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深度报道如何“耐人深读”

2020-04-26 10:01余小乔
新闻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蚌埠高铁深度

余小乔

【摘    要】《蚌埠日报·深读周刊》创刊十年来,已出500多期,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极大地增强了《蚌埠日报》的影响力。深挖地方话题资源,放眼周边共同关注,以此来增强报道的厚度与深度、综合性與思想性,是《深读周刊》耐人深读并深受关注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重视策划,形成开放思维;重视思想深度,形成融合思维。

【关键词】地方党报;深度报道;深读周刊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传媒格局、传媒生态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对传统新闻人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1]融媒时代即采、即发、即时互动的传播方式,无形中压缩了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但各传统媒体也在使出浑身解数,力争在时代舞台上尽显风采。以《蚌埠日报》为例,它在日常刊发政务信息的同时,还创办了子刊《深读周刊》,用一周一期、一期四版的设计安排,精心打造出两个获得安徽新闻奖的新闻专栏——“前沿报道”和“党报会客厅”,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蚌埠日报》的生存空间,也切实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影响力。

《深读周刊》创刊十年来,累计开设过“前沿报道”“社会关注”“党报会客厅”“档案解密”“文化和索引”等专栏,后因改版需要,“文化和索引”专栏渐渐退出,其余均坚持开办至今。其中,深受地方党政领导关注的“前沿报道”和“社会关注”专栏,已经顺利推出了500期。作为地方党报的子刊,《深读周刊》的上千篇深度报道是如何精选话题?如何做到耐人深读并赢得关注和认可的?策划引领,深度原创,以及带着话题开展跨区域采访的新闻实践,是办刊中的重要经验,但其中最值得分享的经验当属深挖地方话题资源,放眼周边共同关注,以此来增强报道的厚度与深度、综合性与思想性。基于此,现以《深读周刊》的“前沿报道”和“社会关注”两个专栏为例,对此略作展开。

一、策划为要,地方新闻报道要有开放思维

新闻策划是新闻实践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2]也是为了更好地配置和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地方党报要想做出出彩的地方新闻报道,运用发散的和超前的开放性思维,精心策划尤为重要。《深读周刊》的创办,本身就是将高端读者从普通受众中剥离出来的一次探索。

2009年12月25日是《深读周刊》的首刊日,当天的首篇报道关注的是当时尚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开通后可能给蚌埠带来的机遇。作者在《高铁,改变蚌埠》中,不仅列举了本地多部门分析的高铁运行将给城市带来的变化,还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呼吁大家要把眼光更多地放在高铁之外,以合作求共赢促发展。作者对新事物的思考和判断,很好地体现了深度报道“以今日之事态核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的特征。

一个月后,《深读周刊》启动真正意义上的策划,用审视的眼光聚焦蚌埠作为“商贸重镇”的几个标志性商圈,在提问中思索答案。成熟的淮河路商圈如何修复短板,实现战略升级?新兴的淮河文化广场商圈、淮上区商圈如何立足高起点谋求大发展?未来的高铁商圈如何抢占新领域打造新亮点?在问题导向之下,《深读周刊》版面最终呈现的是——《升级,能否成就一个“金圈”》《蝶变,“桥头堡”能否激活大物流》《崛起,挑战中塑造崭新样板》《提速,“新地标”的激情猜想》四篇颇具力度的稿件,给当时的商务部门提供了很好的思考角度和决策参考。

2008年,蚌埠与合肥、芜湖一起搭上“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列车,十年后,蚌埠提出“创新之城”的城市定位。《深读周刊》借此推出“‘四问话创新  聚智谋未来”系列报道,就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高地、创新环境等话题展开讨论,聚力凝心,聚智借智,形成了《创新平台如何做强用足?》《科技成果如何好转快转?》《创新人才如何引来留住用好?》《环境要素如何解创新之忧之困?》等一组文章,在发问中梳理过去、启迪现在、展望未来。

《深读周刊》创刊十年,类似的策划贯穿始终。比如,围绕“建设中心城市 提升城市能级”主题,策划推出交通、卫生、商贸、文化、旅游、产业等篇章;围绕建设制造强市推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五篇稿件;关注中小企业招工难,推出《“饥饿”的工厂》《徘徊的工人》《流动的财富》系列报道;围绕城市空间布局,从东进、西连、南拓、北跨、中优五个角度推出五篇重头稿件等。

可以说,《深读周刊》在提供地方新闻的同时更注重背景、细节和分析,在选题的角度、采写的深度与思维的开放度上精心策划,这也是《深读周刊》在一个新闻资源相对有限的城市生存十年的诀窍所在。

二、思路为要,跨区域新闻报道要有融合思维

内要纵向开放视野,外要横向融合思考。一直以来,紧跟中心工作,跳出蚌埠看蚌埠,把蚌埠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大格局中考量,是《深读周刊》秉持的理念遵循和实践指引。通过一次次的跨区域采访,以党媒之力启发智慧、启迪思路,也是《深读周刊》地方影响力和公信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

2010年6月底,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在蚌埠调研时提出:面对区域经济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竞争态势,蚌埠如何实现跨越发展?就是要确立一个合适的标杆来奋力赶超,通过对标找出差距、明晰方向、增强动力,在追赶中实现更好发展。《深读周刊》于当年下半年策划实施了“潮涌淮海”大型跨区域系列报道,在两个多月时间里先后奔赴徐州、连云港、淮安、阜阳、临沂、宿迁、开封、济宁等城市采访,结合区域竞争与合作现状,以对标赶超为重点,突出采访报道走访城市与蚌埠的发展关联、合作意义以及发展启示等。全组稿件围绕“问道‘淮三角对标奋赶超”展开,包括《400公里航程,蚌埠奔向蔚蓝大海》《连云港:后发先至的启示》《阜阳:能源新城发力起跳》《临沂:从舟车不通到物流天下》《宿迁:洼地崛起后发快进》《开封:大宋都城开封记》《济宁突围:煤城转型谋远》《徐州涅槃,蚌埠之镜》等报道。每篇报道除主打稿件外,还配发采访手记,以此来提出观点、引发思考,比如《“拙”与智的辩证法》《配角同样精彩》《鱼和熊掌如何兼得》《决心就是最好的方法》,等等。

2011年6月30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铁路京沪高铁正式运营,在给包括蚌埠在内的沿线城市带来交通便捷的同时,也使得沿线车站布点城市开始深入谋划如何更好地把握高铁机遇。而在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投入运营,让15个沿线车站布点城市围绕鄂湘粤三小时经济圈做起高铁文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读周刊》带着京沪高铁蚌埠南站赋予蚌埠的使命,以虚心虔诚的态度,跨区域探访了咸宁、赤壁、株洲、郴州等一批武廣高铁沿线城市。为什么选它们?当然是因为这些城市与蚌埠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度:或者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或者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城市,都搭上了高铁快车……最后,《深读周刊》报道小组采写出了武广高铁沿线城市跨越高铁时代的启示(上下篇)——《“逼”出来的高铁机遇》《“抢”过来的高铁机遇》。

这样的跨地区采访几乎年年都有安排。2017年,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提升蚌埠能级 建设中心城市”要求,《深读周刊》带着城市创新、城市文化、城市旅游三个主题,“走出去”采写了《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如何谋势起跳》《问道有戏安庆 蚌埠几多参照》《“以旅促转” 老工业城市如何落子》,在对比皖北与皖南、鲁南城市在创新精神、文化引领和旅游产业方面的差异后,引发城市之问之思。2018年推出的行走园区系列,不仅踏访了临县凤阳的南北合作凤宁现代产业园,还实地到访了马鞍山博望高新区和芜湖经济开发区,以走访园区典型企业、园区转型升级观察和记者采访手记“三合一”的形式,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分析性报道。2019年,《深读周刊》以“对标中心 蚌埠怎么干”为主题,带着对蚌埠发展“薄弱项”的思考,再次走访了芜湖、徐州和淮安,学习它们在自主创新、高端装备和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路径选择与心得体会。

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包括因果分析)、解释或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3]正所谓思路决定出路,《深读周刊》深抓深度报道的核心要义,以“发现探求深度,深度创造影响”的担当,带着问题出发,让报道有了深入性、思想性、可读性,进一步提升了周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注释:

[1]赵京梅.融媒时代传统新闻人必备的专业能力[J].新闻与写作,2019(06):97.

[2]李法宝.影视文化传播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7:12.

[3]丁柏铨.深度报道:概念辨析及深度探源[J].新闻记者,2014(10):73.

(作者单位:蚌埠日报社深读周刊部)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蚌埠高铁深度
中国高铁再创世界纪录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小院系列之二
两袖清风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第一次坐高铁
蚌埠儿童绘画作品
深度挖掘