目前,我国80%以上的经济总量产生于城市,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劳动力的57%在城镇就业,消费的80%以上在城镇实现。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提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二、实施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头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化道路经历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鼓励发展小城镇等曲折探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城镇化和城市工作,1962年、1963年、1978年、2015年,中央先后召开4次城市工作会议。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开始进入以人为本、规模和质量并重的新阶段。2013年,党中央召开了第一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4年,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随着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保和住房等领域配套改革相继出台,以及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1978—2019年城镇化率由17.92%提高到60.6%,年均增长1.04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8.48亿人,县级以上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85个。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一文中指出,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城市群是我国创新要素集聚、人口密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经济效率最优的地区。据测算,2018年,我国19个城市群地区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为80.1%,GDP占比为88.0%。特别是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三大城市群以全国6.57%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9%的人口,实现了43.1%的地区生产总值、72.4%的进出口总额和57.3%的研发经费投入,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未来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载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没有城镇化的支撑,乡村也振兴不起来

城乡之间、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64∶1、人均消费支出比为2.11∶1,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的4倍多。如果将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考虑进去,城乡差距会更大。目前,我国农民可支配收入的40%以上来源于非农产业的工资性收入,农民户均耕地面积仅有0.5公顷,农民要提高收入,农业的空间不大,必须依靠来源于城镇地区的非农产业就业收入。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科技服务和支撑,也主要来源于城镇地区的科技机构和服务人员。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转移人口,通过技能培训、开拓眼界,可以向农村传递城市现代文明,城镇化是农村人口现代化的助推剂,是我国最大的潜在内需和发展动能所在。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不是所有村庄的振兴,乡村也需要集聚,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振兴,单打独斗是振兴不起来的。据统计,1990—2018年,我国乡镇区划数减少了39945个,平均每年减少901个,平均每天减少2.47个。1990—2017年,我国村庄数量减少了132.4万个,平均每年减少4.9万个,平均每天减少134.4个。因此,乡村振兴要遵循自然经济规律,做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与人口相匹配。新型城镇化要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有机衔接、融合发展。要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和资源的双向流动,促进城市的现代化要素能够更多配置到农业和农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需要我们辨析新型城镇化战略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不能因为疫情主要发生在城市就质疑城镇化道路的正确性

历史上确有不少城市发生过疫情,比如,1347—1353年,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之后,欧洲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专制地位,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乃至启蒙运动产生重要影响,从而改变了欧洲文明发展的方向。1854年英国伦敦宽街爆发了一起严重的霍乱传染事件,一周内,四分之三的居民逃离本地区,疫情发生10天就有500名居民死亡。内科医生约翰·斯诺通过研究发现,霍乱的传染源并非是空气,而是污染后的水源。这一发现深刻影响了19世纪的公共卫生,并促使政府改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城市化的确会增加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另一方面,城市化往往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保健服务,并提升健康水平。欧洲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因为曾经发生过疫情而规范稳健发展。北京市并没有因为2003年爆发过SARS疫情就阻止了人口聚集,2003—2019年常住人口增加了697.2万人。诸多的事实证明,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否认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历史趋势。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必将倒逼国家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政策的调整,促进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五、提高城镇化质量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疫情爆发与人员流动密切相关,春节期间真正带来流动性压力的并不是户籍人口,而是外来人口。2019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6.22个百分点,人户分离的人口2.80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36亿人,也就是说,尚有2.27亿人口虽然生活在城镇但没有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流动性就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主要原因就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严重滞后。而且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也低于全世界城镇化率55%的平均水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外来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疫情爆发还给我们敲醒了警钟,在快速建设城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卫生城市、健康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特别是高效运转的城市应急体系的建设。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城市群城镇化人口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人口最少的国家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坐井观天石头国
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
中国城市群崛起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